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语文论文之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作者:滕华荣 来源:咸丰第二实验小学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语文课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近先哲和时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语文学科先天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理应自觉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在教学中进行生命主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实现重组,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弹性综合,这样的教学无疑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系统化,找到生命文化的源头,思考生命文化的价值,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 一、课堂教学是落实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心灵,展现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与教育的社会化协调一致,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天赋,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这就是说,多元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智能,这将使语文教学更有特色,课堂更有活力。 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像甘露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开始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生命的韧劲得以大大增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也能勇敢、自信地去面对。 二、将生命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语文阅读课程与个体生命、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能够通过大量的人文知识去影响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语文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人文性和生命意识是生命开展的重要资源。 1、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反思西方虚无主义,悲观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上家长、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我们应当矫正错误的生命态度。读过史铁生的《我于地坛》吗?看着那“老杨树苍幽,野草蔓藤自在坦荡”,我明白了活的更茂盛的其实是生命本身;看着那“捕鸟的汉子又等了好多年”,我又明白了即使没有得到,生命仍要坚持执着;看着那“气质朴素并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我又懂得了生命不一定非得绚烂耀眼,其实淡定与素雅更耐人寻味。 2、倡导敬畏善待生命的态度。读过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吗?我们在感受生命偶然的同时,又让人不能不为那几株莲子由弱小而茁壮的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敬畏。我们不得不承认,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抵御。莲子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坚强与神圣、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 3、养成感恩生命的习惯。《诗经;大雅》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继承了人间最朴素的感恩情怀;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唱响了对父母养育的感恩之情;白香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今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表达了对他人所给予的帮助的感恩;《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将感恩之心推及他人的豁达境界;《战国策》的“人有德于我,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明亮了世人对感恩与施恩的体悟。生命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存在即是一种幸福,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让感恩生命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伴我们一同成长。 生活是诗意的,教学即生活;生命在教学中,也即在生活中诗意地生存。让生命在教学中更诗意地生活,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期待,也是生命教育的必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