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思考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思考 [摘要]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良现象,针对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理念切实地解决阅读教学、作文评改、课堂评价存在的问题,然后调查研究,寻找最有效地解决办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评改;课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阅读、写作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渗透着实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我个人认为教学要做到三个思考,即阅读教学、作文的评改、课堂评价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现将这三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 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的思考 阅读的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心灵人格有重要作用。阅读教学,也称讲读教学,他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而阅读能力又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对此我们语文教师已形成共识,但现实中教师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思索。下面,就语文教学中自己的一点看法列举出来,以就教与诸位同仁。 1、 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尴尬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清代学者朱锡绶也曾说:“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这充分说明了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品位和形象。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也可发现,每次开学,当所有的教科书发到学生手中的时候,学生最先阅读的是语文书,其喜悦之情往往溢于言表。但不知曾几何时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使得我们学生对自己原本非常喜爱的语文课望而生畏,大有谈语变色之态。课堂上我们老师讲的激情四溢,而我们的学生却听的昏昏欲睡。课堂之外,我们教师所推荐的名著美文,学生据之千里之外;而我们明令禁止的读物,学生却读得津津有味。就我们的教学效果而言,也是事倍功半。何以会出现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呢?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语文教师的反思。 2、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视觉定位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思想,总试图“通过极少数量经典范文的反复咀嚼,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 。我们的语文课正逐渐变成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语文教育也正在异变为一项纯粹的技能训练和手艺磨练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甚或固定的题型,标准的答案,直至将原本非常优美的美文肢解的面目全非。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阅读学把“阅读能力结构”视为学术焦点和教学纲要,认为阅读智能是阅读能力的主干结构。新课标“总目标”的第7项,对阅读教学的表述为5句话,突出了“自读能力”(特别是“良好语感”)的培养,体现了阅读智能、阅读知识、阅读情感的多元目标,强调了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美文阅读教学旨在促进和帮助学生内省体察,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的过程中,丰富思想感情,认知未来世界。《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也指出,“未来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习者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固定的教学模式却应该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固定的教学模式却使得抽象意义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也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一直难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 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教学不仅仅应是“深挖洞”,更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地大量的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这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阅读教学中师生互相启发,协作攻关,团结双赢的方法是激发师生潜能,发挥各自优势。 3、阅读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目前阅读活动的生态环境很不理想,普遍存在“主客颠倒”的现象,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而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总是扮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和终极裁判官的角色。“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 ”教学建议“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基本思想得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和转化,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通过专职老师、专用教材、固定场所传授知识的教育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改观,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认知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轻视实践、发展、探索、体验、感悟等活动。而注重机械化的程序的模拟训练的现象。 4、阅读活动的空间定位 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也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生活,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 二、如何处理作文评改中的不良现象的思考 在互评作文中,大部分学生相当认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评改,但有一些学生在评改中马马虎虎,认为别人的作文不值得看。