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关于历史教学“生活化”与“多元化”综合实践的探索
历史论文之关于历史教学“生活化”与“多元化”综合 实践的探索 关于历史教学“生活化”与“多元化”综合实践的探索万江二中 冼 除荣 内容摘要 历史教学“生活化”和历史教学“多元 化”这两种提法由来已久,但如何将历史教学“生活化”与“多元化” 溶为一体,形成更新颖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 们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从实践到理念上逐渐明确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历 史教学“生活化”应是以生活的题材作为历史课的切入点,以教学多元 化和学生的兴趣、主动为前提条件,以锻炼学生的素质能力为目的的一 种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活化”与 “多元化” 综合探索 历史教学“生活化”和历史教学“多元 化”这两种提法由来已久,但如何将历史教学“生活化”与“多元化” 溶为一体,形成更新颖的课堂教学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我 们经过一年多的尝试,从实践到理念上逐渐明确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历 史教学“生活化”应是以生活的题材作为历史课的切入点,以教学“多 元化”和学生的兴趣、主动为前提条件,以锻炼学生的素质能力为目的 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这一方式的核心法则是:以生活作为切入点,以多元化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固定化,要给学生一个“捉摸不定”的感觉,让他对 你的每一节课都充满了期待、兴奋与好奇。那么,如何将这一核心法则 溶为一体呢?下面将逐一加以叙述:其一、让生活成为“教科书”,让 历史教科书成为一种参考性的资料。这一理论直接根源于陶行知先生的 “生活即教育”理论,1 但具体到历史学科上则要做相应的变更才能更 适应学科的要求。即是说,历史课堂教学当中要以生活题材为主线,然 后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历史课本以及寻找相关资料,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里要回答众人提出的第一个疑问:“生活能成为历史教科书吗”?答 案是肯定的。作为历史,它本身的特点是离生活越来越远,如果不将历 史溶入生活当中,而等待生活溶入历史当中,那它无疑是“自取灭亡” ——它将会被遗忘而不会被关注。而历史的本身就是一种证实人类过去 生活的资料,所以把教科书当成一种资料来使用并没有与历史背道而 驰。其次是第二个问题:我们找不到那么多与课本内容息息相关的生活 例子,怎样才能做到把生活变成教科书?找息息相关的例子,这是值得 肯定的。但不是“息息相关”的例子就不可用了吗?下面以初中三年级 第一册《世界历史》(人教版)第 23 课《美国的内战》为例共同探讨一 下:我们讲这一课书前,刚好发现了班级中的学生非常喜欢上网下载幽 默笑话,也很喜欢用手机相互之间传阅笑话,受到这一点的触动,我们 便下定决心利用这与课本毫无关系的笑话作为讲课的主线,精心设计了 以下教学步骤:第一阶段:每个学生自行上网或用手机互传的办法寻找 三则他最喜欢的幽默笑话。接着阅读课本 23 课《美国的内战》、24 课《俄 国的改革》、25 课《日本的明治维新》,找出三个他认为最没兴趣的故事。 再次,将最没兴趣的故事编写成最幽默的笑话、或者最没幽默感的“笑 话”。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最后要求将从网上找到的笑话与自己编 写的笑话作一次“脱稿”演讲。第二阶段:利用一课时上网、翻书,利 用一课时编写,相互传阅、揣摩(我们将三课时容纳在一起)。第三阶 段:演讲及教师点评。当学生开始演讲之后,我们却有意外的收获:学 生演说从网上下载的笑话时,全班“哄堂大笑”,这不会让我们觉得奇 怪;但当学生演讲自己编写的笑话时,全班学生也大笑不止。如有位同 学这样编写林肯:“林肯,共和党人,满脸胡子,瘦得像竹竿,因怕老 婆而参与竞选总统。”这个同学还没读完,全班同学便笑弯了腰。原来, 他们为了编写笑话,居然熟读了课本,只要同学的编写稍有与课本不同 的地方,他们便会觉得“精彩”,忍不住哄堂大笑。最后由老师点评, 其中巧妙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喜欢笑话还是喜欢历史?他们的答 案几乎是:“笑话”。进一步问:为什么?他们的答案是:因为笑话好笑, 历史枯燥无味。再问:好笑在哪里?“历史”哪里体现了它的枯燥无味? 