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语文论文之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童话《小松鼠找花生》、《小稻秧脱险记》《谁的本领大》、《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故事《吃墨水》、《大禹治水》、《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还有一些小说、神话、诗歌等。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因此阅读课堂表演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抓住课堂表演特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课文。 1、主体感受性:一般的表演活动是为客体对象服务的,演出是让观众欣赏、感受。但课堂表演不一样,它主要目的不是为“观众” (教师、学生)而演出,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以求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力的培养和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在表演过程中,应提倡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欣赏和评议,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受到感受。 2、动态生成性:课堂表演不同其他表演是排演成熟后的成果展示,它的表演过程同时也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利用课堂表演的这种特点,我们把它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一种深读课文,感受语言含义,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情操的手段。 例:《小稻秧脱险记》 师:哪些同学愿意来演小稻秧?把这部分内容来表演一下?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要当小稻秧。教师请他们走上讲台) 师:大家说说这时候的小稻秧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可怜的小稻秧被突如其来的场面吓坏了,一时竟不知所措。 生:小稻秧应该蜷缩成一团,哆哆嗦嗦地讲话。 生:他们会讲:“这可怎么办呢?这可怎么办呢?”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在表演过程中要体现课文中这些词句的描写。 …… 当然,除了表演前适当的点拨,我们还可以利用表演后的点评来突出课文内容的理解。 但是,我们不提倡一些教师执行公开课教学时,过分看重课堂表演的效果,而不惜在课前给几位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预排加工。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而且失去了表演的动态生成过程的教学作用,课堂表演成了追求形式主义的“作假”,实在有违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