评改作文的时候就是应付老师,应付同学,评语就是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中心明确之类的套话。 这类同学评改作文时处于被动状态,潜在的评改欲望没有被挖掘出来。其实,学生有一定的评判的、赏析的能力。其次,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错误的思想指导着,即同班同学的作文比自己高不了多少,自己的作文如果不好的地方他们也看不出来,只有老师才能看出来。再次,作文互评完之后,总有学生拿着自己的作文让我来看,这们削弱上了作文的互评作用。怎样消除这种不良的因素呢?我采用了一些方法。 1、每次作文的评改要求一定要明确。 尽管评改作文有大范围的要求,但每次作文具体要求不同。这样做是防止学生漫无边际、想怎样评就怎样评。实践证明:评改的目标明确,学生就容易操作,更容易找出病因,写出中肯的评语。如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点评前老师推荐两篇好的文章,再举出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使批改符合突出。其次看文章的选材。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⑴、是否围绕中心;⑵、是否符合生生活实际;⑶、是否具有典型。这三点中,第三点要求较高。再次看文章的结构。从结构看写清三点批语:⑴、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⑵、过渡是否自然界;⑶ 、开头结尾是否照应。最后看表达方式。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除此以外还要看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我班有个性的同学,要求夹叙夹议,写作时是不是做到了。介绍一件物品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分,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有这些评批的要求,学生就容易操作了。 在以上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交给学生写赏析式的评语,即对文章从思想内容到结构特点,再到字词句章及修辞等进行评价。或写综合式评语,即先评文章的优点,再指出不足,多以鼓励为主。 对待评改不认真的学生往往是对语文学习也不感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促进他们学习语文。实践证明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阅读,去品味,可以提高他们 的鉴赏能力。用这种能力去评改作文,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据可依。这时他们有一双慧眼,能够”对症下药“,写出来的评语不再是套话、空话。在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学生是双羸。 2、展示评改到位的作文。 学生评改完以后,将评改到位的作文拿出来展示,供学生借鉴。这种做法,目的是形成大多数的学生逞强好胜,当众”亮相“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学生在这活动中,谁也不愿”跌价“ ,因此格外卖力,唤醒了学生主体意识。学习小说单元就写一个人物,有一同学写的《我心中的他》结果学生的评改从取材上的不典型,到中心的学突出,有的学生还说人物的动作、神态写的不生动等,大家知道了一篇文章的评改,让大家都受益。 3、充分利用自评这一环节。 自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作文中优劣得失,然后和他评者对比着看,如有不妥或不明白之处可以互相交流,根除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评改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可以借助这一环节,学习、借鉴、切磋,取长补短,这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以便形成共同提高的融洽气氛。要纠正不良现象,必须两手抓,使他们走上正确的轨道。 三、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的思考。 听课、评课是我们基层学校经常组织开展的一种常规的校本教研活动,尤其是评课,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觉得一节”好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应该是”实惠课“ 。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生命方式。所以,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能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好课“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或者是获得了知识技能,或者是掌握了规律方法,或者是增进了交流体验,或者是拓展了思维,或者是触动了情感心灵,甚至是提升了人格、改变了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总之,好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有效教学“,甚至是”高效教学“,好课就应该是”实惠课“。 应该是”科学课“。既然是”好课“,一定有触动师生心弦的精彩之处,一定能够给学生带来某些”实惠“。既然如此,”好课“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好心智发展特点的,一定是符合学情、班情、校情甚至是国情的。总之,”好课“的本质应该是”科学课“。而那些课堂效果不是太完美的”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其教学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理念乃至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原因,一定有悖于”情“、不合”理“的地方。 应该是”特色课“。人都有个性的。由于性格、习惯、阅历、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教师和学生——这些课堂里的人也都是活生生有个性的人。同时,由于学情、班情、校情的不同,各地、各学校、各班级也都是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好课“应该是因”地“制宜的课,应该是因”校“制宜的课,应该是因”班“制宜的课应该是因”人“制宜的课。也就是说,”好课“还应该是彰显师生好和学校、班级的个性和优势的课,应该是”特色课“。有特色的课应该说是合乎”人情“、顺乎”天理“的”好课“ ,应该说是骄傲是、学生、环境和教材四者科学而有机地融合和统一的”好课“。 应该是”创新课“。在新课改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好课“还应该是”创新课“。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扬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试验和探索,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师生应该伴随着课堂一起成长。 当然,好的课堂教学具有动态和生成的特点,”好课“也不只是上述四”课“的简单糅合和叠加,平时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都上成四”课“合一的精品课。但只要我们瞄准目标,不断学习,经常反思,积极进取,执着追求,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极致,拥有四”课“中某一方面特质,就应该被视为”好课“。 总之,语文教学阅读、写作、教学机智是语文的生命线,这也是语文教师把握本学科的重点。这三个方面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的主要方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