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心得六篇与《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心得六篇与《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脱贫攻坚防止返贫心得六篇 【篇一】 近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把防止返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建立防止返贫和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脱贫和防止返贫并不是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偏废其一,需要整体推进。返贫的要致力脱贫,脱贫的要防止返贫,在决战决胜之即尤其需要统筹推进,做好致力脱贫和防止返贫“结合文章”,全力“歼灭”剩下的贫困,“谨防”一切可能滋生返贫致贫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拔出穷根,让人民群众真正脱贫致富,迎来幸福美好生活。 做好致力脱贫和防止返贫“结合文章”,要坚持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脱贫是一个状态,它有可能顺向发展,也可能逆向返贫,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也是我们必须谨慎处之的,决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大意。要始终保持底线思维和未雨绸缪的思路,坚持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致力脱贫又防止返贫,巩固脱贫质量。对已脱贫的,要建立起返贫监测机制,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防止边缘脱贫人口、产业后劲不足的贫困地区出现返贫和新致贫。对返贫的要及时重新建档立卡,仔细梳理其致贫返贫因素,防范化解脱贫后可能再返贫的苗头性问题,实施精准长期的帮扶措施,确保脱贫质量和成效。 做好致力脱贫和防止返贫“结合文章”,要坚持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实现脱贫,也绝不能少一户、漏一人。同时面临着仍未脱贫的艰巨任务和可能存在返贫的风险挑战,我们既要眼观六路、也要耳听八方;既要统筹兼顾,也要细化措施,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要鼓励其发展产业、转移就业,通过劳动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要进一步强化社保、养老、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兜底政策和保障措施,确保应保尽保。对已经脱贫的,要逐步以“开发式帮扶”替代“保障性措施”,引导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勤劳致富;同时,对监测到可能返贫致贫的,必须做好及时“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下足保障性措施,确保脱贫质量。 做好致力脱贫和防止返贫“结合文章”,要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众人拾柴火焰高,协调办事力量大。疫情防控工作能够取得如今的好成绩,就是得益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倾力奉献,形成了抗击疫情的最大合力。脱贫攻坚,是一个惠及全国人民的幸福事业,同样需要政府主导和全社会的参与,方能取得最后胜利。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联动的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引导先富带动后富,全社会相互支持、守望相助,汇聚起全国上下齐心战贫强大合力。一方面,通过实施优惠政策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市场、公益组织等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又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作风监督,确保从严从实落实和完成脱贫任务。另一方面,要积极统筹地区产业发展,加强东西部地区的扶贫协作、扶贫车间建设,畅通人力资源、社会资本、经验做法的互共互享,凝聚起全社会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 做好致力脱贫和防止返贫“结合文章”,要坚持外部帮扶和群众自主相结合。持久的幸福是靠奋斗收获的。脱贫攻坚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贫困群众自己的事情。需要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意识贫困和能力贫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将脱贫成果稳定住、巩固好。一方面,要以贫困人民自主脱贫为中心,让他们理解和掌握长效脱贫的方式方式、意义价值,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外部帮扶和内部自主脱贫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积极指导贫困群众结合当地优质资源、优质特产积极创新、拓展增收致富的方法道路,并提供配套政策资金的支持,定期开展劳动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生产经营培训等,多措并举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竞争本领,不断释放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潜在能量。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防止返贫的起点。在全力脱贫的同时,更加需要谨慎“返贫”的问题。唯有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脱贫攻坚工作,下足功力做好致力脱贫和防止返贫的“结合文章”,才能确保脱贫的有效性、长效性,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篇二】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52个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将如期脱贫。但仍需看到,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牢牢卡住返贫关口,应当在总结扶贫脱贫经验基础上,加快建立防止返贫长效工作机制,谋划致富长久策,打造致富“领头雁”,驾稳致富“定制车”,确保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踏上致富路。 集体“会诊”,谋划致富长策。