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在常规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承受力,积极健康的情感等,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学会自我调控,满怀信心,富有创造性地去适应未来。一、       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之一, ‎ 它也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思想品德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3、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迎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但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又因为其他素质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应居于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并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     ‎ ‎ 4、思想品德教学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现新课标的需要。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二、       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有健全个性的教师;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  ‎ ‎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各种方法的运用,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 ‎    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施个性化教育。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不能以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来惩罚其过失,也不能以管理需要而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而是要注意培养他们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倡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心理得到放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使其不伤自尊,增强自信,弥补不足,走向成功。‎ ‎  ‎ ‎ 3、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公式:信心+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可见自信心在人生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与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克服与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采用一个自信训练方法,就是要求全班的同学上课时老师的提问按座位逐个顺着回答,这样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练习作出自信的反应。训练时对成绩差的学生要先易后难,逐渐进展。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老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可以提高学生自我价值感。如:可以出一些较容易的题,做好铺垫,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答对时,老师对学生努力的结果给予肯定,使学生看到努力带来的进步。这样,一次又一次,常此下去,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提高了。       4、加强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宠爱的氛围中长大,“自我为中心”‎ 的意识强烈,对父母的百般照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外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只图索取与享受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更要有所奉献,要把自己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从各方面努力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5、充分挖掘思想品德学科的潜能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使个体人格,人性与文化素质都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养成健康心理品质。而精心挖掘学科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效用是巨大的。比如我在讲《自我新形象》中一个人必须树立理想的问题时就利用了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屡败屡战,终于推翻清朝,完成革命夙愿;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四十五个月的工作,从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中终于成功制取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镭等等事例。再如我在上《珍视新友谊》一课时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事例,为学生宽阔胸怀,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榜样;同时我在教学中还会适时渗透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林则徐为国禁烟的责任感等等素材,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品质,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之才。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