习总书记宁夏考察心得体会5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习总书记宁夏考察心得体会5篇

习总书记宁夏考察心得体会5篇 ‎【篇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述谆谆嘱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8日至1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内容。‎ 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要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牢记书记的嘱托,充分利用宁夏特色,因地制宜,珍惜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效,奋力前行,深刻领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重要内容,从中汲取“营养”,作为行动指南,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石,要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要不断掌握宁夏风土人情、不断学习外界和其他省份的新知识和先进做法,以实际行动担起建设美丽新宁夏的市民,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建设“生态绿色”美丽宁夏定然符合宁夏实际与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新宁夏。‎ 作为个人要将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领会。在工作中脚踏实地,担当奉献,做好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从小做起做实做细,不管身处何职从事何业,身为土生土长的宁夏人,作为宁夏这片土的养育出的儿女,定然要书籍书记的谆谆教诲,团结一致,立足岗位实际为宁夏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篇二】‎ 近日,习总书记到宁夏考察,3天内总书记进农村,察黄河,访社区,走田间,看滩区。他强调到“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族群众是一个大家庭,要携手并进”。今年是全面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更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承诺。在宁夏吴忠市金花园社区考察时习总书记说道:“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国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兼容并包、和谐共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是不能落下一个民族。党员干部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上奋发努力,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在各民族兄弟姐妹幸福生活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脱贫是民族团结的共同事业。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才能共铸事业的辉煌。全国56个民族团结进步是共同事业,各族人民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共同的力量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拼搏事业,承担起共同的社会责任,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立场和大局意识,凝聚开拓进取的群体力量,在各民族的“齐步走”中推动事业不断走向胜利,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 脱贫是深而又深的为民牵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一次次坐下来了解脱贫情况,一次次开出脱贫方子。点点滴滴,枝叶关情。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小康的路上,中华民族也同时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正如宁夏金花园社区的党员群众一样,各族人民心中都对党充满由衷的感激,对新生活怀抱热切的希望。‎ ‎【篇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深入调研了弘德村扶贫车间、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以及西夏区葡萄种植园基地,听取了随行同志汇报依托社会力量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巩固脱贫成效的经验做法,并指出要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工程,产业扶贫不仅是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更是实现减贫脱贫、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描绘农村发展新画卷,产业扶贫应当做到“三当先”。‎ 当先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必须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始终将农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建立起灵活而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强调产业扶贫发展的公益性和扶贫性,设立村级公益岗位,在用工方面向困难群众倾斜,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对有外出务工意愿但受疫情影响而待业在家的贫困人口优先保障就业,避免出现因疫返贫现象,妥善保障困难群众获得可持续性收入。‎ 当先引领龙头企业发展,打造社会扶贫大格局。推动农村农业走现代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带动小农户尤其是自身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困难群众共同发展,实现农村种养殖业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离不开有效地引领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围绕村级优势资源,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结合种养殖、生态观光旅游等亮点制定和培育规模化产业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将广大农户尤其是困难群众联结在产业链条上,推动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实现农户与市场的间接联系,将丰富的农特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农户增收致富。‎ 当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高增长是重要生态地区实施生态减贫工作的基本思路。因而这些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发展策略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关系,探索建立“产业扶贫+生态保护”的发展机制,积极引进与本区域发展相适宜的生态产业,搭建特色平台,为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发展“双丰收”。‎ ‎【篇四】‎ 近日,习总书记走进宁夏的一间扶贫小车间实地调研,他强调,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扶贫“小车间”是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是农民就近务工、发挥特长、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建立“接地气”“创特色”“拓市场”的功能性小车间,推动脱贫攻坚向新阶段迈进。‎ ‎“接地气”小车间,创造本地就业机会。扶贫的关键在于稳就业,小车间能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安排好小车间兴建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优化经营环境引进产线,把企业小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贫困村,以小车间发展带动困难群众就业,把贫困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形成就业扶贫长效机制,培育接地气的小车间。‎ ‎“创特色”小车间,助推扶贫产业发展。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扶贫车间不仅是推进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更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一对一制定具有规划性的产品清单,引导小车间生产近期热销型、符合地方民族特色、且能够带来效益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地方党委政府还要适时对小车间的产业工人进行集中培训,只有农民群众生产水平上得去,产品在市场上才能站得住脚。这种有创意有特色的小商品也可以为扶贫产业发展开辟新的更好的方式。‎ ‎“拓市场”小车间,为脱贫贡献大动力。产品要销售,不仅生产要用心,营销也需出色出彩。在小车间生产产品时,地方党委政府要扩展各种售货渠道,帮助小车间进一步提高产品销售量。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带货”这种方式的兴起,让我们发现网络营销的独特优势。政府部门可以为扶贫车间量身打造电商销售平台,将直播产品的销售任务细分,集齐多种力量,让市长、镇长、村长、组长参与网上带货。只有让自身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产品知名度不断扩大,小车间生产意愿才会越来越强,建立销售扶贫长效机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篇五】‎ 近日,习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给当地支了三个大招:一是要会用心,二是要会用力,三是要会统筹。这些“大招”看似并不复杂,却含金量十足。党员干部们可从三个“大招”中学习领悟,掌握其关键要领。‎ 一枝一叶总关情,要会“用心”。心有所系,则力有所使,必干有所成。“空心”干部是很难做好扶贫工作的。脱贫攻坚与困难群众息息相关,扶贫工作更需要为民情怀。只有切实体验感知困难群众疾苦,带着想“扶老百姓一把”的真诚心态,多一些责任之心、仁爱之心,才能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抓住制约困难群众经济收入的“因”、理清群众忧心的“愁”,开好致富、解忧的“方”,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发扬苦干实干精神,要会“用力”。行胜于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何写好“脱贫答卷”?除了实干别无他途。将力用在绣花功夫上,将精准思维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拿出“逢山开路、逢水架桥”的干劲、拿出“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实劲,聚焦问题短板,量化时间节点,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逐项分解落实,把绣花功夫下深下足,把基础工作做实做细。聚焦基本生活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就业问题,切实解决水电路等群众生活实际问题、建立健全产业扶贫机制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落一人,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确保困难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会“统筹”。“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讲明了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从陕西秦岭查看生态环境整治情况,山西考察汾河综合治理,到贺兰山查看生态修复情况,再到今年4-6月习总书记连续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题和理念贯穿始终。为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