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确保群众不返贫,需要因地制宜、着眼可持续发展,谋划支柱产业,培育自主品牌,开辟富有潜力、前景光明的致富之路。而这往往需要综合生态环境、科技、文化、财政、产销经营等诸多因素加以研判,需要相关人力资源“集体会诊”而定。大同云州黄花产业,陕西柞水黑木耳产业,张家口土豆产业,青海循化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产业,诸多惠民富民产业的创建,无不凝结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校、帮扶企业、驻村干部、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牢牢卡住返贫关口,需要在从脱贫转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内,发挥当地党建统领作用,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对既有扶贫产业进行评估监测,提出面向未来的“一地一策”“一村一案”,为脱贫群众、边缘人口稳稳走上致富路,提供科学而专业的指导,以及相关政策的接续扶持,确保群众的致富路方向正确、长效管用、未来可期。 选培骨干,打造致富“头雁”。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无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科技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时代楷模黄文秀,扶贫“硬汉”隋耀达,“吃亏”书记李连成,“扶贫院士”朱有勇,苗绣第七代传人石丽平……他们以群众脱贫为己任,身先士卒、无私奉献,写就了一篇篇动人的扶贫诗篇。牢牢卡住返贫关口,需要培育一大批懂政策、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讲奉献的“领头雁”。要在接续派驻扶贫干部下沉基层,带领村“两委”干部帮助群众走好致富路的同时,由党组织牵头,选取乐于投身农村致富的本土人才、引进人才加入骨干团队,通过产业创新的实践历练,举办乡村振兴系列培训,帮助他们吃透政策、学会经营、善于管理、引领群众,为群众走稳致富路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对号入座,驾稳致富“专车”。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牢牢卡住返贫关口,让群众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接续走好致富路,踏上致富快车道,需要对处在返贫关口的群众摸排建档,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帮其定制脱贫致富的“专车”,做到致富门路“对号入座”;需要编制“行车指南”,指导他们学好用好致富本领,奔着目标把致富“专车”开稳、开快;需要建立帮扶预警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消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提振精气神,激发内动力,摈弃“等靠要”思想,培养并发挥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以昂扬奋斗的姿态,阔步走上新时代的康庄大道。 【篇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有些贫困地区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摘帽不是终点,防止返贫致贫和继续脱贫攻坚同样重要。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巩固脱贫成果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脱贫攻坚中做到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确保脱贫不返贫。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帮扶政策不变,提升脱贫质量。坚持脱贫不脱政策,打消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刚脱贫,又返贫”的担忧。对已退出的贫困村,继续享受基础设施、产业等扶持政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建设以及产业发展,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渠道;对已退出的贫困户,继续享受贷款、低保兜底等扶持政策,完善保障措施,确保脱贫成效更加稳定有效。同时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户情况,及时跟进调整帮扶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疫情对贫困群众的影响;也要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帮扶政策结合起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让群众持续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帮扶力度不减,任务不变。帮扶工作不能“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摘帽不摘帮扶,要巩固思想认识,决不能缓口气松点劲。根据“两不愁三保障”排查结果,加强对排查出的已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帮扶,及时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实现零返贫、零致贫;也要加大“扶智”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将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同时加大就业帮扶力度,为贫困户增强“造血功能”,使贫困户不仅有脱贫的意愿,更有脱贫的能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帮扶队伍不撤,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帮扶队伍。由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组成的帮扶队伍帮助贫困村搞规划、促发展,帮助贫困户排忧解难、脱贫致富,是脱贫攻坚的主心骨与生力军。贫困村“销号”后,帮扶队伍不能散,帮扶干部要继续坚守岗位,要持续关注脱贫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存在返贫隐患的脱贫户提出切实可行的巩固措施;帮扶干部要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杜绝为应付检查而帮扶,做到“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贫困户“真脱贫”。