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认识厘米 教学实录和评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认识厘米 教学实录和评析

数学论文之认识厘米 教学实录和评析 ‎ 教学内容: ‎ ‎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 ‎ ‎  教学目标: ‎ ‎  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 ‎  2、 通过观察课件、动手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 ‎  3、 简洁的课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要学习的知识;善用障碍情景挑战学生的思维,产生讨论和思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发展思维的同时培养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 ‎ ‎  课堂实录: ‎ ‎  一、聊天引入,通过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 ‎  师:今天就由我和一1班的同学一起上一节数学课(注:本节课是在2008年3月4日用一年级学生上的),学的是什么呢?其实就在我们的铅笔盒里,能说说你们的铅笔盒里都有什么吗? ‎ ‎  生:尺子,铅笔,橡皮。 ‎ ‎  师:铅笔做什么用? ‎ ‎  生:写字、画画。 ‎ ‎  师:对了,那橡皮呢? ‎ ‎  生:写错了可以擦。 ‎ ‎  师:是啊,那尺子呢? ‎ ‎  生:连线、划线。 ‎ ‎  师:没错,现在请你看大屏幕,刘老师也带了一些学习用具,都有什么呢? ‎ ‎  生:(观看、齐答)铅笔、橡皮、尺子。 ‎ ‎  【评析: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 ‎  师:但是刘老师的这把尺子好像没有你们的好,虽然也是直直的、平平的,但好像缺了点儿什么,尺子上还应该有什么啊? ‎ ‎  生1:还应该有0到10的数字。 ‎ ‎  师:对,有一些数。还有什么? ‎ ‎  生2:还应该有刻度。 ‎ ‎  师:说的很准确,还应该有刻度,一个一个的小道道。其实啊,刘老师的这把尺子也有,请你来观察。(展示课件)看见什么了? ‎ ‎  生:小道道。 ‎ ‎  师:小道道是一条一条的线。它叫什么呢?刚才那个同学说得特别的准。叫什么? ‎ ‎  生:(齐答)刻度。 ‎ ‎  师:(板书)当然,这一条一条的线呢,我们就叫刻度线(补充板书),来读一遍。 ‎ ‎  生:(齐答)刻度线。 ‎ ‎  师: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还有什么? ‎ ‎  生:0—10的数字。 ‎ ‎  师:对啊,还有数呢。我们看看啊!你们说,数,出来! ‎ ‎  生:数,出来! ‎ ‎  师:数是出来了,你们还要读出来啊! ‎ ‎  生:0、1、2、3、4、5、6、7、8、9、10、11、12(没有读齐)。 ‎ ‎  师:其中,最小的数是哪个? ‎ ‎  生:(齐答)0! ‎ ‎  师:对!所以从0开始,就要认真读。看谁的声音能跟上数出现的速度。开始! ‎ ‎  生:0、1、2、3、4、5、6、7、8、9、10、11、12! ‎ ‎  师:这些数可多可少,尺子短一点就少一些,尺子很长就多一些。但无论长还是短,数多还是少,其中有一个数不能没有,也就是这些数中最小的那个,是什么? ‎ ‎  生:0! ‎ ‎  师:我们对0有了一定的认识,谁知道,0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啊? ‎ ‎  生: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 ‎  师:对极了!0在平常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 ‎  生1:0可以表示没有。 ‎ ‎  生2:0还可以占位。 ‎ ‎  师:今天这个0,表示哪一种意思呢? ‎ ‎  生:(齐答)表示起点! ‎ ‎  师:(板书)起点,是什么意思? ‎ ‎  生:开始的点。 ‎ ‎  师:没错。0可以表示很多的意思,尺子上的0表示的是起点的意思。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就要以这个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所以0在尺子上很重要,表示起点。 ‎ ‎  【评析: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 ‎  二、认识1厘米 ‎ ‎  师:尺子上还有一些东西,也许你们平时没有注意到。请看大屏幕,注意看!(出现“cm”)看见了吗? ‎ ‎  生:看见了(有的不作反应)。 ‎ ‎  师:再看一遍(重新播放)。看见了吗? ‎ ‎  生:(齐答)看见了。 ‎ ‎  【评析:“cm”的出现是知识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没有看清时,教师适时地回放课件,使学生充分关注它。】 ‎ ‎  师:我们把它放大一点儿就能看清楚了。(放大“cm”) ‎ ‎  生:cm。 ‎ ‎  师:对了,两个英文字母c,m,它们合起来表示什么意思,谁知道? ‎ ‎  生1:代表开始。 ‎ ‎  师:不是,请坐,你说。 ‎ ‎  【评析:数学是准确的、科学的,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 ‎ ‎  生2:表示厘米。 ‎ ‎  师:对了!表示一个小小的,很有用的长度单位,就是“厘米”(板书)。厘米用汉字表示就是这样,用字母表示就是“cm”。你们的尺子有没有这样的标志? ‎ ‎  生:有! ‎ ‎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 ‎ ‎  (生边看边讨论) ‎ ‎  师:把尺子收起来,坐好!他完成的很快!大家看黑板,我们在尺子上认识了刻度线,还有很多很多的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子上表示起点,还知道了有一个单位叫厘米。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单位1厘米有多长?(板书:1厘米)请大家看屏幕!(展示)这就是1厘米。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 ‎  生1:从0到1就是1厘米。 ‎ ‎  师:对了!你看他坐的位置比较偏,但是他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好!谁还能说一说,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 ‎ ‎  生2:尺子上从2到3是1厘米。 ‎ ‎  师:好。她认为尺子上从2到3也是1厘米。