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前体验活动”教学探索与实践
数学论文之“前体验活动”教学探索与实践 林长龙 董 刚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数学理解的产生,需要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丰富表象。课堂教学有时因时空的限制而导致体验过程不够充分,可以在课前组织以具体体验为主要方式、以充实对数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为目标的数学活动,以前体验活动的方式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和准备。 关键词:理解性学习 “前体验活动” 表象一、“前体验活动”的提出背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并且教师在课前的预设、课堂的引导和课后的帮助对促进理解的作用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对新知比较陌生,对与新知有关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充分的感性认识,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获得对新知的理解;二是由于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时空的限制,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够充分,获得的感性认识比较肤浅模糊,不足以支持其顺利、有效地开展思维活动以获得对新知的理解。 上述现象所涉及的学生面往往较广,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学生课堂学习遗留下来的问题,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常见的解决方案是教师多做一些课后功夫,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习。尽管教师和学生都付出了很多,但是由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不到位,补习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这好比夹生饭,怎么炒都不会熟。显然,最好的方法是一开始就把饭煮熟。 人们是如何获得数学理解的呢?依据皮里和基伦提出的理论模型,数学理解需要经历初步了解、产生表象、形成表象、关注性质、形式化、观察评述、组织结构、发明创造等一系列发展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代表一种理解水平,要达到某种理解水平,常常需要学习者反复经历此水平之前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我们不妨把前面3个环节看作是积累经验和丰富表象的直观感知阶段,第4个环节“关注性质”则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阶段环节,第5~7环节看作是归纳检验和组织建构的抽象概括阶段。可以看出,反复而充分地经历直观感知阶段,是数学理解向抽象水平发展的基础。 数学理解的产生,需要在反复体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丰富表象,以此作为进一步理解的有力支撑,才能有效提高数学理解水平。因此,我们应该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反复经历理解的前四个环节。基于反复经历的需要和前四个环节的直观性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提出了数学课堂教学“前体验活动”的设想:在课前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全体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某些数学活动过程,充实累积经验,建立明晰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在课堂上切实有效地开展理解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前体验活动”的内涵“前体验活动” 是指为增加对理解性学习的支撑,教师在课前组织以具体体验为主要方式、以充实对数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为目标的数学活动。“前体验活动”是关注学生实际、针对理解难点进行的活动设计,重点指向有助于数学理解的经验和表象的充实与丰富的数学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以亲身经历为主要形式,时间机动、组织灵活、形式活泼、过程好玩的体验性数学活动。 形象一点地说,“前体验活动”就是在教师有意而学生无意的状态下,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的中间地带自由游弋,以便当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再次经历这个区域时,能够驾轻就熟地提取已有的经验和表象,顺利地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较为轻松地理解与建构新知。 正确认识“前体验活动” 的含义,需要厘清前体验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前体验活动是为促进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的,但其本身是独立而完整的。前体验活动并不是将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抽离出来提前进行教学,而是基于理解性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创设新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具体体验、反馈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完整过程,为学生补充和丰富相关的经验和表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地经历课堂学习的过程,轻松地理解和建构新知。同样的,无论有还是没有前体验活动,课堂教学本身都是独立而完整的,只是获得前体验活动支持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可能会高一些,已有的课堂教学经验又是下一轮前体验活动设计的依据。 三、“前体验活动”的特征“前体验活动”除了具备体验性活动所共有的趣味性、主体性、实践性、感悟性、生成性等特征之外,还有自身特有的特征。 铺垫性。前体验活动主要是对学生所缺失或不足的感性认识进行充实与丰富,从而将全体学生的学习准备调整到适宜课堂学习的状态,因此具有很强的铺垫性。这里铺垫的是理解性学习所需的经验基础,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缺漏的知识可以通过简单讲解告知,但经验基础却需要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同时,活动中还能关注学生学习新知所需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相关的思想方法。 渐进性。渐进性具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前体验活动与课堂教学围绕同一主题下的不同素材开展感受和体验,但这些素材和教材相比可能更贴近生活,更有知识生长的活力,可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另一层含义是在一次前体验活动中围绕一个或多个素材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渐进体验,在体验中不断获得对理解性学习的支撑力。 四、“前体验活动”的原则在内容选择上符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教材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已经经验过但体验不深或可能经验,但不是所有学生都一定经验过的内容。 在目标制定上符合“强化过程体验” 的原则。即强调数学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在过程中体验,体验和理解和知识形成相关的过程。 在活动组织上符合“注重探究发现”的原则。即强调数学学习应是学生自己探索与发现的实践活动,所以,呈现给学生的学习课题,常常可以组织成某一个情景下的任务,对学习者来说,学习就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关于新知的结论,而是启发学生进行多样性的实践。 在材料呈现上符合“利于知识形成”的原则。即前体验活动开发不是为了让学生提前学习,将教材内容简单复制到前体验活动中来,达到先学后教的目的,而是呈现给学生在同一主题下的途径来源更加多元、感受方式更加多样的体验性材料,但这些材料本身却是经过加工和选择的,要利于学生课堂上知识的形成过程。 五、“前体验活动”的实施时间安排。前体验活动的安排是灵活机动的,主要应依据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决定课时的数量和实施的时间。并不是每节新课的教学都要配备相应的前体验活动,一个单元的教学有时只需设置一至两次前体验活动即可。因此,前体验活动并不需要在课程表中增加专门的课时,而是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早读、午习等“边角料”时间开展活动。就每一次前体验活动的时间而言,一般根据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定,通常不宜超过10分钟的时间。 活动组织。前体验活动教学注重学生的操作体验和个体感悟,活动流程一般包括体验活动、反馈交流和回顾反思(教学中经常以“凝神冥想”的方式进行)三个环节。开展活动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感知、实践操作、表达演示、凝神冥想等活动,以感受、体验的方式对数学内容获得更多的认识。前体验活动欣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但并不专门添加此类活动环节,而是在课堂上再次体验后才引导开展此类思维活动。回顾和反思并不揭示出课堂教学时需要正式讲解的数学知识,而是对个体的体验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目的仍然是丰富个体的体验。 活动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主要标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投入、行为投入和思维投入等三个方面,通过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活动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的,对活动结果的评价留给学生来完成,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学生从参考与借鉴的角度关注和评价别人的想法,形成积极交流、互相启发的和谐氛围,把评价作为学生获得和充实个体经验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已经感受到“前体验活动” 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实现数学理解方面的强大生命力。前体验活动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知识基础、经验状态、学习方式、理解难点等要素,依据数学理解的一般过程,尝试在课前充实深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以更为适宜的状态进行课堂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普遍和整体实现。同时,也是更重要的,学生在参与前体验活动时,完全没有“被体验”的感觉,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很高。 参考文献: [1]李士錡,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