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论文之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摘要: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初步提出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教学策略。使学生变“想问”为“敢问”;由“不问”为“好问”;从“会问”到“善问”,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敢问     好问     善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习惯于想办法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即便是有问题,也没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普遍存在不敢问、不想问、不会问现象,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 ‎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课题组对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具体了解学生的现状,分析其成因,为深入进行“问题意识”的养成做好准备工作。‎ ‎  一、小学生缺乏数学问题意识的原因分析:‎ ‎  1、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 ‎  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即不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不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不知怎样问,即使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久而久之,就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提了。‎ ‎  3、课堂上教师预设的问题多,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少。大多数的教与学行为均有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我们的学生擅长的是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围着老师的问题转。‎ ‎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高需要培养和激发。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处在潜在而缺乏动态表现的状态。大多数学生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成了关键。‎ ‎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1、消除心理障碍,变“想问”为“敢问”‎ ‎  造成学生不敢问的最大心理障碍,一是紧张,二是自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消除学生的两大障碍。‎ ‎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对于那些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问题的同学,应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并抓住这些好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思考,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起来就会更专心、更有效。‎ ‎  如:根据“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提出用分数解决的问题。我发现有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举手了,于是我让他回答,结果由于太紧张,他结结巴巴,没能说完。有的学生在下面偷偷说:不会还举手;老师我知道问题……他脸通红,低下了头。于是我对他说:“别着急,慢慢说,你一定可以的!”不一会,他就把问题提出来了。看来只有对学生多表扬对鼓励,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题。‎ ‎  2、教给质疑方法,由“不问”为“好问”‎ ‎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  (1)在课题处质疑。让学生看到这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并提出问题。如教学“利息”时,先让学生看到课题说出自己想学习的内容。即:什么叫做利息?怎样计算利息?利息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等等,从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  (2)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质疑。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在类似迁移中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先出示了这样一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学生列式后,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主要突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合作时间)而后改为“90千米、150千米”,同桌任选一个做,做后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你有什么疑问?。接着我将题目改为“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教师激思: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解答这题吗?由于学法的迁移,许多学生列出了1÷(+)教师即利用这些式子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  (3)在知识的易混处质疑。就是对易混、易错、相近的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出学生深层次的探究。如在学完“圆”后,质疑:“圆的周长和面积有不同?”从而从意义、计算方法,实际应用等方面加以比较,这样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4)在课本的结论处质疑。就是对课本中已有的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反向思考中诱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如学习“年、月、日”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 ‎  (5)在知识的应用上质疑。如有一根长12.56分米的铁丝,围成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最大是多少?让学生寻找为什么围成圆形时面积最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然后,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了自学的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从“会问”到“善问”‎ ‎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对孩子而言就隐藏着无数个“为什么”。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商业信息:“‎ 为了庆祝国庆,新华书店文具用品专柜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酬宾。”通过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学生提出许多问题:(1)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原价是120元,现价是多少元?(2)东东买了一个地球仪用了60元,原价是多少?(3)买一个标价为25元的计算器,可以便宜多少钱?……然后放手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商品的模拟活动。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学生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  总之,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摆正角色——做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变得“聪明些、精明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