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得)之生物教学随笔一则——生态伦理琐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生物教学随笔一则——生态伦理琐谈

生物论文之生物教学随笔一则——生态伦理琐谈 ‎ 生物教学随笔一则                               ——生态伦理琐谈武夷山一中     连国如 ‎  2002年1月,清华大学电机系4年级学生刘海洋,为验证“笨狗熊”的说法能否成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了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3只黑熊、1只马来熊和1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据说,刘海洋所做的只是为了一个“生物实验”,如此的“生物实验”反映的却是刘海洋这类学生身上的生态伦理观念的严重缺失。‎ ‎  这起事件的新闻冲击波曾经震荡了全国,而新闻冲击过后的沉寂中,我们似乎更应当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尤其是现行的中学生物教育。毋庸讳言,现行中学生物教育普遍重视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本身的学习与传承,而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STS相互关系的渗透和输灌却往往有些力难从心。以至我们的许多学生只会为应付生物学考试而孤立地片面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而对于考试以外的认知问题却不愿思考也不擅长思考,如此一来,还谈什么生态伦理等的渗透教育呢?‎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靠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 人才。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中不可能回避生态伦理学的话题。生态伦理学指的是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生态伦理要求人类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尽管生态伦理学尚属一门崭新的分枝学科,但其形成与发展的思想轨迹却是源远流长的。‎ ‎  儒家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表述,实际上建立了一种贯通天人的宇宙和人生哲学。《论语?公冶长》中记有子贡的一段话: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在《论语》记载中“性”即“人性”亦即关乎“人”自身的问题,“天道”是关乎“天”的法则问题,也就是关乎宇宙规律的问题,因此,“性与天道”就是天人关系问题。程颐说: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按照儒家哲学看,不可把“天”与“人”分为两截,更不可把“天”与“人”看成是一种外在对立关系。可以说“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无也。董仲舒贯彻了儒家泛爱众的思想,主张把“爱人”扩展到“爱物”‎ ‎。在儒家传统里,我们窥见了初现雏形的生态伦理,在倡导国学的今天,从生物教学角度看,要进行生态伦理渗透教育是不乏生动的儒家传统文化素材的。‎ ‎   在儒家那里,已经有了一种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上的“人格平等”观念,而在道家那里,则还有一种推而广之,使平等观念扩及所有动物、所有生命乃至所有事物的“物格平等”观念。作为道家哲学的最高和最基本的范畴,“道”具有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质、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和法则的涵义。《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它表明:人与自然统一,是因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来自一个共同的总根源,那就是“道”。老子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通过对宇宙朴素的体悟,认识了自然规律对人类的巨大约束作用,因此他告诫人们要了解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开展实践活动,否则会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老子所创立的 “道”的内涵复杂而精微,但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人类应当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所有生物为友,与人类居住的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当恃强凌弱,贵己贱物。‎ ‎  实际上,儒、释、道各家典籍都不乏对于生态伦理的精辟阐释。从“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的武夷山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开发我们的校本课程时,若能把上述国学精粹加以合理渗透,则可望在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受的情境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把文理科多位点多角度整合,可望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同时也是克服生物学科“画地为牢”式为教学而教学的弊端的有效途径。‎ ‎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时,应注重把环境科学知识整合到各章节教内容中,使学生能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这些观念包涵:①生态价值观,即在生态问题上的是非、善恶观念。②生态法制观,即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法制高度来认识的观念。③人口观,即懂得“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的观念。④资源观,即包括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以及资源危机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时,应注重把生动活泼的国学人文精粹有机渗透到具体教学环节中,通过多种方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态道德行为:①通过分析贴近生活的生态具体问题,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②通过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如生态调查、撰写小论文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活动等使学生体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从而增强履行正确生态伦理规范的坚定性,等等。‎ ‎   课改改什么?改的是观念和做法。“声未动,心已远”,认真思考,再认真去做,这是十分有益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