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心得)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英语论文之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文化导入 ‎ ‎  [摘要]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必要性 ,阐述了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内容 ,提出了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四种途径 ,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英语词语 ,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无误地使用目的语词汇。 ‎ ‎  [关键词]词汇教学   文化内涵意义  文化导入 ‎ ‎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对学生进行成功、有效的词汇教学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外语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培养什么层次的人的问题。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词汇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忽视了对词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其处于外语教学的附属地位,停留在读音、拼写、词形变化、字面意义等表面层次,对词汇的文化因素更缺乏足够、普遍的重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习者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 ‎  一、大学英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必要性 ‎ ‎  1、 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 ‎ ‎  就语言的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 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密不可分, 语法次之, 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 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 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 ‎ ‎  将这样一部分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的研究与描述,这无疑对于外语教学有实际帮助,但是,将这些词语分离出来,称之为文化词汇,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它们不是一般词汇,而事实上,这些词同时也具有一般词汇所具有的特点。对于这类词汇较好的处理方法是从词义入手。 ‎ ‎  2、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 ‎  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提出,词义可以分为七种主要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得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正因为如此,内涵意义往往是不稳定的,旧的内涵意义可能消失,新的内涵意义可能会产生。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 ‎ 也可以坐这样的分析,即一些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 ‎ ‎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同一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与词语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说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这种内涵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中,恰当地了解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才能充分理解词汇内涵意义,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 ‎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 ‎ ‎  在大学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中, 应传授哪些内容? 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共性的方面, 故而一些词汇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对于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学生容易把握, 这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如上文所提到的,不同的民族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 同一概念的词会在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意义, 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 ‎  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可概括为以下几类。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4)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 ‎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 ‎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以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即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这里主要讨论有关动物和颜色的内涵意义。在中国, 狗被认为是令人厌恶的东西, 象征卑劣可恶的品性。汉文化中带狗的词语几乎都含有贬义 ,如: “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奴才”、“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来”等。在西方, “dog” 被看作心爱的东西(pet)和人类最忠实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故英语里有“doglike” (忠实于主人的),“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 “luck dog” (幸运儿)。 ‎ ‎ 对中国人来说 ,黄色是尊贵之色。中华民族发祥于黄河两岸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这里土地是黄颜色 ,所以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 ,被尊为帝王之色。汉语中,“皇帝”一称就是用尊色作谥号的。皇帝的文告叫“黄榜”, 天子穿的衣服叫“黄袍”。“黄袍加身”是指被部署拥立为帝。而英语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 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 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美)胆小鬼。 ‎ ‎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 ‎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 ‎,这类词在某些方面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 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联想意义相同的方面来说 ,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于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说明了各个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这类词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不少。如 rose 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 ,但有关rose的英语成语如under the rose 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 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这一习惯又源于希腊神话: Cupid给了沉默之神 Harpocrates 一枝玫瑰花以防止他泄露维纳斯的不检点行为。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比较容易掌握, 却常常忽略了它们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 ‎      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 ‎  在数字中,13在西方语言中普遍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以为这个数字与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受难相联系。人们通常避开13这个数字,在旅行时有其避开13号星期五。订婚结婚也避开13号。有的写字楼,酒店不设13层,避开13号作为房间号码。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日本《铁臂阿童木》中,世纪末日定在13日13点3分3秒。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8和“发”在粤语里谐音,因此不少香港人认为8是一个吉祥的数字。经1980年代以后影视媒体的渲染,加上在普通话和绝大多数汉语方言里都有这种谐音,因此,现在在广东地区以外的许多华人也有相似的联想。8表示“发”。 对于英语国家人来说,eight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并没有特殊的内涵。  ‎ ‎   “松”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与“骨气”, 而pine 则不含此义。英美人只知道pine是一种常青树 ,可提供优质木材。在英美有一种树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松树”的象征意义相同, 那就是森林之王橡树(oak)。 ‎ ‎  4、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 ‎  汉民族两千年的封建文化使称谓关系复杂化 , 汉语中表亲关系泾渭分明 , 既要说出性别, 区分大小, 还要说出分属父子、母子, 因而有“表哥、表妹、表弟、堂兄、堂姐之分”, 而英语却笼而统之, 一律称为“cousin”。至于汉语中的“干爹、干妈、结拜兄妹”等称渭在英语中根本没有对应的词。汉文化是讲究礼节的文化 , 大量使用敬辞和谦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点。如汉语中的“高见、大作及愚见、拙作、鄙人”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等同的表达方式。同样 , 英语中有些词汇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比如: cowboy, hippie这两个词是美国文化特有的产物, ‎ 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美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形象是: 无拘无束、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浪漫性格。在汉语中把cowboy译为“牧童”或“牛仔”, 反映不出这种意义。汉语中把hippie按译音为“希比士”或“嬉皮士”反映不出六七十年代那些行为古怪的美国青年的特点。他们并不是嬉皮笑脸的人, 当中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还很严肃, 只是生活与众不同, 要反映其真正意义只能加解释说明了。  以上例子说明 , 由于受文化背景制约 , 表达某些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 ‎   三、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途径 ‎ ‎  从上面的分析 ,我们看到了词汇所负载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这在词典里一般是查不到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很难掌握它们的确切含义。所以 ,在英语教学中, 英语教师可以词汇教学为切入点, 既讲语言又讲文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去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 ‎  1、注解法 ‎ ‎  即教材编写者将教学材料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上困难的词语或表达法在课文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解。 ‎ ‎  2、融合法 ‎ ‎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标语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 ‎ ‎  3、实践法 ‎ ‎  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 ,如听、说、读等学习和了解目标语社团的文化知识。包括观察、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 ‎ ‎  4、比较法 ‎ ‎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标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 ‎  总之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文化与语言并存。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同时又要扩大他们的汉语文化视野 ,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乃至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 参考书目: ‎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 ‎【2】胡文仲. 跨越文化的屏障.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 ‎【3】马菡. 试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7(12) ‎ ‎【4】杨映春. 英汉文化差异对词汇理解的影响.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25)  ‎ ‎【5】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