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我对中学历史教育的认识和教学实践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我对中学历史教育的认识和教学实践 贾绍元 洗车学校 我认为,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在中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除具有“益智” 、“明志”功能、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要通过历史教学告诉学生什么是气节,什么是人格,为什么人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为什么要热爱祖国……这些关于做人的道理越早告诉学生,教育效果就越好。另外,通过历史教学,逐步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总结、提炼能力,为今后他们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我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侧重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求自己每一堂课都精神饱满,热情洋溢。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切实感受到,老师热爱历史,敬业乐业,这种热情能创造出一种课堂氛围,感染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欣然投入历史学习当中。其次,重视导入。我认为,教师必须从一上课就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导入得当,就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入可侧重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自然过度;也可援引相关时事,通过古今对比,切入正题;甚至可以不拘一格,讲个典故、笑话,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无论导入方式如何,原则是恰到好处,最佳境界是要能够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毫无造作痕迹。再次,教学内容既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适当拉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探索未知领域。 第二,注重备课。 在备课方面我力求做到“六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案、备作业。我特别注重的是备教案和备学生。我的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分两份:一份详细教案,一份提纲式教案。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最主要的部分是把全部教学内容都详尽地写下来。为准备详细教案,通常要参考教材、教参之外的许多历史教材 、研究论著,无论讲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同时参阅中外学者的著述。有一个对教学内容的高屋建瓴的认识,还只是驾驭课堂的第一步。提纲式教案主要包括板书、教学线索和教学设计等内容。之所以注重备学生是因为教学是复杂的双向活动过程,只有掌握学生实际,才能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法,确定难点和能力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内容和形式贴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备学生的具体做法是,教学进度各班基本一致,但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调整教案,即每个班的教案在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有所不同。比如,在有些班,有些史实让学生自己讲,重在提问,组织讨论,启迪思想;基础较差的班则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作业和复习的指导;若班级中学生水平差别大,则知识与能力兼顾,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其实,备学生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也是当教师最大乐趣和最高境界之所在。 3. 努力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考试要求来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机尚未成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上好传统课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在传统的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型中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比如加大设问力度,就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等;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每个学期都要选择两到三个问题深入下去,补充适量材料,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组织辩论。通过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组织这种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引导或帮助;再次,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以鼓励为主。 第四,注意锤炼教学语言。 我相信,一个老师有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不同凡响。在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历史事实,必要时象评书演员一样振振有辞亦无妨。但历史并不是故事或演义,所以在形象、生动的同时,我还追求语言的准确和科学。第三,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在运用史实说理时,我通常能够侃侃而谈,有条有理,令学生折服。另外,我要求自己具备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既然历史是人文科学,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应努力扩展学生的视界,从语言角度对东西方文化阐幽发微。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目前只停留在双语教学的最低层次,即简单渗透层次,比如上课时可以用英文写出关键字,必要时运用构词法知识,分析词根、词缀,讲解词源,并且说出该词的引申义。我知道,要完全做到以上几点,必经长期的学习积累。凡是听课看访谈类电视节目,我都非常留意学习他人的语言风格;另外,自己也经常有意识地扩大阅读,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回味一下语言运用上的得失,及时校正。 历史是一门学问,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历史教育是要把学问研究到精深,把艺术拿捏得适度,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棗要达到这个目标,的确尚须长期探索与实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