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历史论文之历史习题课的课堂教学 ‎ ‎    传统的习题教学就是要把教授的历史内容设计成一 个个的问题,用习题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逐一 加以解决,实现教学目标,加强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平时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及能力水平有哪些缺陷?这一 切肯定要通过习题的训练才能得到反馈,习题的训练不仅可以打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更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上还有这样那样的空白点。‎ ‎    近年来,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因此,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应该避免传统的一 问一 答,特别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笔者从习题教学的准确性、层次性和有序性、人文性和主体性、深透性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新课程改革对习题教学的影响。‎ ‎    一 、准确性 ‎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 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如评价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康熙皇帝,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发散思维去思考康熙的所作所为,掌握基础知识。具体在评价这一 历史人物时,指导学生从康熙帝对巩固清朝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当时汉族(明朝)发达的农业文明与满族(清朝)游牧文明比较的角度,康熙帝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当时人民利益的角度,所处的时代性及阶级性的角度,康熙帝的人格品质的角度,中原汉族的先进与东北满族落后的角度,康熙帝的一 切行为对历史的发展究竟起进步与倒退的角度,放射状,多层面地联想。然后再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史观出发,进行思维,归纳、总结出有独到见解的正确结论。‎ ‎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这一 ‎ 类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    二、层次性和有序性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有浅入深,有表及里。按照一 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忆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 ‎    如讲述“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四个小问题:(1)经济重心是怎样完成南移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北方经济远胜南方。主要在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第二阶段:由南北平衡到重心渐移。主要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第三阶段:重心在南方。主要在辽宋夏金,尤其南宋时,已经完成南移。元明清: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和发展。(2)南移的过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一 些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南方局部统一 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别;南迁农民与江南人民一 ‎ 道辛勤劳动,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还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3)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具有什么明显的特征?A、体现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北方的劳动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B、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C、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 定影响。(4)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这题的设置先从提高学生的识记水平开始,培养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在遵循教材正确的观点的同时,进一 步提炼高于教材的新观点。‎ ‎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 ‎    三、人文性和主体性 ‎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新世纪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面对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新理念的思考,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实施被广泛关注,历史课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 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 ‎    新课程的其中一 ‎ 个理念是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    习题教学也就更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 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的教学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如在复习隋朝历史的时候,对隋炀帝的评价问题,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考虑。历史上一 般认为隋炀帝是一 位昏庸无道的昏君,几乎一 般的同学都对隋炀帝持否定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书中有关隋炀帝的史实加以整理,然后以2003年江苏高考试卷的29题为例“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的许多政略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发挥过积极作用。列举这些政略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让学生根据这一 习题加以讨论。结果是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概括,得出了对隋炀帝这样的皇帝也要一 分为二地看待,他在灭陈统一 ‎ 南北、开运河、创进士、修弛道、与日本东南亚等国的友好往来、巩固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等方面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本题的实践中,师生互动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使课堂气氛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样的习题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有封闭走向开放,不在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由过去主动地将变成“被动”地听,然后用寥寥数语在节骨眼上给予启发、点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向合作也使学生感知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发挥了学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勇于探索的优势,在思维的撞击中相互启悟,相互开拓,也弥补了其贫乏的历史知识,改变了其传统的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四、深透性 ‎        深透性是指引导学生深刻而透彻理解历史,在透彻理解历史的基础上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更要“能把一 些思想重新综合为一 种完整思想,产生出新的结构和新的思想即是创造思维等能力”(布鲁姆语)。如讲述洋务运动的一 课时,我以1999年的高考题为例,“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 )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作用,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通过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洋务运动,并在教材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体现在进步性方面:(1)洋务运动反映中国人谋求近代化的道路,体现在军事、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洋务思想得以宣传,也为西方政治学说及民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2)洋务运动具有爱国的性质—‎ 出于维护民族利益的要求。(3)洋务运动以商战为主要形式抵制外国侵略。但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由清朝政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经营管理腐败。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选择这题主要是变换角度训练学生,给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透彻理解洋务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教师能设计好习题,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听”和“习”结合,教师的“教”和“查”挂钩,就能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一 个有益的启示。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