她说的有道理吗? ‎ ‎  生:(齐)有。 ‎ ‎  师:有道理,一会儿我们会看到。谁愿意再说,尺子上从几到几是1厘米? ‎ ‎  生3:尺子上从9到10是1厘米。 ‎ ‎  生4:尺子上从6到7是1厘米。 ‎ ‎  生5:尺子上从5到6是1厘米。 ‎ ‎  师:同学们非常会学习,其实在屏幕上,刘老师只给出了一条小小的线段,标志只有从0到1是1厘米。我们同学还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发挥自己的想象,想出了从4到5是1厘米、从9到10是1厘米。真了不起!现在刘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 ‎  生:对! ‎ ‎  师:当然对。如果这样说: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 ‎  生:不对。 ‎ ‎  【评析: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课堂火花闪现。】 ‎ ‎  师:好,下面一起来看。这是从0到1是1厘米。现在呢?(课件展示) ‎ ‎  生:从1到2也是1厘米;从2到3也是1厘米;从3到4也是1厘米;从4到5也是1厘米;从5到6也是1厘米;从6到7也是1厘米。 ‎ ‎        师: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 ‎ ‎  生:两个数字挨着的就是1厘米。 ‎ ‎  师:就是这样,好极了!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展示) ‎ ‎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在发展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虽然学生的语言还显得稚嫩,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教师也不做过分的纠正,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 ‎  生:从7到8也是1厘米。 ‎ ‎  师:好,考考大家行吗? ‎ ‎  生:行! ‎ ‎  师:找数4,了吗? ‎ ‎  生:找到了! ‎ ‎  师:从4到几是1厘米? ‎ ‎  生1:从4到5是1厘米。 ‎ ‎  师:大家来评价,对不对? ‎ ‎  生:对! ‎ ‎  师:谁还能说,从4到几是1厘米? ‎ ‎  生:从4到3是1厘米。 ‎ ‎  师: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看依次往后,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1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1厘米。 ‎ ‎  【评析:从4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 ‎  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 ‎ ‎  生: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 ‎ ‎  师:她不仅能说完整,刘老师还很欣赏她会用“也”字!用得好!现在请大家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课件展示) ‎ ‎  现在再请大家说一说,从8到几是1厘米,这次不仅要说 对,还要求说完整。 ‎ ‎  生:从8到9是1厘米;从8到7也是1厘米。 ‎ ‎  师:现在请你自己比一比,用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表示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应该有多长,开始。 ‎ ‎  (生讨论,互相比划) ‎ ‎  师:比好了吗?好了,不动,拿出尺子,自己比一比,1厘米是不是这么长。 ‎ ‎  (生对比,教师巡视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辅导) ‎ ‎  师:好了,现在把尺子放桌上不动。只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开始。 ‎ ‎  (生比划) ‎ ‎  师:有的同学比划已经很准了。好了,收尺子,坐好。 ‎ ‎  【评析:对于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刘老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简单,也正是由于处理的形式很单纯,才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 ‎ ‎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还认识了1厘米,知道了1厘米非常小。但我们不能光认识1厘米啊,光认识1,那怎么发展,怎么应用啊?所以,下面我们除了认识1厘米,还要认识2厘米(生呼应教师往下说:3厘米,4厘米……)概括的说,就是几厘米。(板书) ‎ ‎  【评析: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利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发展”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发展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 ‎  三、认识几厘米 ‎ ‎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课件展示5厘米) ‎ ‎  生(抢答):5厘米。 ‎ ‎  (师沉默,不作回应) ‎ ‎  生(部分):6厘米。 ‎ ‎  (学生间有争论) ‎ ‎  师:那我知道了,现在大家的认识,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两种意见出现了交锋。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5厘米又是6厘米,到底谁对,也不能看谁声音大谁就正确,需要你说理由。请你来说一说。 ‎ ‎  【评析:当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正确答案“5厘米”‎ 时,刘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正中下怀的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而是静静的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因为刘老师知道,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错误就会形成隐患。】 ‎ ‎  生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 ‎  生2:我觉得是5厘米,因为我数的是格子,不是数。 ‎ ‎  师:说得都很有道理,谁还想说? ‎ ‎  生3: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 ‎  师:的确,0很重要。所以他认为应该算上0。 ‎ ‎  生4: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4厘米……(口误) ‎ ‎  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数到这儿已经相当出色了!孩子们,其实我觉得通过这个过程,知识本身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同学们这种互相争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氛围,很好。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对方说得对,就要放弃自己的看法,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刚才大家说的,肯定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无论你说对了,还是说错了,都是勇敢的,好样的。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这个答案不应该用老师来说,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刚才我们研究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 ‎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 ‎  生:1个1厘米,2个1厘米,3个1厘米,4个1厘米,5个1厘米。 ‎ ‎  师:这条线段包含了5个1厘米,所以它应该是多长? ‎ ‎  生:5厘米。 ‎ ‎  【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 ‎  师:如果包含4个1厘米呢? ‎ ‎  生:就是4厘米。 ‎ ‎  师:要是包含6个1厘米呢? ‎ ‎  生:就是6厘米。 ‎ ‎  师:下面我们练一练。 ‎ ‎  课件练习题: ‎ ‎  4厘米有(4)个1厘米, ‎ ‎  7cm厘米有(7)个1cm, ‎ ‎  6个1厘米是(6)厘米, ‎ ‎  8cm里面有8个(1cm)。 ‎ ‎  (生逐一回答) ‎ ‎  师:说的真清楚,回答的很完整。 ‎ ‎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 ‎  四、测量物体 ‎ ‎  师:好了,我们认识了厘米。但是数学知识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要会应用,要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图,有小刀,有螺母,还有牙刷等等。 ‎ ‎          (学生动手测量) ‎ ‎  【评析: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 ‎  师:好了,同学们,小刀的长度量好了吗? ‎ ‎  生:8厘米。 ‎ ‎  生:9厘米。 ‎ ‎  师:到底是多长?我们让这位同学再量一遍。一定要对准。怎样对准,你们知道吗?就是小刀的一端要对准0,另一端是9,那么小刀是多长呢? ‎ ‎  生:9厘米。 ‎ ‎  师:刚才有同学说是8厘米,就是因为没有把0当作起点,而是把1对着小刀的一端了。所以会出现错误。 ‎ ‎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 ‎  (老师继续指导学生测量螺母、牙刷和铁钉的长度——略) ‎ ‎  五、问题情境活用知识 ‎ ‎  师:现在有一个问题等着我们。有个同学叫小明,他也会测量的方法了,就是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我们看看小明的这把尺子。(展示教具)和我们的尺子是一样的,但是很不幸,小明家有一次着火了,结果呢这把尺子烧了一段。(展示)就烧成这样了,这把破尺子还能量吗?能量这个打火机的长度吗? ‎ ‎  生:能! ‎ ‎  师:怎么破尺子还能量东西? ‎ ‎  生1:因为打火机比尺子短。 ‎ ‎  生2:虽然烧掉了一段,但是还可以对准0,这样量(学生上台演示)。 ‎ ‎  师:对,虽然烧坏了一部分,但零刻度线还在,所以还能量。但是,小明家真的很不幸,他家又着火了,把这边也烧掉了。这回连零刻度线都没有了,还能量打火机的长度吗? ‎ ‎  生:能! ‎ ‎  师:怎么量? ‎ ‎  生:从断掉的那点量。 ‎ ‎  师:那请你来量吧。 ‎ ‎  (生上台演示) ‎ ‎  【评析: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 ‎  师:现在是几厘米啊? ‎ ‎  生:7厘米、8厘米。 ‎ ‎  师:这边对着4,这边对着12。 ‎ ‎  生:12减4等于8。 ‎ ‎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方法很好,是用12减4就是8厘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1厘米。 ‎ ‎  生:(齐数)1、2、3、4、5、6、7、8。 ‎ ‎  师:对了,就是8厘米。请同学回座位。 ‎ ‎  (生:是7.8厘米) ‎ ‎  【评析: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 ‎  师:真的很精确,搞科学就是要精益求精,这个态度非常好。好了同学们,刚才小明遇到的困难,一把尺子两端都烧掉了,其实我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我们居然还能用这把破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战胜了困难。你们知道我们是依靠什么战胜了困难吗? ‎ ‎  生1:智慧。 ‎ ‎  生2:依靠自己。 ‎ ‎  生3:依靠知识。 ‎ ‎  生4:依靠灵感。 ‎ ‎  师:(充分肯定的)你们说得都对,就是要依靠智慧,依靠自己,依靠知识,依靠灵感,来解决问题。下面还有一个困难,怕不怕? ‎ ‎  生:不怕。 ‎ ‎  师:看屏幕。同样有一把尺子和一支铅笔,但铅笔和尺子都有一部分被一张纸片盖住了。请你猜猜看,这支铅笔可能有多长? ‎ ‎  生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1后面就是2。 ‎ ‎  生2:可能是7厘米。应该比6厘米长一点儿。 ‎ ‎  生3:我觉得是8厘米。 ‎ ‎  生4:我觉得是10厘米。 ‎ ‎  师:可能是10厘米吗? ‎ ‎  生:不可能。最多就是9厘米。 ‎ ‎  师:9厘米可能吗? ‎ ‎  生:不可能。 ‎ ‎  师:最有可能就是几厘米? ‎ ‎  生:8厘米。 ‎ ‎  师:还有可能是……? ‎ ‎  生:7厘米。 ‎ ‎  师:好,我们来看看。 ‎ ‎  【评析: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刘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 ‎  师:现在,从3到10。就是几厘米? ‎ ‎  生:7厘米。 ‎ ‎  师:对!10减3等于7。如果铅笔的一端对着2呢? ‎ ‎  生:长8厘米。 ‎ ‎  师:10减2等于8,就是8厘米。所以可能是7厘米,也有可能是8厘米。有没有可能是10厘米? ‎ ‎  生:没有可能! ‎ ‎  师:可能是6厘米吗? ‎ ‎  生:不可能! ‎ ‎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还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会用尺子来测量物体长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都通过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其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智慧、知识、能力、灵感去解决它。好不好! ‎ ‎  生:好! ‎ ‎  师: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了,下课。 ‎ ‎  【评析:课堂的最后,刘老师在回顾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灵感去解决问题,体现了课程的多元目标。】‎ 课后点评  《厘米的认识》是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为数不多的教学低年级的数学课。2008年2月初,在北京小学为一年级执教的这节课,让我再一次领略了刘老师的风采——一位六十二岁的老爷爷和一群六、七岁的孩童在教室里侃侃而谈,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刘老师称自己“不是最好最好的老师,但可以说是最老最老的数学老师”‎ ‎,他幽默的话语、亲切的教态在很短的时间内拉近了学生和老师间的距离。听课教师们也时而听,时而记、时而微笑、时而点头……展现在我面前的,不仅仅是一节数学课,更是一幅和谐的“师生同乐图”。后有幸整理刘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越发感觉到刘德武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和率真平和的个性。下面就教学本身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 ‎  这句话出于郑板桥一幅书斋联中的上联,原意是主张用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厘米的认识》一课中以下三点得以体现教师删繁就简的思想。 ‎ ‎  1、教师语言删繁就简 ‎ ‎  删繁就简,用它来形容刘德武老师的教学语言简直再适合不过了——简洁、准确、到位,极具概括性。 ‎ ‎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个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他思维的水平。数学教师的语言,比一般人要求更高,要既简洁又准确。刘老师作为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他既“精”又“确”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财富。整堂课中,刘老师“自然而不随便、规范却不死板”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导向。在“5厘米还是6厘米”这个争论中,教师的引导语,虽然不长但句句是重点;每个环节的最后,教师简洁的小结语归纳了学生的思维,更为学生下面的学习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 ‎        ‎ ‎  2、学生语言删繁就简 ‎ ‎  如果说教师出色的教学语言是课堂的财富,那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就是课堂的精彩。这两点在刘老师的课堂上,可谓兼而有之。不仅能听到完美的教师语言,更能不时地享受到学生发言中迸发的火花。“两个挨着的数之间就是1厘米”、“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就是物体的长度”,这些课堂重点和难点在教师出色的语言引领下,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听起来不禁让人兴奋,更让人感动!因为这里概括出的不仅是学生的语言,更是学生的思维,通过概括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 ‎  3、教学目标删繁就简 ‎ ‎  《厘米的认识》在低年级教学中是一节比较受欢迎的课,很多老师都尝试着做公开课来展示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和一些想法,笔者也看过一些这样的课,有的教师更强调测量;有的教师更善于数学文化的渗透;有的教师更注重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在听完刘老师的课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刘老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很简洁、很到位。他紧紧抓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强调其作为单位的重要意义 。当然,所有的教学环节也是为这一目标而制定——“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质它是分外的重要,学生从尺子上找到了很多的1厘米,其实,任何长度都是由一个一个的1厘米组成的;“‎ 这条彩带有多长?”紧紧抓住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是在巩固和应用“厘米”的单位意义;基础练习很简单,但重点突出,就是搞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从应用的角度巩固“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从另一方面说明“厘米”这个单位的意义;情景中,在巩固教学目标的同时,找到计算物体长度的技巧……可以说,每个环节都围绕着“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教学目标进行和发展的。