帮扶干部还要帮助贫困户从思想上脱贫,改变他们“坐在门前晒太阳,等着扶贫奔小康”的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篇四】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冲刺时刻,如何跑稳跑实跑快这最后“一公里”,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振精神、全力以赴,以“等不得”的态度、“急不得”的作风、“松不得”的意识,攻克最后堡垒,成功“撞线”。 只争朝夕,“等不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距离年底按期完成目标任务,还剩200余天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同时还要脱贫摘帽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各级各部门“等不得”,贫困群众更“等不得”。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员干部不容再有“等一等”“拖一拖”的观望心态,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如果还只在坐而论道,工作缓慢推进,这是典型的不作为、慢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扶贫干部,必须有紧迫感,保持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全力以赴和时间赛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扶贫工作,将各项扶贫政策抓实抓细抓落地,扎扎实实真扶贫、扶真贫,夺取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 稳扎稳打,“急不得”。攻克贫中之贫同样也急不得,“急不得”并不是“不着急”,而是指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如果只追求脱贫摘帽的“速度”,大搞层层加码,就可能出现“注水扶贫”“数字扶贫”等现象,导致质量无法保证,脱贫成果也必然禁不起检验。“欲速则不达”,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各地尤其是还未脱贫的地区,要保持“蹄疾步稳”状态冲刺起来,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走好每一步。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个贫困群众的致贫根源都不尽相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党员干部要沉下心来深入分析深度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和脱贫面临的困难,因人、因地、因时精准施策,下一番“绣花”功夫,脱贫摘帽自然水到渠成。 慎终如始,“松不得”。脱贫攻坚进行到当前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留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广大党员干部决不能有松口气、歇一歇的思想,要始终绷紧弦,再加把劲。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时提到:“脱贫攻坚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全面彻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需做好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文章。”各地各部门要“扶上马再送一程”,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深化扶志扶智,提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自身造血能力;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篇五】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进农村、访农户、看企业、察改革,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行调研。在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他指出,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不仅要全力攻克最后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要着力把好巩固脱贫、防止返贫、持续增收“三道关”,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巩固脱贫成效,让脱贫果实“颗粒归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世所罕见。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国还有5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都是攻坚难度较大的深度贫困。眼下又遭遇疫情挑战,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帮扶的难度更大,还远未到交卷离场之时。正所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战决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收官之年,既要盯紧剩下的“硬骨头”,全力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更要把握好脱贫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以一鼓作气的精神状态、一以贯之的务实作风,确保脱贫果实“颗粒归仓”。 筑牢返贫防线,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当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实现脱贫。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全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那么,如何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为贫困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收官之年,我们必须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避免返贫现象发生。一方面,要立足当前,持续精准发力,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扎紧防贫围栏、筑牢返贫防线。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做好脱贫的“下半篇文章”,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不断完善脱贫防贫长效机制,构筑多层次防范返贫“防火墙”,确保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持续稳定增收,让全国各地盛开“致富花”。