于是,他们便一一道来:笑话用语幽默、夸张,情节出人意料……而历 史却没有,好象美国的南北战争……(他们为了证明它的枯燥无味,不 得不重新叙述课本的主要内容)。当他们叙述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再 抛出最后的一道问题:你们既然懂得把笑话和历史分开来讲述它们好在 那里,不好在那里,你们懂不懂得用同样的方法来评述美国的南北战 争?诸如,北方怎么样?南方怎么样?学生纷纷发言:南方最先挑起战 争,而且一心想维护、发展奴隶制度,这是不好的;北方不但打败了南 方,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更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这是很好的。…………上述的案例,成功的地方在于:他们为了编 写笑话而不惜花时间和力气精读课本的内容,而且在网上找到了相关的 资料,最终自觉、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自然地形成了自主学习、探 究学习的方式。这是我们当初意想不到的。围绕着上述案例,作进一步 的分析。首先要肯定地说,学生们的表述是不够准确的,但我们不能对 他 们 求 全 责 备 。 另 一 方 面 我 们 却 可 以 得 出 如 下 的 结 论: 其一,我们找 准了他们最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当前,电脑网络和手机已成为生活 当中的时尚,因而他们对之并不陌生,有很多学生甚至对它入迷;面对 这种情形,我们干脆来一个“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生活当中的兴趣, 再转移他们的兴趣,兴趣的根本在于:他们平时肯定接触过很多笑话, 而且也会读得津津有味,但他们可能从来没想到过要编写。要将历史故 事改写成笑话,相对于他们而言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题目要求也可以 编写“最没幽默”的笑话,于是,他们便增强了跃跃欲试的信心。使得 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成为可能。其二、历史教学生活化,不一定要利用 生活中相同的事件,而只要寻求到相似的切入点就可以。在这里我们的 目的是引发学生用简单的比较方法去比较历史与笑话,然后再将这种方 法移用到比较历史事件上来。相对而言,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学到的“用 比较的方法看问题”往往在生活中不懂得怎么去应用,相反,在生活中 学会“比较法看问题”,往往相对容易用到学习上来,只要稍加点拨, 他们便会明白。这就是历史教学生活化的又一好处。其三、这种貌似“离 题万里”的、偏离了历史学科教学科学性的课堂,并没有脱离我们教育 的最终目的。在我们倡导素质教育的年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适应 未来社会新人的基本素质是,积极主动(包括学习和参与,适应和创造) 的人生态度,有效地认识发展变化着内外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内外世界的 实践能力。2 我们只有把“高高挂在上”的历史放回到生活中来,才更 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正如有关人事所说的“历史课究竟是教教科书还是 用教科书来教?是教学科知识还是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3 相比较 而言,我认为把生活当成教科书、让教科书变成参考性的资料更来得确 切。其二、在“奇”、“趣”方面实现多元化教学。其实上面的案例已不 乏“奇”、“趣”的构思在内,但要在“奇”、“趣”的基础上实现“多元 化”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如何操作呢?上面也谈到:学生认为历史太 枯燥无味。那么如何消除他们这种带有“敌意”的思想,在他们面前展 示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呢?“奇”、“趣”的多元化教学可以成为解决此 问题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为了说明学习 历史对培养人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巨大的作用,我把历史课堂变成了抢答 IQ 题的课堂。譬如,出了这样一道题:夜深了,我开一辆小车从路上来, 路旁站着三个等车的人:医生、病人、一位漂亮的女孩,但我的车只能 载一个人,请问应该载谁?(摘自 2003 年《青年文摘》)A 病人 ,B 医 生,C 女孩,D 其他答案请写上。结果很多学生选了 A,理由是学习雷锋 做好事;部分同学选了 B,理由是带上医生以防意外;有小部分选 C, 理由是漂亮女孩错过再也没有机会。