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开放数学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数学论文之开放数学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开放是一个与保守、封闭、单一、疆化等概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当前的数学教学有些地方是很让人忧虑的。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以本为本,教学的空间只限于教室,学法指导过于统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本来就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枯燥泛味。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受机虽然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层次较低,人数到了限制,这对学龄初期的儿童来说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龄初期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是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动机,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比例也不高。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材料,在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显露出社会责任的动机,在三年级里有这样学习动机的学生占15%,在四年级占30%,在五年级占48—50%。由此可见,要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要开放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 一、开放教学目标。 开放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基本性,即要达到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为后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学习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都有条件按教学要求学好数学。 其次是弹性目标,即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承认学生的差异并为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学习要求。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按同一个水平发展,学习完全一样的数学和达到同样程度的数学水平。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都应有不同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 第三是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最终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也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课堂教学空间方面,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我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民主,达到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所以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语与学生展开探讨。如我们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植树节如果学校要我们六(1)班和六(2)班同学种360棵树苗,你们想一想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应种多少棵?”这时许多同学先想到的是平均分,老师提出平均分就是两班所种棵数的比是几比几?学生答:“按1:l分配”。接着又有许多同学提出:按两班人数的比来分配,也有提出按2:1、5:4、3:2……来分配。一下子说出不同的比,而大部分同学都考虑自己的班多种一些。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之下,学生对“比”的认识又一次得到深化,同时在说“比”的过程中又反映了学生的不同思想。接着教师说:“那好吧!既然同学们有不同的分配,那就按你自己的分配方法,计算出我们两个班所种的棵数。”可见,这种教法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三、开放学习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推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归纳得到的。还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1、让学生有观察机会。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条件,让学生学会观察。尊重他们的兴趣先让他们随意看,再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支配自己的感知觉,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的现象上,学会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在电脑上摸拟这一运动过程,将各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依次准确地显示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启发思考。这样学生对“同时出发”、“相遇”等术语就会获得非常准确的感知形象。 2、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 对于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是乐于表达的。通过学生独立小声说,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形式,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说出“我认为,我发现,我还有补充” 这些语言,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上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用自己准确、标准的语言影响学生,使他们语言有条理、有逻辑性,表达更充分。 3、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 只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经过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了数学结论,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如在学生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10.5÷2.5提示学生:能不能不采用扩大整十倍的方法计算本题?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出(10.5×4)÷(2.5×4),(10.5×8)÷(2.5×8), (10.5×2)÷(2.5×2)这三种较为简便的方法,这样既克服了思维定势,又拓展了思维。 4、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其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经验,这时不断剪、拼、折的探索和教师的点拨启发,想出了多种方法。在操作中学生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只有开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