经过多年的脱贫攻坚,一项项惠民政策唤起群众千百万、同心干,一大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然而,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增收的渠道还比较单一。由此可见,已脱贫群众收入还不够持续稳定,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要把群众受益摆在突出位置,从产业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盘谋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唯有如此,才能激发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让全国各地盛开“致富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越容不得半点松懈。只有坚持慎终如始的心态,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举措,激发更加沉稳务实的担当,才能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 【篇六】 近日,全国政协常委孙东生指出,“目前看,虽然现在摘帽、出列无悬念,但只能说贫困群众已经被‘扶上马’,保持脱贫稳定并向致富迈进,还得尽心尽力再‘护送一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不能有“松气歇脚”“到站下车”的想法,越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这根弦,才能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步迈进小康路。 揆诸现实,脱贫攻坚到最后冲刺阶段,部分帮扶干部眼看胜利在望便出现了懈怠情绪,片面认为只要把贫困户“扶上马”“脱了贫”就算交差了事,至于贫困户脱贫摘帽以后有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异地搬迁以后有没有住得安稳、有没有抵御返贫风险的能力等却置若罔闻。 过了贫困线是不是就可以“一过了之”,就可以万事大吉?非也,重度贫困譬如重病之躯,经过多方诊治,可以下地可以出院了,并不代表健康了、无忧了,还需要跟进观察,该用药的用点药,该加营养的加营养,补足气力、恢复健康方为根本。目标近在眼前,固然可期,但从长远来看,脱贫攻坚是否成功,不仅要看能否“扶上马”,更要看是否“送一程”。“一扶了之”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的“后半篇文章”仍是重中之重。 要知道,实现脱贫只是我们迈出的一小步,在今后的帮扶过程中,如何防止返贫、怎样提升脱贫的成效成为摆在亿万党员干部面前的最大课题。精准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成大事最惧半途而废。目前已到了攻城拔寨的关键时刻,如何让这场奋战已久的“脱贫攻坚”战斗一鼓作气、大获全胜,最要紧的就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杜绝“数字扶贫”“纸上扶贫”“扶到半路”,执行“四不摘”,做好“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脱贫攻坚一直在路上。 巩固脱贫成果就要做好“送一程”。“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对已摘帽、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仍需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脱贫之后帮致富”,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双结合”,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脱贫路走得更加稳当。对于政府来说,要进一步发挥好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两支队伍,坚持村脱贫出列不撤队伍,打造“不走的工作队”。同时,要围绕已脱贫人口抓“巩固”,将工作重心由注重脱贫向脱贫与巩固提升并重转变,通过稳定扶持政策,持续资金投入,积极固本培元,一如既往地帮助村里上项目、补短板。 扶贫路,是一条“不归路”,扶贫工作,是一项“覆水难收”之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感情”的原则,定期不定期回头看一看,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更加精细的措施,继续下大力气完成工作从“扶上马”到“送一程”的接续,在“送一程”中体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在“送一程”中强化“为民”情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事劲头,用心用情用力地一路帮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贫“后浪”要继续实现脱贫攻坚与成果巩固的有机衔接,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作战,方能帮助贫困群众把“贫困帽”换成“小康帽”。 《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教育的美好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篇一】 禁不住那份仰慕之情,买来了《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 一读起,竟舍不得放下。即使有时放下了书籍,心却还在那里周游。就像那时读昭君的一路修行系列。自己也觉得奇怪,怎么会对素未谋面的人如此痴迷,如此眷恋。后来越来越明白,原来他们的文字里有一个潜藏的自己。他们的课,他们的文,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境界,他们的智慧,都在诱惑着每一个向往美好教育的人。 一.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清醒的反思里 肖特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典范,但他总是在给自己鸡蛋里挑骨头,哪怕是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瞬间不妥当,哪怕是在别人眼里已经无可挑剔的完美,他总保持安静的清醒。他会为自己偶尔的抢占话语权而自责,他会为自己没有充分的引导学生而静思,他亦会为自己没有灵性的评语而愧疚,他更会为语文教学中的教育乱象而焦虑……安静,是他的常态。也许正是静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力量,衍生出不同于常人的教育智慧。 二.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耐心的等待中 公开课上,很多老师唯避学困生而不及,而肖特往往会把目光落到角落里内向自卑的孩子,即使可能有艰难的对话,甚至可能会没有对话,他却从不放弃。