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三篇
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三篇 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1】 “扶贫开发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湖北省深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决心,不断消除贫困问题。2014年,湖北省共解决6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超年度减贫任务的15.5%,成绩值得肯定。但在2015年,扶贫攻坚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使扶贫工作能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取得突破,则必须把握住“精、准、狠”这一工作要点。 要找“病因”,准确把握扶贫方向。“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能不能找到贫困的根源。只有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状况、贫困程度,准确识别“病灶”,找准“病因”,扶贫工作才有着力点,扶贫责任才能具体化。30年前,贵州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米的小村庄,山上没树,地上没草,风沙漫天,缺水缺电,如此的环境,别说致富,就是生存都成问题。村支书文朝荣清晰认识到这点,并以“要致富,先种树”,“不种树,没出路”的思路,带领海雀村植树造林、科学种菜,30年后,海雀村创造了四千多万的经济效益,早已没了贫困的影子。 要出实招,精确瞄准扶贫“靶心”。广撒网不如深挖井。精准扶贫要找准“靶心”,不能用“手榴弹扎跳蚤”,也不能用“平均主义”使用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式的扶贫虽有效果,但毕竟是“蜻蜓点水”,成效甚微。精准扶贫要见成效,必须出实招,要根据贫困程度,贫困类别,瞄准扶贫对象,推进专项扶贫;要根据贫困原因、资源环境,完善扶贫思路,推进产业扶贫;要根据脱贫难度,拓宽扶贫渠道,推进社会扶贫。贵州扶贫正是在“靶心”上下了功夫,变“抽象”为“具象”,才有了如今“精准扶贫看贵州”的成效。 要动真格,拿出“狠”劲率先垂范。“千难万难,领导带头就不难”,村支书文朝荣如是说。为了解决村计划生育问题,文朝荣自己带头结了扎,又动员大儿子家做绝育手术。就是因为他的这份“狠”劲,海雀村的计生工作成为了全县先进。“天下第一难”的计生工作在干部的带头下也能被攻破,那扶贫工作亦能如此。贫困地区的干部要带头落实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要拧成一股绳,发挥集体的力量,要心往一处想,多找脱贫的路子,要劲往一处使,下功夫动真格发展经济,要汗往一处流,率先垂范,发动群众。必要时,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冲劲,要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胆量,只有干部带头干,以上率下效果才能凸显,脱贫的脚步才能更快。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中央对各地扶贫攻坚的总要求,也是百姓共享小康社会的迫切期待。各地方政府只有牢牢把握住扶贫工作“精、准、狠”这一要点,扶贫攻坚战才能打好、打胜,“不落一人”的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 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2】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乡镇干部精准扶贫工作心得体会【3】 精准扶贫工作一头连着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头连着公共服务的民生里子。很多时候,政策是好的,但在层层落实中,往往上演“变形记”,而老百姓又憋在心里没处说,或者是有意见“不敢说”,这样一来,精准扶贫极易成为“自弹自唱”的“独角戏”,没了根基,也就背离初衷,伤及的不仅是干群关系,最关键的是削减政府的公信力。可见,扶贫工作究竟落实得怎么样,应从过去的基层看汇报过渡到群众“说了算”的层面上,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而且为他们提供“发声”与反馈的绿色通道,让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成为常态化,亟需创建完善的反馈机制与评估机制,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行驶监督权和表达权,这样既能赢得他们的认可,也能够倒逼扶贫过程的“货真价实”。 精准扶贫也要适度做“减法”,以对口帮扶建立帮扶记录为例,雷同的记录不但没有意义,也会浪费大量精力。对此,相关部门应从务实出发,减少展板表册挂图,对扶贫档案该删繁就简的绝不画蛇添足,该细化补充的应认真落实到位,腾出更多的精力集中发轫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扶贫档案“靶向精准”,扶贫工作沾泥带露。 精准脱贫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循序渐进的精细滴灌。保证扶贫工作不打折扣,应勇于向数字扶贫、单向“输血”、干部驻村走过场等亮剑,包括那些慢作为、有前劲没后劲等脱节乱象,都应集中曝光,露头就打,避免盲目跟风,用问责制度和“摘帽”制度形成双重约束,重塑担当精神与务实作风。当然,必要时可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确保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化保障公平、公正,不留任何死角。 真扶贫就是要把百姓的迫切诉求放在首位,以不怕麻烦和迎难而上的姿态啃下“硬骨头”,并且一“扶”到底,让受助群众参与进来,没有后顾之忧。希望相关部门以此为契机,不仅要以点带面,追查问责,也要强化督导问责与作风整肃,直面扶贫工作的各种痛点,拿出真招实策,凡事跑到百姓前面,逐步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让群众拥有发言权与话语权。唯有这样,精准扶贫工作才能有序推进,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