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得)之“班级小团体”的教育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班级小团体”的教育策略

班主任论文之“班级小团体”的教育策略 ‎ ‎  【摘要】教育转化班级小团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可以保障班集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促使成员们的转变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之外,还可以为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提供经验。在预防学生犯罪方面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从班级小团体的概念、特点、危害与分布,以及成因和教育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小团体教育 ‎  班级小团体,也称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又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如果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可以分为(1)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2)中间型(又称逍遥型);(3)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第一种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班级工作,如许多班级中自然产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即属此种。第二种非正式群体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当班级活动对他们有利时,能主动投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但一般也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冲突。第三种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它们的破坏性很强,转化此类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建设中的一项棘手的工作。‎ ‎  一、班级小团体的特点 ‎  1、群体活动具有协调性。班级小团体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人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如出一辙。‎ ‎  2、成员结构具有稳定性。班级小团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四大金刚”等等。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  3、核心人物产生自然性。班级小团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非正式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  4、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班级小团体的活动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  二、班级小团体的危害与分布 ‎  班级小团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班级建设与个人的影响两方面。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班级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它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影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班级小团体转化。这种群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许多资料表明: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班级小团体的形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群体在学校中分布较广。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有的班级小团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级的小团体;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学生不受到班级小团体的影响。‎ ‎  三、班级小团体的成因 ‎  分析研究班级小团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一般说来,班级小团体的成因涉及到如下这些方面。‎ ‎  1、学校教育的失误 ‎  如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一些教师对学生只重分数,对后进生缺乏引导;或因作业负担过重,整天呆在课室,学校生活的枯燥,加之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或训斥或冷嘲热讽,或向家长告状,而不去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只是一味处罚,公开揭短,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  科学研究表明:挫伤学生自尊心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使教师对当事的学生产生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歧视,都会使这些学生消沉、颓废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  2、同学的歧视 ‎  如果说教师的误解、歧视是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有优越感的或者受老师影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责难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如果说出:“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脸。”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类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有自卑感、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班级小团体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周围大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而形成反抗的群体。‎ ‎  3、家庭教育的不当。‎ ‎  如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子女实行无原则的溺爱,使子女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独尊,一旦犯了错误还能得到家人的袒护;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有的家庭父母过分强调自己工作忙,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甚少了解;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素养较低,家庭不和睦,动不动便对子女打骂、惩罚,造成子女抵触对抗;有的家庭在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金钱引诱,极少关心子女的成长,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而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会对子女产生极不好的影响。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庭以及受家人特别对待的学生也会因相同的不幸而互相寻求慰籍,继而攒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 ‎  4、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  因在社会上交友不善而误入歧途的学生也不乏其人。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长期的潜移默化,如赌博风以及不健康的书报、录像及音像制品也会使学生的心态扭曲。‎ ‎  四、班级小团体的教育策略 ‎  1、家校联合,加强管理 ‎  加强对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他们转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其成员的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他们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故而对他们进行时间上的严格管理与控制,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为此,班主任需要与家长配合好,才能不至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聚会。‎ ‎  2、多元评价,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 ‎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孩子来说,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事实表明,一些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能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这些成员往往具有那些学习尖子们所不具有的一技之长,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那么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处境并不困难。当然,我们发现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特长的时候,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肯定。千万不可以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雕虫小技无益学习而讥讽乃至叱骂,而要将这些学生的兴趣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  3、循序渐进,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 ‎  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教育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躁。转化时要找准切入点,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鼓励下顺利转变。‎ ‎  4、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前面已经说过,教师与同学对部分学生的“歧视”性的议论是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时,要师生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氛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班级的温暖。‎ ‎  5、融入情感,反复教育 ‎  整个教育转化的过程是充满爱而又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观察这个群体起,我们的教师与同学都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把感情的归宿落实在班级中。当然,整个转化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对于此,我们施教者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  总之,教育转化班级小团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消除成员们的对抗情绪,保障班集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促使他们转变并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之外,还可以为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提供经验。在预防学生犯罪方面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加强班级小团体的教育和引导,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  参考资料 ‎  1、杨同银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指导》中国林业出版社 ‎  2、廖建东 徐亚莲《中学教育力量整合》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3、张延权 《班主任工作案例》杭州出版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