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莫让写作技巧“绑架”了写作意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莫让写作技巧“绑架”了写作意图

语文论文之莫让写作技巧“绑架”了写作意图 ‎ ‎  温中实验学校  朱荣华   温岭市高龙中学  陈菊红 ‎  摘要:写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是客观外界事物在头脑中加工制作,运用书面语言恰当地表情达意的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作文“有感而发”才会抒真情,“厚积薄发”才会内容真实。而当前众多学生的文章缺乏对生活观察和体验,对日常生活缺少思考和感悟,往往在一些形式和技巧上片面的追求,忽略了写作的真正意图,这样的写作其实就违背了写作的真正目的。本文着重从写作应该“真实而作”、“真情而作”和“真心而作”三个方面来谈谈作文应回归生活,写作技巧应为写作意图而服务。‎ ‎  关键词:写作技巧   绑架   写作意图    生活作文 ‎  一、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  或许我们一线老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众多学生的文章是绞尽脑汁地在编一些子虚乌有的故事,说一堆言不由衷的话,情不真,意不切,在语言和形式等一些技巧手段上却不乏“新颖”:在形式上,他们片面地注重或题记,或后记;在内容上,他们追求一些所谓的“小文人语篇”;在言语上,他们努力粉饰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而缺乏对生活观察和体验,缺少对日常生活思考和感悟。‎ ‎  或许,我们也可能会听到这样类似的声音--王栋生在《在理想与生存之间--谈两种写作状态》谈到,“对付应试作文有些俗招,虽然不是写作的正途,但是有用。比如写记叙文要有点‘煽情’……有人认为老师不应该教这些东西,可是我们应该明白这不是理想的写作,而是为了生存的写作。为了学生的生存,这样的做法也没什么可指责的;况且以现今的阅卷水平和形式,用这种办法去‘混分’也是一种必然。”‎ ‎  然而我们一线老师也都清楚,写作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生活起步,感官摄取,思维加工,语言表达,然后终成文章。作文“有感而发”才会抒真情,“厚积薄发”才会内容真实。像这类或空洞无文拿腔拿调、或埋没于古今中外的名人堆中、或 “变相背诵”他人的一些佳作美文的文章,只能是文字的堆砌。因为“离开了具体的事而言道,则道就成为空洞的门面语。”(郭绍虞、王文生《中学历代文论选》)没有“情”和“理”的支撑的作文,又如何能真心表达,率性表达?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无病呻吟。‎ ‎  缘何我们学生的作文会失去本真,片面地追求文字的堆砌,文字“技巧”的玩弄,追求华丽表面的文章,说着一些言不由衷地套话、空话呢?究其原因,不乏一些所谓的专家推波助澜,到处推销宣传他们的写作“独家秘笈”。当然,也有我们一些一线语文老师的“用心”误读误导,特别是越接近中考,很多教师认为,获取高分才是作文教学最为“势利”的终极目标,作文写作技巧的操练理所当然地成为作文教学课堂的主角,写作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玩弄文字技巧的游戏。‎ ‎  如何转变这一扭曲的现状?如何给写作意图松绑呢?让我们学生能在作文时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笔者认为,我们应明确何谓写作意图?何谓写作技巧?写作意图和写作技巧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处理?写作意图是文字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认识写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理解作品的关键因素之一。写作技巧就是作文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有效艺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因此当学生的作文在明确了写作意图后,方可在写作技巧上加以修饰、美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写作技巧应为写作意图服务,而非是主导作用。‎ ‎  可以说,作文时写作意图和写作技巧的错位,是直接导致当前学生文章虚假、浮夸的重要原因。‎ ‎  二、回归生活作文,让学生“厚积薄发”“有感而发”‎ ‎  1.作文应“真实而作”‎ ‎  “真实而作”,即要求作文时写真事,说真话。王荣生教授在《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一书中指出:“显然没有教师喜欢学生说假话,显然也没有学生愿意说假话;但学生事实上在说假话,教师事实上在鼓励学生说假话。” “我们以为,这恐怕不简单地是个‘理念’的问题,其中必有不得不如此、不能不如此的隐情”①。‎ ‎  如何转变这一现状?魏晋著名学者王弼在《周易略例o明象章》一书中指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所以明象,象所以存意。”这就告诉我们,象居核心地位,象是言的对象,又是意的载体。“象”是什么?“象”就是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的事”②。如何取“象”?取“象”就必须面对向生活。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用笔做摄象机,把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可以是只言片语,可以是一则随笔,也可以是一篇小作文,字数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惟一的要求就是要写出生活气息,多写生活小镜头,写好生活小镜头,从而不断地充实写作素材库。‎ ‎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惟有如此,我们学生的文章才会返璞归真,回归原生态,而不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字里行间也不会透露出那种成人般圆滑世故的世俗气。请看下面两篇学生随笔片段:‎ ‎  “你怎么能偷看我的日记?你没有这样的权利!”‎ ‎  “我没有权利?我是你妈妈。难道妈妈连看女儿日记的权利都没有吗?”母亲被我这一声嘶力竭的吼声激怒了,也怒吼着。‎ ‎  “你就是没有这样的权利!它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是我的秘密,谁都没有这种权利!”‎ ‎  “你居然敢说我没有这种权利是吗?好!那我今天就给你看看我的权利!”母亲涨红着脸,愤怒地拿起日记本,随着“嘶嘶嘶--”‎ 的声音,本子瞬间被撕得粉碎。‎ ‎  “我恨你……”(叶佳昕)。‎ ‎  课间十分钟,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是紧张学习之余的片刻小憩;而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简直就成了胜利大逃亡,他们或聚集廊道,你追我赶,“忙”得汗流浃背;或优哉游哉,闲庭信步于厕所之间,久久不肯离开--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交流“经验”;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相互倾诉……即使,他们都不方便--这里,简直成了他们的“乐园”。(蒋玮豪)‎ ‎  笔者认为,当我们的学生写好“生活小镜头”,让日常生活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宝藏,成为舞文弄墨的舞台,那么,作文教学也将由课堂封闭型走向生活开放型,真正意义上做到写作内容“原生态化”③。‎ ‎  2. 