他有足够的底气唤醒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孩子,有足够的温和等待孩子。在漫长的时间里,他赢得了孩子丢却已久的自信,他看到了孩子眼睛里的光芒,他做到了一位师者的儒雅和良善,他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童心。 在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慈悲,什么叫教育。那就是不仅仅为分数而“战”,更要为那些不会为老师赢得荣誉和利益的孩子而“站”,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天,每个孩子都该有应得的尊严。“教师站上讲台,就不要奢望所有的成长都是一副姿态。”他是这样想的,亦是这样做的。 三.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浅浅”的教学设计里 浅浅的教语文,看似浅,实则深。没有花里胡哨的语文活动,没有绚烂多彩的光电课件,没有风靡全国的小组合作,只有轻轻地说,慢慢地导。问题不多,话语不多,环节不多,拓展不多,多的是师生间的对话,多的是适时的评价。在主问题上砸下去,一步一步地向前推动,一步一步地诱生深入,一步一步地落实言语,而一切,都来自于笃定的设计,来自于充分的自信,来自于学识的深厚。《湖心亭看雪》他抓住了“与”,他说这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自然的感通。《孔乙己》他抓住了“店内外”,从“店内”到“店外”,孔乙己遭遇的都是无边的薄凉,整个社会的病态就跃然学生心上。在他的课上,既有不事渲染的预设,更有精彩绝伦的生成。听课《祝福》,他觉得应抓住“雪”,从眼前雪到文中雪,再到人物命运之风雪,最后拓展雪的思考。学生更能感受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能感受人生的苦难。作文课《好久不见》,五分钟的备课,却成就了永恒。好课不可复制,但我们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会越上越好,上出更多的美,更多的慧。原来,好课也是曲径通幽的抵达。它可以有波折,可以有顿挫,甚至可以有停滞,但它却在一直向前流动。它不是盆景,不是死湖,它是小溪,它是江流,它是大海。“碧波深处有珍奇”,只有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思维和情感的深处,才有机会领略无穷的美景。是的,是这样的! 四.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真正的尊重里 虽然是众人仰慕的大师,但他从不高高在上,从不孤高自诩。似乎他的骨子里有无穷无尽的童心,他总能贴心贴肺地理解、悦纳孩子。他没有无尽的期许,他有冷静的清醒,他只期待每一个和他相遇的生命都能昂起头,站起身,找到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可以说,温和,儒雅,是他最好的名片。他能俯下身子,他能微笑等待,他能点石成金,他能懂得、能包容孩子身上所有的教育问题。《让掌声“真”响起》就是最好的范例。他说:“掌声里要有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掌声外要有冷静的头脑、审慎的态度。”唯有真实,唯有深思,才能有真正的尊重。 五.教育的美好姿态在他用心的享受里 一切美好都来源于“爱”。他爱父母,爱师傅,爱孩子,爱生活,爱一切的一切。他的笔端一直有父母的温度,有师傅的嘱咐,有孩子的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正是这众多的爱的凝聚,使得他对生命、对岁月、对教学有了细腻深厚的透悟。他享受和学生“望月怀远”的聊天,他享受阅读和音乐带给他的灵感,他享受倾听另一种声音的震撼,他享受把自己教成孩子的单纯,他享受和自然亲密接触的静谧,他享受孤独带给自己的清醒,他享受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其乐融融,他享受和孩子一起谈诗写诗的意境,他享受引导学生如何朗读的惬意对话……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的人,才能带领学生享受教育。一个爱意满满的人,才会让更多的人学会爱。 原来,教育的美好姿态,就在肖特的心坎里。 而且,永久的,永久的停留……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语文就是这样一泓最具情感、最充满灵性和最富诗意的清泉,语文教学也应是洋溢激情、充满诗意的情感舞台。肖培东老师的大作《教育的美好姿态》就是语文教育的一泓明澈的清泉,清新淡雅的文字为我们讲述了肖老师对语文教育的所感所悟,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触摸到一个真语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别样的人文情怀。 《教育的美好姿态》是肖老师对自己语文思想的一次总结,更是肖老师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最美好的向往,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国”。全书近二十万字,分为“教学,是彼此都要珍惜的缘分”、“语文的表情与眼光”、“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教育的美好姿态”和“世界,别和、与我争夺”等五辑。每一辑的开篇都是肖老师的语文教育“箴言”,以短小而极富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思考。在《你,是你的课堂》一文中说:“你是挺拔的,你的课堂就是正直的;你是端庄的,你的课堂就是高雅的;你深刻而有涵养,你的课堂就隽永悠远;你朴素又不失文艺,你的课堂就芬芳却不妖娆。爱语文,从爱自己开始。爱自己,就丰富、发展、超越自己。”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我们在讲台上儒雅的举止、诗意的语言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远影响。只有教师灵魂高洁、精神高远才能引导学生高飞远举;只有教师有一定的高度,才给学生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燕雀怎能教出鸿鹄呢? 在书中肖老师总是殷勤嘱咐语文老师要多读书,他这样写到“课堂是你的阅读状态的生动显示。干瘪空洞的内心,滋养不出有意蕴而高远的语文课堂。你读了什么,你的课堂就呈现什么;你读了多少,你的教学就承载多少。尴尬无力的教学背后,一定是你肤浅单薄的阅读。春天的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犁铧的印痕,秋风就是会为你摇曳多少的歌唱。语文教学的起点,是你的阅读。”这些话语就如同邻家大哥在与你促膝交谈,语重心长,用心良苦。的确,语文老师要多读书,这是个人尽皆知的道理,可是有多少语文老师能身体力行?面对现实的各种诱惑,我们在为自己的不读书找种种理由。没有丰富而深厚的灵魂,如何能孕育出丰盈的课堂?干瘪空洞的内心,又如何能滋养出有温度、有厚度、有性情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改革在褒扬与非议之中孤独前行,走到现在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语文教学出现了一派空前热闹的“盛世景象”。