虽然刘老师的课不那么的花哨,但很有数学的味道,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目标定位的删繁就简。只有删繁了,才能就简,才能将时间和精力用到位,才能将一个知识点深入下去,才能让课堂充满数学的思辨,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领异标新二月花——鼓励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 ‎  与上一点呼应,是郑板桥对联的下半句。原意指不追浪头、趋风气,必须开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创造与众不同的风格。在这节课上,我们能看到教师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敢想敢说,鼓励创造的行为和语言,教师欣赏与众不同的想法,就是在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独创性。 ‎ ‎  1、以辩论的研究形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 ‎  辩论,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形式,更能全面锻炼和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全面性、开放性和深刻性。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的较少。但这节课,刘老师大胆地尝试了多次的辩论,使课堂火花频现,其中最精彩的一次莫过于“5厘米还是6厘米”。其实,学生出现的第一个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刘老师并没有急于肯定,而是等待——这是一种经验——学生在这里很容易混淆,那么就停下来等一等,果然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两种意见僵持不下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出来——“你觉得是几厘米,为什么?”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进入思考和辩论阶段。通过辩论,学生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思考的全面性和独创性,从而提升了思维品质。 ‎ ‎  2、以开放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 ‎  最后一个环节中,铅笔和尺子都被盖住了一部分,“猜猜看,铅笔可能有多长?”这个问题的创设给孩子很大的开放性,很多学生说7厘米,也有学生说8厘米。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所以在最后的课件展示中,教师把两种可能全都展示出来,表示肯定。这种做法是对多种答案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鼓励,更是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 ‎  3、积极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的独创性 ‎ ‎  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精神鼓励,因此,评价语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凸现效果。本节课中,刘老师的评价可谓有内容不空泛,有目的重引导,有肯定重鼓励。当然,最有意义的,还是鼓励学生独创性的评价语,那一句:“‎ 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是对学生至高无上的评价。在教师鼓励下,学生在后面环节中体现出了很好的独创性,这就是教师语言的魅力和作用。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知识与德育的完美结合 ‎ ‎  这句话出于苏轼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西湖比做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无论晴空万里还是细雨绵绵都是那么的清秀可爱,魅力无限。此句用在这里,当然不是说刘德武老师像西湖或像西施,而是评价这节课,无论从知识层次,还是态度方法价值观层面都是那么的出色和完美。 ‎ 知识层次当然不必多言,刘老师在这节课中,所体现的态度方法和价值观也是丰富和到位的。整节课,教师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讲道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科学的认识观;争辩后教师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最终的目标不只是知识本身,还在于得到知识的过程;最后的答案还是要通过实践来证明,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强化了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应用过程中还要学会用知识指导实践,这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和体现。最后生动有趣的障碍情景环节,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猜一猜”环节鼓励学生想象和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将学科知识与学科德育的完美结合。 ‎ ‎  《厘米的认识》与其说是一节数学课,还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它是连接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品质的桥梁,还是整合数学知识与态度方法的纽带,更是感受和学习刘老师教学风格与个人魅力的学习范本。看刘老师的课就像倾听一首老歌、欣赏一幅油画那样,能从中找到意境,产生共鸣。这,也许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吧!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