当他们激烈争辩、回答完之后,我 们再将参考答案提供给他们:自己下车陪女骇,医生带走病人。再加说 一句:两全其美。学生哗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直入正题——这是同 学不会辨证地看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大家受了前面三个答案先入为主的 影响,只会想到自己能做某事而忽略了别人也能做某事,不会一分为二 看问题,这是少读历史书少分析问题的缘故。于是将话题引向对“拿破 伦对外战争”的评价(初三第一册《世界历史》18 课,人教版)的评价: 应该分几个方面呢?学生纷纷回答:两个方面,过了不久又有学生回答 三个方面:一是拿破伦自己,二是法国,三是被侵略的国家。经过很久 的讨论,终于再补充一个被拿破伦打败的“反法同盟”,讨论至此。学 生为了表现自己的分析能力,因而都变得积极起来。为了在课堂上引起 学生的好奇心,多一点自觉阅读历史作品,我把课堂变成“世界人体奇 闻课”。诸如向他们讲述:1985 年 3 月 11 日,一位坦桑尼亚妇女在安家 地医院产下一个心脏挂在左协外的男孩。(学生哗然大叫,有的惊奇、 有的不信)又如,美国杰克逊医院于 1987 年 1 月 22 日降生了一个一头、 双 脸 的 男 婴 。 还 有 , 居 住 于 南 美 洲 利 维 亚 西 部 丛 林 中 的 克 楞 加 —印第安族人,人 口约有四万多,但这个部落没有一个人回会说话。(学生们边听边啧啧 称奇,但亦将信将疑。4…………(他们问:这是真的吗?我笑而不 答)……“变相的作文课”。在某节课上,进入教室后,不讲课,而是 在黑板上出了两道作文题:1、我们生活的变化。2、东莞应该怎样建设 “三现代化”城市?请你为它规划一幅蓝图。题目布置下去后,许多学 生挠头抓腮,想破了脑筋也不知道从那些方面入手。结果只好硬着头皮 写:自己生活怎么变,早上如何起床,中午如何吃饭,想象力丰富一点 的就写以前如何穷,现在如何实现了小康生活的梦想……第二节课,我 丝毫不提作文的事,直接叫他们打开课本 29 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初三《世界历史》第一册,人教版)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该课涉及到 哪些方面的内容,结果他们非常容易找出了:一、近代生活变化的原因, 一是资产阶级革命,二是工业革命。如机器、技术的应用,电报、汽车、 电话、无线电、电影、火车等改变了生活的面貌。二、欧洲城市的建设: A 包括环境恶劣。B 从道路、卫生、安全状况、公交系统、自来水、地 下排污系统,工人的待遇、妇女的地位等方面加以改善城市的环境。三、 欧洲日常生活的变化:咖啡成为一种时尚,饮食——法国餐流行。…… 当他们说完后,我一开口便问:你们上一节课觉得“作文”难写,怎么 就不会想到从这些角度去考虑问题呢?学生们便“哗一声”骚动起来。 “对呀!怎么这么苯。”然后再具体引导他们怎么样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问题,……因为他们的文章不会写,所以都听得认真,反应热烈。还可 以把历史课堂变成描述课和朗读课等等。此外,欣赏有关历史记录片电 影;或者要求学生模仿老师备课,把要学习的课文制作成“课件”上缴; 让学生模仿老师进行教学等等,在课堂上都加以应用。叙述到这里,我 们必须注意,正如前所述:建立在“奇”“趣”基础上的“多元化”历 史课堂教学,其法则是:以生活作为切入点,以多元化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固定化,给学生一个“捉摸不定”的感觉,让他对每 一节课都充满了期待、兴奋与好奇。但这种貌似“背经离道”的课堂到 底会不会影响了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这样的课堂在实践当中究竟能发 挥多大的效能?在这里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是毫无目标 而又“随意所至”的话,以上做法的确有“背经离道”的嫌疑,但如果 是依据既定目标去确定上述上课的内容,这种做法决不会干扰到历史学 科的科学性。正如前边的例子,不管是 QI 测试还是人体“奇闻”,目标 都是非常明确的,我要用事实告诉他们,读一点历史对于个人的成长(思 维和见识)很重要;真正的历史并不是你们手头上的课本可以概括的, 历史其实是那个时代人的生活。因而我们才有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提法。 其次,是回答第二个问题,这种课堂究竟能发挥多大的效能?明眼人一 看便知:一是直接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氛围。