作文应“真情而作”‎ ‎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在强调写作内容的生活化时,也须知晓文章应该是作者真情的流淌,真情而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中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纵观《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中的作文评分标准,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一类文(50-45分),还是二三类文(44-38分)(38-30分),都明确要求文章感情真挚或真实,若感情虚假,则应判为四类文,即30分以下④。‎ ‎  如何才能让文章情真意切?简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的学生作文中必须有自我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动情点,写自己熟悉的人,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自己切身体验和感悟,以真情感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即有“我”存在,力戒矫糅造作,真正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诉真情”。‎ ‎  或许“初中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感受、体验和思考,肯定与成人不同,甚至比较幼稚。但是,要引导他们不要像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奶声奶气,也不要像成人甚至古人那样老气横秋。可以模仿一些写法,有一些大体的格式,但不能落入套路。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感受、体验与思考,既有感性的又有理性的。⑤”请看下面三例学生考场作文:‎ ‎  1.自从那次通话之后,心中的冻土开始融化了,因为又有太阳,草芽就快从土里钻出来了,光明驱散了头顶上的片片乌云,刺眼却又温暖的束束光线穿透心的防线,直击我内心的深处。‎ ‎  那时,电话那头的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站在你这边,别怕,有我在。我顿时泪如雨下。‎ ‎  春天就要来了,花儿就要绽放了,而我的世界在这个寒冷的二月,春暖花开!‎ ‎  2.忽然又有雾气氤氲在我眼里。回去的路上,我同样靠着车窗,和水中的花朵一同沐浴着阳光。风轻柔地捎起我的发梢。我也该从阴霾中走出来,和花儿一样重拾生机。‎ ‎  是的!春天到了,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我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他的魂灵!‎ ‎  3.那娇柔的、精致的、小巧的五片花瓣在料峭的寒风--不,春风中颤动着,但却绝对不是冷得发抖,我能感受到它骄傲而激动的心情,在荒芜与寒冷中默默等待着,忍耐着,克制着。终于,在整整一个冬季的煎熬中挣脱出来,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在山野间放肆地燃烧着,尽情展示着生命的精彩!‎ ‎  我默默地伫立着,静静地思考,仅仅是它的春天来到了吗?在这春暖花开之际,难道我不应该从消沉苦闷中挣脱,防守一搏,搏一份人生的精彩吗?‎ ‎  这三篇《春暖花开》文章的收尾文字,小作者们分别在叙述完各自的故事后,他们对友情、亲情和自己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思考。而这些感受、体验与思考,又恰恰是他们在自身经历了相应的事情之后,流露出独有的、真切的情感。也正有了这些独特的感受,才让我们这些阅读者从中看到一个个有情感和思想的人。‎ ‎  3.作文应“真心而作”‎ ‎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在《文章讲话》中曾说过:“‎ 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悦耳,不要使读者感到厌倦。”简而言之就是作文时应有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中的对象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它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者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写作并不只是写作者一个人的事,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写作就是为了交流,写作者心中应装着交流对象,想着读者,它始终应受到“潜在读者”的制约。而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时,很少考虑甚至没有考虑过读者或者说阅卷老师的需求状况和接受机制,缺失读者意识,缺失“我”的存在。‎ ‎  如何培养这种“读者意识”呢?夏丐尊先生曾具体设计了六个问题,让学生作文时思考:“第一、为什么做这文?即让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应给读者的是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第二、在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即思考文章中心,使读者明了。第三、谁在做这文?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自己应以何种身份向读者说话。第四、在什么地方作这事?这思考的是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定的场合。第五、什么时候做这文?思想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第六、怎样做这文?”‎ ‎  为此,笔者认为当我们学生的作文真正地回归朴素,回归本真,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爱上作文,在作文中写真事,抒真情。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更应引领并指导学生更多、更大地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从日常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并让作文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惟有写生活的原生态,才有作文的多样性和深刻性及其个性化表达,才有浓浓的生活气息。③”惟有言以明“象”,方能写实文章!惟有感人心者,方能写真文章!惟有心存“读者意识”,方能写好文章!惟有写实、写真文章时,再饰以技巧,从而让文章更精致。技巧在作文时只是一种手段,而非主导,切莫让写作技巧“绑架”了我们的写作意图。‎ ‎  【注释】‎ ‎  ①。 王荣生《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广西教育出版社 ‎  2005年版 ‎  ②。 韦志成  《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o语文o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  ③。 袁忠平  《原生态作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  ④。 《2014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4年版 ‎  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