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加强史论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加强史论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论文之加强史论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 史论结合,又称为史论统一。所谓史,就是史实、材料;所谓论,就是结论、观点。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新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因此,历史教学再仅仅局限于基本史实的传授肯定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概括史料本质的分析、综合能力,把形成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那么,历史教学如何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培养思维能力呢?‎ 一、史料引用要准确无误,观点要正确鲜明 一般来说,教材上引用的史料,都是经过专家考证的,当属无误.当教师补充教材以外的史料时,首先要注意它的准确性,一些经考证属于谬误或是过时的材料,不能顺手牵羊,随意引用。其次史料要有所取舍,中学历史教学时间有限,史料需要精选,同时不能有悖于结论。如讲西汉初的贫困,可引用《史记》“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记载,讲慈禧的**,可补充她的“‎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言论。‎ 观点要正确鲜明,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观点来讲授,切忌凭个人的臆断任意发挥,将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要让正确的观点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如建国初的反右派运动,虽然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把大量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当作敌我矛盾来处理,但这次反右是应该肯定的。它的意义在于对广大群众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讲授时就不能加以否定。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分析能力不强,对教师的观点深信不疑,因此,教师的非正确观点往往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会引起学生错误的思维导向,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对“史”、“论”作有机的补充。‎ 教材限于篇幅和编写特点,有的地方重以“史”的叙述,有的地方以“论”的总结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对“史”、“论”作为有机的补充,强调史论的有机统一。‎ 如,美国19世纪扩张,教材以“史”的叙述为主,在讲完这段“扩张史”‎ 以后,应引导学生认识美国领土扩张手段的多样性、持续性和凶残性,同时指出,单是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历史,就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人民,美国标榜的“和平”、“自由”、“人权”,到底是什么货色!这样的补充,就比较鲜明地显示了教材所蕴含的观点。‎ 又如,在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时,五条经验都是“论”,这就需要史实,予以说明。如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为什么必须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史实,做到以理服人,史论统一。‎ 能否对“史”、“论”作有机的补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局限于“以本为本”的讲授是不够的,教师要吃透教材,探讨教法和学法,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来分析、归纳,真正把培养思维能力落实到实处。‎ 三、培养学生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这种种能力,是加强史论结合教学、培养思维能力最高目标层次。只有具备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在纷繁的史实中,找出历史概念中最本质性的东西,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和立场来独立地认识历史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 ‎1、阶级观点的培养.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此,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阶级观点和立场,如讲故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时,不仅仅局限于讲墨子思想爱民的一面,同时启发学生用阶级观点分析墨子的主张,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他抹煞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事实上这种“兼爱”思想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们的社会中根本无法实现。‎ 又如,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集团对于抗日也表现了某些积极性,美国对中国抗战也进行了大量的援助,对这些历史现象必须以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认识,蒋介石集团尽管也抗日,但它**、独裁、**反人民的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也是为了扶植蒋介石集团,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为根本目的。‎ 近年的高考试卷中,有学生同意“中国的禁烟引起了鸦片战争”、“李自成是‘贼’”的观点,实际上是缺少阶级分析的能力,无意识地站在了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因而导致了结论的错误。‎ ‎2、辩证观点的培养。辩证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点,它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历史概念,同时促使思维活动由简单向深刻发展,譬如对于历史人物,要求学生利用教材所给史料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如秦始皇、唐玄宗、克伦威尔等,既有功绩,又有过失.在这里,史和论是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3、全面观点的培养。中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但在历史教学中仅仅做到就事论事是不够的,这会造就思维的不全面性。‎ 比如,如何看待哥伦布和郑和的远航?我们摆出史料,从时间、人员规模上来突出郑和远航超过了哥伦布,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能给学生全面的认识,因为它很容易给学生一个错觉,即认为郑和远航的意义也超过了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但实际上,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哥伦布探险航行沟通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为世界从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矛盾、密不可分的整体开辟了通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郑和远航所不及的,它的历史意义也不因由于美洲遭到劫难而一笔抹掉。这时,教师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加强给学生,而在于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方法。‎ ‎4、可以把史学界争论的问题引进课堂.有些观点,史学界尚未定论,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按教材的观点讲述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史学研究动态,这不只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更新,也可以使学生在思想方法上更加符合唯物辩证法.比如,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至少有四种不同看法:一是基本否定,二是基本肯定,三是“一分为二”,四是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新的历史信息,可以让学生明白,观点不是一成不变、僵死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对于开拓他们的视野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很有好处的。‎ 总之,历史教学中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是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它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大都需要借助于这种观点和材料相统一的思维能力来作出正确的审题和解答,因此,历史教学中把培养这方面思维能力应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从起始年级抓起,以适应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