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如何激发学生数学课堂的兴趣
数学论文之如何激发学生数学课堂的兴趣 作者:硖石乡红硖小学 李文辉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上好数学课,就要运用多种数学手段来激发、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切实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熟练技巧和发展。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求知和动手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运用多种数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也是上好数学课的关键。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节好的数学课有着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更重要的是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个课堂,你只要恰当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快乐,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强烈的好奇心也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教学打下了铺垫。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 )“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肯定会急着答:“不行,没法骑。”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了,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里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三、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甲: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一根叫分针,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时针)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具的时针、分针。学生乙:都有12个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接着让学生自己转一转,说一说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丙:顺着时针转的。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思考的余地。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或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而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说教师提问以后是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至少用十几秒钟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提问学生的时候,有的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们不要为了不浪费时间,很习惯地请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其实,如果让这个回答不上来的学生有思考时间,或者老师有意识地启发或提醒一下,这样他会想得出来的,这就是教师把这个原本不会的学生由不会教到会的过程,这就起到了教师的“桥梁”作用,使得学生顺利的到达“彼岸”。 五、设置强调责任制的团队合作策略 要求学生“问我之前问三人”,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向教师寻求帮助之前,先向本组内的所有成员寻求帮助。 具体操作:为了强化这条规则,当某组的学生想问教师问题的时候,教师询问该组的另一名学生,问他是否知道他的同学有某个问题。如果这个学生不知道,教师便有礼貌地走开,该组学生于是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另一个强调团队责任的方法是,告诉学生,“如果你认为你们小组完成了任务,在30秒内找到我,并告诉我。”这个策略有助于让全组成员都承担起积极投入的责任。 这样既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使学生能够自己承担起“困难”,知道只有自己努力过了才不会有种心里的“失望”,进而也会对这道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 六、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 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再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认识的结构中。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融类旁通。 总括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把数学课进而变得生动而有趣,让学生对数学课有了很大的兴趣,一节课轻松快乐的结束,学生也会对这堂课获得的知识受益匪浅。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给于他们发挥、思考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