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乡土素材在青田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乡土素材在青田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

语文论文之乡土素材在青田初中生写作中的运用 ‎ ‎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向广阔的社会扩展。青田县拥有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要求师生深刻认识并充分挖掘丰富的乡土素材,引导学生走近乡土文化,用心领略乡土文化的内涵,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融入乡土文化中,并养成观察、思考、动笔的习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  【关键词】乡土素材 青田 初中生 写作 ‎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身为青田的初中生,大都能感受到青田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青田是“石雕之乡”、“名人之乡”、“华侨之乡”、“杨梅之乡”、“田鱼之乡”。学生面对如此丰富的乡土素材,对于写作来说,是极有利的客观条件,但是学生没有自主地把乡土素材运用到作文写作中来,而是写身边的亲情友情、校园生活、生活感想、生活琐记类作文。这样的作文大都缺少新意,没有独创性。鉴于学生这样写作实际状况,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写出比较新颖的作文。‎ ‎  先探究一下学生们之所以在写作中忽略乡土素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初中学生对乡土素材缺少自主组织和运用的能力。初中生在平时作文写作中,大都写的是自己的情绪情感。作文视野局限于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而作文素材限定在校园的范围之内。这样的作文,大都没有新意,千篇一律,缺乏内容的新颖和丰富。其实,学生缺少是一种自主运用作文材料的能力,身为青田的初中生,身边不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乡土资源是写作的第一材料,如运用到作文中来,将呈现出具体、生动、形象、新颖的作文。但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好这些乡土素材。他们缺少一种自主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也缺少自主组织和寻找作文材料的能力。因此,他们需要老师的组织和引导。‎ ‎  二、初中学生对乡土素材缺乏观察与发现的能力。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青田的乡土资源蔚为大观:既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之称,又有“杨梅之乡”、“田鱼之乡”之誉。也有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母亲河----瓯江,她的慈祥柔和;太鹤山的悠悠神韵;石门洞的千古传奇;田鱼的斑斓之梦。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千丝岩、奇云山、金鸡山、九门寨、九湾仙峡、阜山清真寺……如此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对学生来说,这是一座写作的资源宝库。然而,大都学生缺少观察和发现乡土素材的能力,他们只是从表面上了解这些乡土素材,没有细致的观察研究。有的学生引用了一些乡土素材,用到作文中来,显得生硬,缺少行文的自然流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可以打开自己的视野,然而走出语文课堂,融入丰富的乡土资源中,用自己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捕捉乡土资源的每一个美妙,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素材,巧妙合理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 ‎  三、初中学生对乡土素材缺乏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这一时期的学生,毕竟阅历不丰富,对一些有价值的乡土素材也不知道如何选择、思考、加工和运用。不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比如,我们县城所在的镇为什么叫“鹤城”镇?太鹤山上有哪些传说故事?青田小吃有哪些独特的地域文化?过年用什么做糖糕?……这一个个的地名,风俗习惯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这些不都是乡土素材吗?学生深刻探究这些问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构思。而对一些深层次的乡土素材问题,要大胆质疑,科学求证,形成自己的认知,能恰当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来。‎ ‎  四、初中学生对乡土素材缺乏做笔记和记录心得的习惯。我们经常在街头小巷听到老一辈讲叶法善和太鹤山的故事,还有青田石的传说等。可学生们听过了就很快忘记,没有动笔记录这些流传的乡土素材。因此,身边很多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就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就如稍微留意生活的学生会发现,青田的乡土素材就在身边。《青田侨报》是获取乡土素材的好途径。《青田侨报》开设了“叁周刊、人文讲坛”‎ 栏目,里面讲述人文古迹,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学生每天动笔记录一点,将会获取宝贵的乡土素材。另外,课余时间,上网查阅青田的乡土文化,记录心得,形成自己的认知。课堂之外,步入百姓家,走进大街小巷,寻踪探迹,记录点点滴滴,获取乡土写作第一手材料。不难发现,身边不缺少乡土文化素材。教师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随时记录身边的乡土素材。‎ ‎  学生对乡土素材没有很好地利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师的指导。作为教师,我们不妨开设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实地,切身感受乡土的魅力。笔者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制定了实践活动课方案,专门组织学生去观察太鹤山,然后开设了一堂县级乡土素材作文指导课《抒写太鹤胜景》。从作文指导课效果来看,学生积极活跃,能自主灵活地描写太鹤胜景。由此可看,学生写作离不开教师的实际引导。‎ ‎  从学校家庭方面而言,如果让学生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会担忧学生外出的安全,得不到支持。就从我校情况来看,三令五申不准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主要为学生自身的安全考虑。因此,学生大都在课堂上学习,获取知识。学生就缺少语文实践学习的机会,获取乡土素材的机会,仅限于课堂。‎ ‎  既然知道了学生们忽略乡土素材运用的原因,那么我们就要根据这些原因去探究,如何让学生们把乡土素材自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  首先,教师对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能力,加强指导。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乡土素材渗透进平时的写作教学中,用自身的语言行动感染学生运用乡土素材。下面笔者选取自己所任教班级学生作文的片段,我们通过作文前后修改的对比,可以看出学生在作文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情况:‎ ‎  修改前:“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走到青田。她一吹,让小草变绿了,让柳树梳理着碧发,让周围的植物长出绿色的小嫩芽,她一碰,放眼望去一大片都是绿色的。她一哭,天空就下起了毛毛细雨,整个青田都笼罩在烟雨中……”摘自学生杜莎莎的片段作文《青田的春天》‎ ‎  初看这位学生的作文,语句比较优美,但没有抓住要领,要求写青田的春天,要抓住“青田”两字做文章,不是其他地方的春天,而是青田的春天,要突出青田春天的地域特色。对此学生的作文一番指导后,她做了如下修改:‎ ‎  修改后:“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走到青田。看哪,龙津公园旁的小草,碧绿透亮。而公园两旁的树木,迎着春风翩翩起舞。大人小孩都出来了,抖擞精神,唱着,跳着。此时,天空中飘落雨丝,沿着公园小径漫步,放眼看到碧波荡漾的瓯江,在蒙蒙的细雨中,瓯江显得柔媚百态……”摘自学生杜莎莎的片段作文《青田的春天》‎ ‎  这位学生的作文,经一番修改后,文章的内容充实了很多,把乡土素材恰当好处地用到作文中来,取得了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  其次,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身边的乡土素材,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和运用乡土素材的能力。