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追求语文教学“三味”,引领学生“走进语文”
语文论文之追求语文教学“三味”,引领学生“走进语文” 语文课题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作用。然而,不少学生对它的兴趣仍不够浓厚。静下心来想一想,影响学生学语文的因素的确不少。从我切身的体会来说,我们经常打的是学语文的外围战,让学生“走近语文”,而不是“走进语文”。 课堂中没有学生的精彩,也就没有教师的光彩。“教”是为了“学”,检验“教”的有效是积极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常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这节课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这样更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散发“三味”,吸引学生走进语文,提升教学智慧浅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追求体验教学的“趣味” (一)拒绝零起点教学现象:教师在导入、讲授新课时,常常是从零开始。例如:在讲授《燕子专列》时,“同学们,你们知道” 专列“ 是指什么吗?接着对”专列“进行了长篇大论的介绍。类似这样的导入,忽视了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的事实,忽略了学生对列车已有了很多的生活体验(本镇是铁路交通枢纽),假定了学生什么也不知道来组织教学。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事实上,导入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学习定向。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入新课,打通生活和语文的桥梁。 1、与积累拉勾,关注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精彩句段、名言警句、对联古诗等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必修内容。导入新课时,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积累为基础,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先让学生说说”描写幸福“的词语或生活片段,学生说出了”温馨、甜蜜……幸福是放学回家,妈妈为我准备好美味佳肴;幸福是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度过重要的节日;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等词句后,教师用语言导入:”可是这样温馨平静的日子只能成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幻想……“事实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变换教学手段能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新鲜感觉。尤其是导语、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具有多样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因为,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去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我们应该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构建精神家园的设计者与拾贝人,通过”读“,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精神家园里输送丰富的养料,为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 (1)把躺着的文本读活。”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全心全意为学生“是广大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杨屹老师在执教《多彩的夏天》时,创造有情有趣的课堂氛围,采取美文美读的策略。在学生经历”初读课文,感知词美“;”精读课文,品悟人美“;”赏读课文,体验画美“的学习历程中,以”读“挂帅,学生在品词析句中走近”夏天“,走入”多彩的夏天“ 。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在活灵活现的品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夏日的多彩,这夏日的多彩、美丽,不仅陶醉了老师,更陶醉了全体学生。夏天的意境、原本躺着的文本被读得生机盎然。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简简单单,学生学的快快乐乐。 (2)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智者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庸者常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我们应该始终把”读“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把”读“当作学习的目标,也当作学习的手段。 读为主。我们应根据文本和学生特点,通过”读“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文本。在激趣破题后,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后,请同学概括故事,接着根据学情,教师可顺势配乐带读,学生再反复朗读;悟为先。当学生读中生疑时,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去理解”绝密“的含义,弄清”绝妙“的程度。从而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3)把厚的文本读薄。王煦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人的印象就是”读字当先,长文短教,以学定教“。王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小女孩的可怜无助,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揣摩体会,创境想象,充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然后引导通过读了解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板书,如: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第二步还是读。用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的幸福……”把几次擦燃火柴像串珍珠一样简约而饱满地串在一起感悟。第三步仍然是读。这里的一个“读”字让学生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自我;一个“读”让学生穿越时空与作者、与文本进行着精彩的对话;一个读让学生将厚重的文本读薄,然后又从薄的文本走向厚重的生活……二、追求体验教学的“真味”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以人教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从而实现“心心相应的真教育”呢? 1、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追求真感受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我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的表现出坚定不移,有的表现出疾恶如仇,有的表现出视死如归……我并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2、开发人文因素—— 交流真情感在我们语文课本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教者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以《为人民服务》为例,当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充分的感悟后,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烈日下的交警;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还有的想起了去年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在海啸中勇救他人的无名英雄……一句句童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爱的呼唤,以及心灵的洗涤。 