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学生放开手脚,乐于动笔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学生放开手脚,乐于动笔

语文论文之让学生放开手脚,乐于动笔 ‎ ‎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使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同时又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可见,让学生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生命价值所必须。‎ ‎  可是,长期以来,为数甚多的学生一直惧怕作文,不喜欢写作文。究其成因,不难发现以下问题:‎ ‎  第一,习作指导的过程过于僵化。教学中,多数教师都是按照“指导—写作—评改”的固定模式进行的。“指导”是教师的指导,“评改”是教师的评改,其中虽然也有学生参与的“变式”,但是学生始终围绕教师转,主体地位被剥夺,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到制约,产生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式,怎么能发挥创造性,积极主动地“我笔写我心”呢?难怪有人讽喻学生写作文为“挤牙膏”!‎ ‎  第二,教学封闭,学生生活单调。不少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都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内进行空泛指导,然后让学生搜肠刮肚地作文。有时虽也创设一些情境,但这些创造出来的有限“生活”‎ 毕竟没有真生活来得鲜活,很难激发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练笔热情,因为它割裂了作文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的天然联系,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堵塞了学生见闻世界、感受生活和展开想象的广阔道路。学生生活单调,“情”未动,当然难以“辞发”!‎ ‎  第三,目标要求过高,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小学生习作的性质是练笔,重在培养练笔的兴趣。可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近期效益”,不顾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随意拔高要求,常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指导和审视学生的习作,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习作热情。‎ ‎  第四,习作评改形式单一,学生的成就感难以满足,失去了再作的动力。教师评改习作多数只是打个成绩,写上几句干巴的评语,发给学生就了事了。有时即使讲评,其内容也只是一般的共性,难以对个体产生借鉴和激励。这样以来,学生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是一个等次和模糊的评价,成就动机没有被激发,再次作文肯定受影响。‎ ‎  凡此种种,如一条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又像一把利剑,斩断了学生习作时自由翱翔的翅膀。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和积累,才思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长此以往,必然望“题”兴叹!‎ ‎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放开手脚,乐于动笔呢?‎ ‎  一、 开放课堂,丰富学生的材料储备。‎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习作蓄“源”。‎ ‎  1、开展活动,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利用周围的资源优势,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深入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真切感受迷人的自然风光,神奇的动物王国,精彩的人物事件,斑斓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等,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进行启蒙的人文熏陶。‎ ‎  2、课内外结合,储备必要的知识。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通过组织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故事等活动,提供交流平台,激发读书兴趣,使课内外相互渗透,读写说融会贯通,积累妙言佳句,学习表达方法。‎ ‎  3、注重体验,丰富学生生活。开辟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或在学校举办各类竞赛,参加趣味课堂,或到社会参观成就展,搞社会调查,或走近大自然郊游、野炊、夏令营等,还可以与学科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实践中自主体验,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认识,获取真知,为习作奠定基础。‎ ‎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开放的作文教学课堂,还学生以生活,“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识,品味甘苦,领悟人生,成了学生习作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储备库,成了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  二、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激情参与 ‎  有一次,指导学生写一位印象深刻的人。一上课,教者设计了一段导语激趣说:“每个人都会成长,而且在成长中变化,年龄会变,身体会变,性格会变,爱好会变------但有一点不会变,也不应该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伙伴》,并伴有旁白,借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自然的氛围,引发学生的遐想。结果,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境界,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习作。‎ ‎  在这里,老师生动的导语、动人的配乐等手段的使用,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阀门,架起了一座唤起表象储备的桥梁,激发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以致文思泉涌,落笔成章。可见,习作课一旦使学生产生了兴趣,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想象就会涌向笔端,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富有真情实感。‎ ‎  三、多元拓展,练笔形式多样化 ‎  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书信外,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广开渠道,多元拓展,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练笔。如训练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的“班级七色光”“生活万花筒”“家庭锅碗瓢盆交响曲”‎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剪贴日记、手抄报、画展;体现现代多媒体特点的录音作文、幻灯作文、录相作文;还有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故事会、演讲比赛、专题辩论会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这些练笔形式小而贴近学生生活,顺应了小学生争强好胜、好奇爱动的心理特点,因此动起笔来兴趣盎然。‎ ‎  四、 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获得成功 ‎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是兴趣的支柱,成就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帮助和鼓励学生获得成功,而且要用一个个小目标来激发他们像更高的目标迈进,以此来调动和强化学生再作的兴趣。‎ ‎  1、班内教学分层次。一个班内,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总是参差不齐的,据此可将他们划分为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快乐作文。这样,全体学生的作文都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获得成功的喜悦。‎ ‎  2、发现闪光点,多鼓励,常表扬。学生的作文属于练笔,不会尽善尽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点滴的进步也会激起学生再作的自信和勇气,尤其是中差生。比如可开辟习作欣赏课,有针对性地安排中差生宣读自己的佳句好段,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体验“我能行”的成功乐趣;还可以发动学生编有作文集、投稿、举办佳作展览等。这是习作再提高的过程,也是砥砺学生斗志的加油站。‎ ‎  此外,增强时代意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学生是从喜欢某个教师开始喜欢某门功课的。的确,教师的个人素养影响着学生,教师的睿智幽默感染着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打动着学生;教师亲善的教育激励着学生------ 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才能“站得高”,才能为孩子们看得远,才能自觉自愿地去捕捉和点燃每位学生心中那宝贵的求知火花,并巧妙地将它越“煽”越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