让学生们们知道何谓乡土素材,并在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所谓“乡土素材”‎ 是指本乡本土的人类社会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历史神话故事、自然景观景象、客观物象等各种范围和各个方面,并且是最生动最基本的。我县地处浙江省的东南部,瓯江中下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厚的自然底蕴和人文底蕴。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有石门洞风景名胜区、太鹤公园,千丝岩景区,九门寨,中国石雕城,瓯江景区,青田石雕博物馆,方山田鱼村,温溪榕堤。丰饶多样的物产有青田石雕,青田田鱼,青田杨梅,青田油茶,青田山粉饺,青田糖糕,青田黄洋钼矿。当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青田历代名人辈出,有刘基,汤思退,陈言,郑汝谐,端木国瑚,章乃器,麻植,陈慕华等。另外,还有华侨名人,如林三渔,胡锡珍,孙明全陈玉华,郭胜华,张曼新等。乡土资源的充实,地方文化的博大,为初中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的乡土素材,如果能将这些丰富、独特的乡土素材恰当运用到写作中去,定能使学生的作文更加丰富和深刻。‎ ‎  这就要求师生用好身边的乡土素材,体现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这些乡土文化。以专题课堂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先认知这些乡土素材。制定一个专题目标和任务,分配好专题小组,放手让学生收集资料,制作成PPT,让学生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给班上其他同学看。由此,学生对乡土文化素材有了系统的了解。从而对我县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物产名胜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下,老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实地考察,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独自探究、认识,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深刻细致观察乡土文化,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乡土素材的点滴。把理论与实践真正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让他们在语文写作实践中,有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和运用乡土素材的能力。‎ ‎  第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确实,初中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他们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条件,作为一种潜能,只要好好地挖掘,就能变为极强的动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先做好表率作用。首先教师自己要对本地乡土素材很熟悉,以“文”动人。教师自己也动笔写一写乡土素材方面的作文。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点评,说出其中的优缺点。并给学生多点启发,多点指导,多点鼓励。同时,教师要用自己总结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写作,能给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带来启发,使他们也愿积极地调查研究这些乡土素材;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不同方面优点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如有些学生观察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文笔很好,有些学生收集资料能力比较强等等。针对学生这些不同优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地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的态度、能力都要及时肯定、表扬,甚至奖励。对那些优秀的作文,在教室的文学园地“小荷尖尖角”处展示,老师给予更多的点评,让学生尝到活动的乐趣及成果展示的喜悦。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继续激起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热情。‎ ‎  学生有了热情之后,主动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乡土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去,给他们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放手让他们收集乡土素材某一方面的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搜集材料。同时,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如写家乡的太鹤山。学生就需要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太鹤山历史传说,以及传说背后所蕴藏的独特文化。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质疑问难的求学精神大胆质疑,科学求证,形成自己所认知的乡土文化素材,可以巧妙地运用到自己写作中来。‎ ‎  第四,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思。学生运用乡土素材到写作中来,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一过程是很重要的,但是学生合作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和班级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共同来分享成果。这既是一种小结,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学习、交流、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如时值刘基诞辰700周年,笔者专门开设了一堂“话说刘基”的写作实践课,由学生自主设计课堂内容,但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刘基不同方面的内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还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分别从:“刘基其人”,“刘基轶闻”,“刘基诗文”,“对话刘基”等来展示课堂内容,学生充分挖掘刘基文化的深刻内涵,抓住刘基的几个典型且生动有趣的故事,来了解刘基的一生,这样既明了又抓住了重点。‎ ‎  在这一实践课堂中,大都学生表示,对刘基其人有了深刻的认识,原来都认为名人是神圣的,没想到他身上具有这么有趣生动的故事。在课堂反思环节,笔者问学生,这堂写作实践课学到了什么,班上许多学生达成一致的共识:小组合作力量很大,能够积极配合完成作业,感觉挺自豪的,也更加了解名人文化,不觉得那么陌生了。确实,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评判乡土素材运用的多少与优劣,更应该是创造一个心与心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也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最好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小组成果,共同发挥组员合作创新能力,对乡土文化素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这一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实践中反思。‎ ‎  总之,要合理、灵活、自主地运用青田的乡土素材,就要提高师生对它的重视力度。教师注重课堂知识的延伸,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用心感受乡土文化的内涵风韵。并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动笔的习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教师培养学生写出新颖、深刻、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文章。‎ ‎  【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  2.季祖彬。《魅力青田·语文》。杭州出版社。2008年9月。‎ ‎  3.李青葆。《此山原是鹤家乡——青田览胜》。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 ‎  4.孙红华。《青田乡村寻梦》。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6月。‎ ‎  5.叶燕钧。《远见有多远》。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6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