相信大家 都明确这样的一个事实:当素质教育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讨论后,其矛 头已直接逼向课堂教学,这已成为事实;也就是说,没有课堂教学的改 革,课堂教学方式没有新思路,要想获得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通过课堂 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而我们设计课堂的特点则 是:不管是讲 IQ 题,还是讲人体奇闻,还是课堂作文,对每个问题都 不给出具体的答案。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要引起他们的怀疑,然后让他们 自己去证实问题。或者先让他们无计可施,冥思苦想,然后给他们一个 “豁然开朗”的感觉。归根到底,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对每一节课都 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带着好奇、兴奋与兴趣进行学习,让他们自然地形 成自主学习、探究 学习的好习惯。因此以上做法就 显得相当重 要。 二是直接冲击 着当前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的多种弊端。其实,我们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 处境令人感到尴尬:许多执教者有意或无意曲解了“新课程”标准的内 涵和素质教育的内涵要求。诸如,课堂教学形式僵化,内容枯燥乏味。 从第一节课开始板书:背景、经过或表现、结果或影响直到最后一节课 都如此,有时课堂虽然气氛热烈,也运用了时下流行的多媒体教学,但 都是泛滥式的提问:如华盛顿伟不伟大?他的贡献大不大?诸如此类的 问题,哪怕学生睡着了,随便开口都不会答错。上完第一节课便可以知 道一个学期的内容。这种教师是在“穿新鞋,走老路”,根本适应不了 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相对“传统”而言,他们“害怕接受自我否定 的痛苦感”5 最终导致自己走不出传统的束缚。二是与上一个例子刚刚 相反,跑到了另一个极端:“只学不教”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的引导, 误认为课堂必要的“讲述法”就是满堂灌。上课程序一般是:读课本— —按课本提问——小结——再读课本,这种形式美其名曰: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三是公开课作“秀”太多。这样的课堂大多显得完美无缺: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气氛热烈;教师表现更突出:积极展示自己的教 学设计,极尽所能运用多种多媒体教学,甚至要展示他自己早为学生准 备好的所谓“作品”,再无心关注学生。一节课后给人的感觉:教师表 现突出,但学生呢?,他是否也学得非常出色?我们好似都迷失了素质 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6 并不是指 多媒体和一个教师。因而以生活作为切入点,以“多元化”组织课堂教 学。课堂教学方式不要固定化,给学生一个捉摸不定的感觉,让他对每 一节课都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带着好奇与兴趣进行学习,让他们自然地 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以上做法也就显得相当重要。总而 言之,将历史教学“生活化”与“多元化”溶为一体,以生活的题材作 为历史课的切入点,以教学多元化和学生的兴趣、主动为前提条件,形 成更新颖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这是值得从多方面探讨的事情。 1 何 国华《陶行知教育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二章 2 叶 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转引自刘德华《中国基础教育 的时代之音》,《教育科学研究》2003 年第 6 期,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 3 李爱琳、张永谦《关注社会·回归生活·启迪人生——中学历史课程改 革的价值取向》、《中学历史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辑出版 4 孙溥 泉主编《人体奇闻录》天则出版社 1989 年 5 曾宁波《关于教师对新课 程改革方案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3 年第 9 期 6 斐 娣娜《反思、批判、重建——对胡克英教学理论思想的几点理解》《中 国教育学刊》2003 年第六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