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深度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深度探究

物理论文之对小孔成像实验的深度探究 ‎ 小孔成像实验对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教学有非常好的作用,但教材中仅仅放在了书后的习题中作为习题出现,在信息库中有简单的说明,实验的探究性、对教学的意义大大降低,为了更好、更深入地挖掘其对教学的意义、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决定对此实验进行深度探究。考虑到实验器材制作的材料生活中比较多,容易获取且制作简单,在学生周五放学时向学生布置了此项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自己实验探究,周一回到学校时进行交流、展示,然后共同总结归纳小孔成像的相关性质。学生提交的作品:有的使用纸筒(乐百氏)、有的使用方形的纸盒、有的使用药瓶(不透明)、有的使用矿泉水瓶(外层裹了不透明的纸)、更多的使用易拉罐,更有个别同学做出了可以拉伸的圆筒(两个易拉罐套装、两个长纸筒套装)且做了支架,很有创意。学生交流: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小孔越小像越清晰。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的探究并不深入,还只是存在于表面现象的认识,并没有进行深度的探讨和思索。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究。问题1:“半透明膜上的像的大小如何变化?是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问题一出,学生有些迟疑,有的说缩小的,有的说放大的,有的说不变,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实验检验!”‎ 学生动手实验,2分钟后,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学生1: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像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当将蜡烛靠近小孔的时候,我们发现烛焰的像变大了,当将烛焰远离小孔时,我们发现像变小了,同时发现像的亮度也发生了改变。学生2:我们也发现像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是这样做的“保持蜡烛不动,改变半透明膜到小孔的距离”,发现当把纸筒收缩时,看到烛焰的像变小,当把纸筒拉长时,看到烛焰的像变大。其他组的同学也认可了这两种说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从上述的两个实验现象,你觉得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再从理论上加以阐释、说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像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不但与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光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达成共识“像可以是放大的,缩小的,也可以是等大的”问题2:“当小孔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像有何变化呢?”学生实验,教师提示在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控制变量,即保持蜡烛和光屛到小孔的距离不变等,只改变小孔的大小”汇报实验结果:当小孔越大时,像越不清晰,最后只能得到一个光斑,不成像了。追问“请思考要想成像,对小孔有什么要求?”在一番思考讨论之后:“小孔要足够小”问题3:“改变小孔的形状,探究一下看看像形状有何变化?”在进行探究时,有的学生受到课本中习题的启发,拿出一张纸,在纸上挖出不同形状的小孔,要求走出室外去实验。在一番探究之后汇报结果:“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我们适当调整纸到地面的距离,发现都能在地面上得到圆形的光斑,这个圆形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当学生达成共识之后,出示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去思考“夏天,在浓密的树荫底下,我们能在地面上看到一个个圆形的光斑,你知道光斑是怎么回事吗?”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自然想到是太阳经过小孔所成的像。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对小孔成像有了深刻的认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实验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不但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①更可以通过观察和感受使学生受到启发并归纳出结论。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但巩固了知识,更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培养锻炼了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