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剥开那些华丽的外衣,我们会发现,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极其简单的,那就是教会学生读书和写作。如何能让学生爱读会写作呢?我认为,只有语文教师会读书会写作,才能使学生会读书会写作。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语言、升华思想、开发智慧、塑造人格,学会读书,学会表达,最终成为一个个有人文情怀的人。要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就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学科功底、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真善美的人格魅力。这是因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就是语文教育的源泉。而读书是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最为有效的途径。读书不仅可以使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文化眼光,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精神变得更加高远,从而拥有源源不断的可以与学生分享的文化资源,使教学永葆青春与活力。通过读书,我们也会收获真善美的人格和一种“读书人”的气质。肖培东老师在《教育的美好姿态》一书中这样诗意地描述阅读:“你读散文,唇齿间强留下文字的芳香;你读诗歌,眼眸里写有飞扬的诗韵;你读小说,世界为你开了一扇窗;你读哲学,人生给你另一种思考。然后,你走进课堂 ,站成一棵树,散文的叶,诗歌的花,小说的根须,哲学的土壤。风一吹,所有树下的聆听都化成了文化的河流,睁开眼睛,寻找着最美的大海。”经过文史哲经典作品熏染的、具有“读书人”气质的老师必定会熏染出爱读书、会读书、具有人文情致的学生来的。 同时,阅读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提升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面对教材,教师要有文本细读的能力,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认真品味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优秀语言文字敏锐的捕捉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把学生带进语言文字的妙境之中,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审美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一种“心灵内在的快乐”。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就能达到。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同样的表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由此看来,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正确认识生活,准确表达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讲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让写作成为学生放飞思维、表现真善美的诗意乐园。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师写作不为发表,只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只为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写作。只有语文老师自己能写才会对写作有更为真切体验,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写作;只有语文老师熟悉各类文体的写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写出文采飞扬的散文、说理畅达的议论文……只有老师爱写作,才能在现有教材基础上独立完成有效的作文教学设计、才能对学生有差别的指导、才能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教师的身先垂范,也会激励学生写作热情。 语文新课种改革已历十余年了,但多是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模式上瞎使劲儿。殊不知,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决定教法的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而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定,要靠语文老师的素养。也就是说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方法的老师。老师学养深厚,什么的方法都可以驾驭自如,反之什么样的方法也只是表面文章,对语文目标的达成无济于事。基于此,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自身素养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读书和写作能力。多读点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以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愫;用心研读教材,以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明确教学目标;读点教育理论著作,结合自己教学的得失,选择更恰当、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抛开功利性的写作,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语文教师深厚的素养和底蕴可以使语文教学奇趣横生,因为语文本身就是极具灵性的学科,她洋溢着诗性的光辉,流淌着浪漫的情怀,播撒着自由的精神,塑造着高贵的灵魂,更是一种抒写生命、寄托生命、实现生命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感性存在。当我们能够把自己和学生真正解放出来,置身于宽松、自主的语文教育环境之中,不刻意追求某种时髦的方法、先进的理念去教去学,也不为了某种功利去教去学,而是以一种美好姿态去读书、去写作。相信,随着阅读量、写作量的增加,学生会越来越喜欢语文,他们的积淀会因语文而深厚,他们的气质会因语文而高雅,他们的人生会因语文而精彩!如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才无愧于语文这门关乎心灵和精神的人文学科,这也许就是我心中对“教育的美好姿态”的一种向往和憧憬吧。 【篇三】 读了钱梦龙老师的《教师的价值》一书,不过瘾,在了解钱梦龙老师更多的资料时,看到钱老师的弟子、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书《教育的美好姿态》。