3、运用激情的语言——实现真体验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在教学《丰碑》时,在悠扬而凄美的配乐中以 “如果生是幸福美好的,那么用自己的死亡来换取别人的生命,这种精神更是一种永恒的美丽!”为导语激情引入,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读完全文,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军需处长,他已不再平凡,站在他面前,你看到什么?”“我看到他像一座丰碑,高大而令人敬佩。”“我看到他像一尊塑像,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看到他像一支火炬,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唤起了学生对生命价值和人生观的重新定格。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如教学中,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完课文时,“ 啊!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富有个性的答案时,“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的回答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时,“今年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者更应关注的是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焕发生命活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 三、追求体验教学的“活味” 语文课堂如果功利色彩太浓,学生被老师指挥得团团转,使语文这门本身具有很强人文性的课程变的枯燥无味。我们所需要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堂,那么如何使课堂充满活力呢?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创设体验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因此,《新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体系中加入了“情感、价值、态度”。“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反之我们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当作是没有意识、没有生命的仓库,那样的课堂效果不言而喻。所以教者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让学生尽情情感体验的氛围。 (1)老师情感的渲染。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是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情感最易受老师的感染。老师的激情表达,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才会情绪高昂,积极投入地参与。 (2)多留给学生情感选择的余地。课堂上设计一些讨论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的问题,使他们的情感得以表露出来,老师再给予肯定赞同,那么他会继续投入更多的情感。在一篇课文中有许多使用的确切、妥帖、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不同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同的喜好,让学生挑最喜欢的词句来品尝和交流,这是对词句的情感选择;课文中有对某一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述,让学生挑出使他最感动、体会最深的那一点讲析交流,这是对情节的情感选择;在人物群出现的课文中,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相如、赵王,让学生谈谈最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是对人物的情感选择。像这些情感表露机会,哪一个学生不愿意呢?学生声情并茂的读,富有条理的分析,充满自信的回答,课堂上的活力不就得到释放了吗? 2、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关爱学生的生命《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第一点就是“新的学生观”,提出了“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因此,因此教师要做到: (1)扩大课堂参与面,提供个性张扬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总会根据教材设计各种学生活动的形式,扩大学生在课堂的参与面,可以用小组讨论、竞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唱、画、演等手段来调动学生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对学生富有个性的读、分析、质疑,教者都不应回避,而应该给予肯定、赞扬。 (2)个性张扬的多样化。在朗读中,对同一句话的朗读,个人的理解不同,可以是高昂的,可以是深沉的,可以是快速的,可以是缓慢的……这也是个性化的体现,这才是真正的个性张扬。在提倡发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今天,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个性张扬,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补充、扩展、延续、改编等等。如《穷人》的教学,我续写故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结果有的想象真出乎意表,有的想象他们因贫穷饥饿而死;有的想象他们打渔收获丰富因而发了达,过上了幸福生活;有的想象他们被接到中国,在中国找到适当的职业,生活得到改善了……这样的课堂不仅仅是个性的挖掘,更是对学生的关爱,使他们能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让课堂富有个性,富有活力。学生会为这种“苦而累”的活动而兴奋得乐不知疲。 在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我认为:体验教学的“真味”是教学生在精神放开、无拘无束地学习的前提;体验教学的“活味” ,是学生敢于去尝试探索、乐于去交流展示的基础;体验教学的“趣味”是学生自主体验,个性张扬,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三者有机结合,让课堂能成为学生体验提升的乐园。 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更加学要,要不然,学生的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水、无本之木,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诸多的益处,体验,可引导学生领悟做人真谛;体验,为生命增添了亮丽一景。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思想教育,更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是纯粹的文学鉴赏,而是一门综合信很强,融汇语言文字的妥贴运用,为内容服务的鲜明的表达方法,独具特色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领会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精妙绝伦、无可匹敌的突出特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去努力认真地学习运用“母语”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落实好了,实现好了,“语文味”也就体现出来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