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论文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摘要:本文侧重阐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几点具体实施做法,首先阐述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依据,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美育要求为依据。其次分别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文中有理论,有实践,举例详实,通俗易懂,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实施美育的依据,语文审美感受能力,语文审美鉴赏能力,语文审美创造能力。 一. 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依据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辅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和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才能。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①可见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教育内容。同时,语文教学内容也具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中。”②同样“美与崇高”‎ 存在于课文中,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审美因素见诸语言文字中,课文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或是反映家庭生活,或是反映学校生活,或是反映社会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美育材料,也是学生赖以提高审美能力的沃土。二.语文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③‎ 要发现美,首先必须具备美的感受能力。什么是审美感受呢?所谓审美感受,是指主体(学生)在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感知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实际上就是由审美对象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奋状态。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即使有也只是朦胧的,不具体的,它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课文本身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修养,通过渗透融化的方法,把美感教育导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篇好的文章总会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所以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要使学生充分感受美,教师在上课前应作细致认真的准备,备课时要挖掘出课文中的美的因素,并加以整理,然后把整理出来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贯穿到授课中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想象、理解得到美的体验,丰富美的情感。例如教读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应抓住景色的描写。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脱俗的纯净的美感。教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抓住文章开头的江上月夜美景的描写,引导学生感受其意境的优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寥寥数笔,就写出了长江赤壁风月露舟的绚丽景色,澄漱幽美。它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诗的王国,沉醉于山水风月中。月光如此优美,江水如此飘渺,不由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感奋,仿佛来到了一个飘然世外的仙境。这就是学生对美的一种感受,一种感性的心情愉悦,这种愉悦经反复体验,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三.语文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审美鉴赏是人们审美活动的高级形式,它不仅要求人们对美的事物做出反映,而且要求人们对美的事物做出鉴别和赏析。高中生有特殊的年龄特征,此时他们的性格没有完全定型,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失之偏颇,审美能力也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他们对周围的新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抽象的思维能力还不健全,分析问题能力也不强,容易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所以常常会忽略很多美好的东西,对较高层次的美难以体味,甚至于美丑不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具体的分析来揭示课文中美的内涵。一般地说,审美鉴赏过程可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即人们对事物鉴赏时的感性直观,美学大师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④‎ 在这一阶段,鉴赏客体(鉴赏对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学生主要的审美鉴赏客体,它包含着丰富、健康的美的因素,向学生传递着各种美的信息,诱使学生去发现它的美,并按其美的特性完成对它的审美鉴赏。在此就要引导学生进入审美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品”,主要表现为鉴赏主体(学生)对作品中对象形象的读解和体会。经过这样的分析品味,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他们理解了作者彼时彼刻的感情,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比初学时的感受更进一步,欣赏到了文中更深层次的美。这也就上升到审美鉴赏的第三个阶段“悟”。“悟”是审美鉴赏的一种理解方式,它是一种在对艺术世界品味、体验基础上的哲学思考。如果说鉴赏中的“观”和“品”是完形、是想象、是移情、是体验、是主体完全进入作品、是物我同一,那么鉴赏中的“悟”则是理解、是思索、是了悟、是理性把握、是对艺术深层理性的揭示,即“悟”是品味、体验的凝聚和升华,是一种更高的艺术获得,学生能达到“悟”的阶段,意味着其鉴赏行为的完成,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了。四.语文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创造,指人类艺术生产中那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创造活动。审美创造能力就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写作最能体现创造能力,学生只有心灵美好,作文中才能表达出美好、健康的情意,这是审美创造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前面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不以貌取人,要懂得“‎ 一个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的道理,这里的“可爱”其实就是内在的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品读贾平凹的散文《丑石》,理解其中所蕴藉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康情感,塑造美的心灵,以适应审美创造的基本需要。例如品读语文实践读本中的《香山红叶》,通过老向导引导“我”在香山看红叶的经过,既写出了香山迷人的秋色,又写出老向导像红叶一样“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的精神面貌。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认识老向导的美好心灵,学习并掌握全文表现出的立意美,并在作文练习中学习这种表达人物心灵美的方法。    第二.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美妙的构思,形象的蓝图。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想象。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创造能力的起源。有人说:“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一个足不出户、孤陋寡闻、头脑闭塞的人是很难具有生动丰富的想象力的。”⑤‎ 教师要帮助学生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引导他们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和人生,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这样学生才会展开想象的羽翼翱翔于美的世界中,才可能培养出较高的想象能力。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体现想象在审美创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要教给学生审美创造的必要的技能技巧,也就是把所学的审美知识迁移为审美技能,把对美的感受理解转化为对美的创造。其中“‘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茅盾语),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的目的。语文教材提供了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引导学生模仿范文的写作,既可以充分发挥范文对学生练笔习作的指导作用,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范文的理解和消化。模仿是深化美感的重要途径,是鼓励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良好开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不能忽视从模仿做起。其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应根据语文课本单元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仿写训练,如学完借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散文的单元,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就让学生仿写描摹自然的美景,并结合自身生活的感悟,抒发个人感慨;学完反映社会家庭生活的单元,像《边城》、《变形记》、《荷花淀》等,就让学生写自己的家庭生活,写亲情之爱,友情之深,离情之痛。此外像课本中的英雄美、悲壮美、凄婉美等都是可以仿写的对象,这不但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只有先吃透新课程标准的要旨,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融会贯通,努力提高自身鉴赏美、理解美的能力,才能把审美教育切实地贯彻到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参考书目:①   见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②   转引自周忠厚《美学教程》(学苑出版社)③   ⑤转引自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  ‎ ‎ 见朱光潜《美学研究些什么?怎样研究美学?》(《新建设》杂志)    作者简介:郑惠玲 05年8月参加语文教育工作,05——06年间在静海从教,06年至今于育英中学从教。从教期间获得作文指导奖。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