于是,从一本书读到了另外一本书,从“师傅的书”读到“徒弟的书”,一脉相承,顺流而行,阅读之,欣赏之,学习之,也谓有趣。 起初是被书名的美好所吸引,为封底的一段文字所打动:“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教室里识字读文,春光在窗口等候,微风从走廊略过;我们在花草云湖的教室里读天读第地、读自己,小鸟飞进了我们的书本,小虫子爬成了我们的标点。那随风送来的芳香、绚烂与牧歌,都是我们的篇章;那书声琅琅的唐诗宋词、小说散文,都被折成一只只纸船,在青春的吟唱中漂向远方.....”然后进入书籍,读到文字,这才开始了真正的吸引。 肖培东老师的文字恬淡,情真意切,透过文字,可以看到他对日常人事细致的观察与深深的体悟。 一堂《找春天》的作文课,给春天一点时间,是对课堂启发和唤醒等待的观察;两个“送掌声”的镜头,回放的是对“课堂失真”与如何真正尊重学生的省察;在经典散文《荷塘月色》的听课过程中,学生的漫不经心和麻木冷漠,刺痛着老师的心,不管是上课老师还是听课老师,心里都填满了沉重与酸楚。在以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或大众文化产品构成了人们阅读、欣赏与品评的主要内容的今天,文学经典真的已经在青年学子的心目中淡出了吗?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抵不过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为什么经典中需要细品慢嚼的淡淡的美、隐隐的忧,如此艰难地等待或是根本等不到活跃在时尚元素中的中学生去喜欢?当经典作品在我们的课堂上遭遇冷落的时候,去哪里静候纯真?当书写人性之美的文字被孩子们调侃、嘲讽的时候,又到哪去期待真诚?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成为课堂上的看客,这是语文的伤痛,也是教育的伤痛。肖老师大声疾呼——在这个阅读品质和感动情怀逐渐消逝的时代,具有穿越时空魅力的经典作品,是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们是在与这个浮躁时代的流弊争夺学生。这样的观察与呼召,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在书里,蕴藏有诸多的教育教学思考,带给我很大的启发与点拨。我第一次读到了:语文教学的感觉包括“教感”和“课感”。 教感是指教师在备课中灵巧捕捉,找到曲径通幽、化一为万的入口,锐眼看出小处隐藏的大天空来。教感,我理解为“教学灵感”。一个词,就是一篇文章;一个标点,就是一次激荡;一个句子,就是一条河流;一个问题,成就一片森林。以细读先行,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言语,面对言语现象,能够做出整体性的体会和把握,于一瞬间抓住这种现象的本质,然后直击课堂,架构出教学的桥梁。细读文本,找寻语文教学的灵感,才能培养教感,成就简约而丰厚的语文课堂。 教学灵感的出现,总与某一段时间内教师思维中心的某些线索、链条或环节有关,读书,钻研,汲取,集中精力,你就可能获得与你阅读相称的教学灵感。因灵感触发(顿悟)而悟出新见解,这就是知识经验的升华、思想境界的提升,以及教学创新的表现。它突破了教学的思维定式,冲破了现有观念的束缚,使思维进入新的空间,这是悟性的最好表现,也是最恰切的教感。 什么是课感呢?王崧舟老师说:“就是你对教学现场的一种直觉,一种当下的把握,一种敏锐而别出心裁的驾驭。”“在教学过长中,对于那些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你能不假思索地、迅速地、果断的做出反应,而且这样的反应是高效的、是巧妙的。”在有课感的课堂上,眼花缭乱中你的简洁大气,茂盛繁华中有你的灵巧淡定。你若关于思考,深刻于反省,不惧怕失败,敢于整合,勇于尝试,智于融化,就会培养出课感来。肖老师记录了自己在上《孔乙己》一课时,因着学生的一句漏读,推翻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在调整和突变中,课堂容量和思维容量得到拓展和延伸,过程起起落落,但是丰富的阅读不期而至,课堂的精彩不期而遇,使人欣喜。这样的课感,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教师必须沉潜到文本里,浸润在课堂里,才能积淀自己的教感与课感。 肖培东老师书中的字里行间,更有着对现今语文教育的清醒认识和真挚发声。 “语文教学,走异路,总不会远的。”肖老师谈到了新教师的成长与赛课。有些青年教师不想囿于传统,积极开拓创新,但是因为刚站上语文讲台,对语文、对教学的理解尚浅,过分倚重形式多样的活动环节,只求场面上的热闹,再加上急于证明自己的心思,就很容易迷失语文教育的本真。这很正常,一路走来,我们都曾走过这样的弯路、这样的迷茫。但是再鲜艳的课堂无论繁花似锦,如果没有朝向语文学习的路径,其实都是枯萎。语文课,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和文字的能力。于语文而言,语言都是不可逾越的门槛,语文教学始终要回到语言的原点,突显语文学科特色。语文教学绝不应迎合功利的眼睛,为求耳目一新而走异路。如果以为鲜艳新颖就可以抛弃语言,甚至脱离文本,错莫大也。于漪老师多次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的课不能刻骨铭心?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不能打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隅?就是因为我们往往是泛阅读,是在文字的表面游移。”语言的魅力和语言的能力,实在是在多读、多写、多思中慢慢品得的。 “赛课,不是赛车。”针对两三个课时的课必须在有限的一个课时完成的赛课现象,仓促的教学现场,遗憾的教学效果,肖老师如是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尊重的心,尊重语文本质,尊重课堂教学规律,尊重文本,更要尊重学生。吴非老师说:“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用一课时容纳两三课时的内容,其实是一种超进度的教学。急于赶进度而不顾质量的建筑最易倒塌。教学上除了进度,还要考虑学习内容的深度、学生活动的参与度、思维训练的厚度与宽度、学习活动的效度等。教育要讲究容量,要讲究节奏,这些讲究就是执教教师水平的体现。赛课要展示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智慧不假,更要展示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照。那么,违背教学规律的“赛车”式赛课,实为不可取。教得真实,学得真实,真实,是我们进行教学时应持守的基本品质。 语文怎么教?语文怎么教不重要,只要你教的是真实的语文;怎样教语文很重要,我们要回到语文的岸上。满堂讲固然不理想,但你可先思考,你能讲出满堂的精彩吗?满堂问我们要反对,但你可先思考,你能问出语文的深刻与灵动吗?李镇西老师说得很幽默、很在理:一个有学问、有情趣的老师,无论他怎么教,哪怕有时候“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所有的否定都不能着急,而我们对于语文、对于学生、对于学习、对于教学的思考却不可延迟。陈平原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从这个意义讲,语文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问题在于,心态要摆正,不能太急。”语文教学似山,求一种厚实;语文教学似水,讲一种灵动。务本切题的解读,灵活适合的教学,以及真诚的态度和睿智的思考,都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语文教学因子。 “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有时,“这课不好上”,是我们挂在嘴边很顺溜的一句话。可再一想,什么课好上呢?你又能真正上好哪节课呢?我们都沉默了。在好课面前,我们一样贫瘠。李白的《静夜思》好上吗?五言绝句,太短了吧?一节课,你能让孩子们感悟用词的精妙和浓浓的思乡情吗?《祖父的园子》好上吗?散文,不长,一节课,你能引孩子们感受诗一样灵动的语言和洋溢在文字里那童年的美好与快活吗?......仔细想来,没有什么课文时真正好上的。看似容易教好的文章,名师大家珠玉在前,听课者也是熟门熟路,反而最难上。无论怎样的文章,都要通过阅读、思考,经由语言文字走向我们的心灵深处。想透了,你就会知道,因为无论教什么、怎么教都必须朝向语文。我们要做的是,对自己做出要求:面对文本,你是否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面对教学,你是否还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肤浅的甚至虚伪的? “这课不好上”。没有哪篇文章天生好上,上出精彩都需要你细心揣摩,苦做钻研。没有哪篇文章注定难上,是文章,都有文气、文脉、文意。没有什么文章会主动为你流成河,等候你掬水弄月,也没有什么文章故意横亘在你教学的路上,站成难越的高山。只要这篇文章被列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就应该也必须是我们要努力教好的。没有难上的课,只有不忘初心。课自然有优劣,但我们不该、也不能用“不好上”来搪塞、遮掩我们的浅薄与浮躁。有提升的空间,就有努力的机会,就有成长的可能。课堂如镜,实不我欺。 肖培东老师写道:卓越的教师如何修炼?他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要有自觉的教育反思,要有融化理论的教学实践,要有创新的教学意识,要有儒雅的教学气质,要有强大的教学磁场。肖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读与写的进程里,在思与行的实践中,肖培东老师形成着自己教育教学的气质风范。 他鼓励广大教师勤于阅读,勤于反思。因为课堂就是教师阅读状态的生动展示。干瘪空洞的内心,滋养不出有意蕴而高远的语文课堂。你读了什么,你的课堂就呈现什么;你读了多少,你的教学就承载多少。尴尬无力的教学背后,一定是单薄脆弱的阅读。春天的大地上,留下了多少犁铧的印痕,秋风就会为你摇曳多少的歌唱。语文教学的起点,就是阅读。 【篇四】 语文里有什么?生活和人生。孔庆东先生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 语文课,必须首先是文本阅读课,有琅琅的书声,有真诚的对话,有主动的揣摩,有深刻的反思,有精神的升华。它过滤了冗长与琐碎的分析,它剔除了乏味与枯燥的肢解。它有预设,它更有生成。 语文课呼唤真实,即使是真实的尴尬、真实的停滞,也是在交流和学习中真实的收获。 语文就是生活。它可以是一首歌,是一首诗,是一段回忆,是一则广告,是一个故事,是一次交际,是一段视频……语文,就是生活的万花筒。 它不是单调的拼分数,亦不是不停的记笔记,亦不是卖命的刷试题,它应有最美的姿态,该说就说,该听就听,该读就读,该写就写。它可以有朗朗的笑声,可以有沉沉的思考,可以有偶尔的沉默,可以有小小的争论,亦可以有偶尔的小分神儿…… 它不是为了把知识点“做穿”而把文本肢解的破碎;它不是为了考第一而把课堂变成老师的“一言堂”,更不是把学生训成“低头族”的“专场”;它更不是为了挣名誉而把语文课上成“精彩纷呈”的“花架子”。语文就是最朴素的存在、最真实的言语。它可以不精彩,甚至可以很失败,但不可以很虚假。它可以不花哨,但不可以没实货。它可以很平常,但不可以没情怀。语文就是你自己的样子。你真,语文就真。你实,语文就实。你爱,语文就温情。你怨,语文就狰狞。你包容,语文就宽广。你自私,语文就小气。你是什么样子,语文就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你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但愿,能把自己所有的美,分享给语文。 【篇五】 窗外,蝉儿唱了一整个夏天,带着他执着的对生命的赞歌。 我坐在窗前,捧着你浅浅的语文,捧着你的静水流深,捧着你细腻柔软的诗意,直读得每一个毛孔都热气蒸腾。你的明月与阳光,你的花开与叶落,你的哭着痛着,你的幸福,你的思索,组成了你最美好的生活姿态…… 你用笔杆子,把岁月紧紧包裹收藏。你写下每一堂课上的青春悸动,你凝视每一双纯澈透明的眼睛,你即兴萌发每一个教育切入,你在阴暗的教室里仍然能够生产阳光,你拯救那些课堂里暂时搁浅的鲨鱼,你还诗意地看到了窗外的站立着的林木的黑色的羡慕的眼睛。 你提到《杂草的故事》,我就去读《杂草的故事》。你说我们自己就是一株杂草。一粒草种,随风飘摇,一旦扎根,就疯狂生长,摇曳起自己的光芒与绿意。 阳光的碎片、秋天的烟火、流动的秋色、鸟儿的窗帘、大地的孩子……孩子们为诗而生,不用教,不必教。你把自己独特的精神体验,灵动地融入了自己的语文课堂,你就是语文! 那晚,你如月光般宁静,抓住黑板报上的“望月怀远”之契机,不急不躁,领着孩子们怀念远方的一棵树、一缕烟、一抹霞,还有皱着的脸、弓起的脊背,遥远大地上的一个等待,一个承诺……原来啊,月在,爱就在呀!原来,我在,月就在呀!原来,月不只是月啊,原来,月是灵性的生命啊!原来,“望月怀远”还可以“望叶怀远”啊!原来,云白水清!原来,经过凝视的世界,是这么美丽! 你讲《孔乙己》,不仅讲“店内”的快活空气,你还讲“店外”的快活空气,将“快活”从店内流溢出店外,店内的嘲笑,店外来凑,可怕的人性,真实的写照,这店外,就是镇外,就是整个社会!无边的凉薄,冷漠的人群,孔乙己无处逃遁,必死无疑!你用学生漏读的一个“外”字,支撑起整个课堂,足见你的教育智慧。 你品《湖心亭看雪》,抓住“与”字,解读张岱“天人合一”的那份渴望。茫茫天地,知己者谁?谁与我在夜雪纷飞时把酒推杯?舟子喃喃,吾岂不喃喃乎?湖中人鸟声俱绝,我只好把孤独说与这飞雪苍茫的大地。 卑渺而凄美,孤独又纯粹。 你走进三味书屋,用苦思冥想的晶莹,摇荡出包裹在文字里的智慧。“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简单的两个“也”字,包含着多少童年鲁迅的“童心与乐心”,这就是散文语言的意境。“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的”而且还是“们”,还冒着德语!鲁迅真的是个一直板着铁面孔的中年严肃大叔吗?一个把自然中的动物、植物都当成是自己玩伴的孩子,多么富有爱心多么幽默可爱啊! 我还读到了你的儿子你的父亲。我读了一遍又读一遍,泪眼婆娑。你把所有的文字,连同包裹着你自己,一起读给山里的父亲,化为泥土的父亲。青翠的山,高高的树,每个绿色的角落,涂满父亲脚印的土地,还有因为思念婆娑着背影的墙隅的油菜花,你都深情款款地注视,这些,都是父亲!生命,泥土,来临,离去。 当然,还有你的六六,他是你五彩斑斓的诗。他的眼睛,跟着小虫子爬进黑土的缝隙;他和蚯蚓一样,带着好奇阅读着土壤大地;他如一颗种子只等待一缕春风的来临,他陪着树叶一起酝酿下一个春天的美丽…… 这就是生活的姿态啊,这就是爱的姿态啊,所有的爱,都成就着所有的幸福! 所有感受的,所有看到的,所有的喜爱与理解,都是我们正在穿越的风景。 这个夏天,在书桌前,我读你,每一个毛孔都升腾着热气;你的每一个文字符号,都是一粒诗意飞翔的种子;读你的语文,你的生活,我泪眼迷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