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穿插情绪智力的研究
体育论文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穿插情绪智力的研究 内容提要:情商说作为一种理论的提出以及检验却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晚期。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P。Salo-vey)和梅耶( J。Mayer)教授在吸收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以往的教育体系对于学生的情绪智力(在国内亦称之为情商,必须指出,不能够简单将情商理解为智商的对立物)培养不够,当代教育应该同时关注学习者的情绪智力的成长。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够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的培养。就目前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他们对于自我的约束和家庭背景有很大影响,除了在课堂上吸收老师的知识,教导为人处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品质, 因为体育运动的直观性、可感知性本身带有感情色彩,.因此本文就是研究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穿插情绪智力的关系及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并使其产生迁移.关键词:中学 体育教育 情绪智力 培养 1.情绪智力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1.1情绪智力的概念在Salo-vey和Mayer的早期论文中,是根据情绪智力包含的能力来定义情绪智力的。他们的最初的定义之一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但是这一定义和其它早期的定义在有些地方含义不明确,在某种意义上仅仅论及对情绪的知觉和调节,忽略了对情绪的思维,显得单薄。在他们最近的一篇题为《什么是情绪智力?》的论文中提出以下修正后定义:情绪智力包含准确地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理解情绪及情绪知识的能力;以及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的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情绪的知觉、鉴赏和表达的能力;第二,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第三,对情绪理解、感悟的能力;第四,对情绪成熟的调节,以促进心智发展的能力。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合作的情况下,情绪智力对人的个性发展和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观点认为情绪智力对人的个性发展和成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有观点认为,智商可以使你找到工作,而优秀情绪智力可以使你获得成功.理性的认知能力和非理性的情绪智力,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人类智慧的主要方面. 1.2情绪智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绪智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1.2.1通过促进智力的实现和发展来影响学习.情绪和情感对认知活动学习具有驱动作用.情绪与内驱力和学习动机有密切的关系,情绪可以使内驱力放大,学习动机增强,从而推动认识活动的进行.情绪或情感可以在内驱力缺乏时,也有足够的力量来驱策行动.如认识,兴趣,爱好等. 1.2.2通过控制某些不良的主观因素来影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初智力外,还有一些不良的主观因素.例如情绪不良兴趣,意志薄弱,不良习惯等都会影响学习的有效进行。如果情绪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提高,可能对那些不良主观因素加与控制和调节,从而促进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2.3通过克服种种客观条件的消极限制来影响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某些不良的主观因素妨碍学习外,还会有许多不利的客观因素条件,如教室,设备,班级集体,教师水平,家庭状怳,学习方法等的不够标准,不合要求,甚至异常恶劣,都必然要降低学习的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能够自觉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情绪智力因素,就能很大程度上消除不好的客观条件对学习的消极限制和影响。 2.中学体育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良好时现代教育要求的是全面素质的教育。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的发展。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四化建设的接班人,在传授"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使学生不只在身体上得到健康发展,在心理方面也都得到健康发展。 中学体育的教学过程具有直观性、可感知性、感染性强等特点。而且体育运动过程本身就是人类某些意志品质的锻炼过程。例如通过跳高、跨栏培养勇敢精神,通过长跑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和献身精神等。一旦这些精神品质迁移到学生的人格系统中,将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生存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发展学生的情绪智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优势。 3. 关于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一些方法(设想) 3.1 培养学习动机作为体育教师要从体育教学上帮助学生产生存希望动机。上体育课时,不要随便地给学生提出要求,而是要根据沉重情况而定,或者让学生自己定出标准。例如在掷实心球教学中,在开始时询问学生自己能投多远,如果学生说能投掷8米,第一次试投只有7.9米,这时学生就会不自学地产生害怕失败的消极心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的影响就是关键所在。那么教师第二次给予这个学生所订的标准则应是8.4米,这个新目标包含这样一个信息:在教师心目中学生的这次失败只是偶然,他一定会完成的更好。这是一种隐性的鼓励,有助于培养这个学生的纯进取动机,鼓舞他克服消极的心理。如果教师还让这个学生投掷同样的成绩(8米)那是不当的,因为那样会使学生产生求稳的心理,不利于进取动机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学生克服了消极的心理,一般都可以达到自己的原定目标,甚至有所超越。学生成功之后,教师应及时理性地帮助他总结:目标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就在于受到挫折时要克服害怕失败的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会深刻地感受到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是成功的保证。 3.2培养兴趣兴趣同动机一样,都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兴趣可以在需要、愿望、情感的基础上或伴随下产生。在体育课中学生兴趣的形成一般都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加发挥智能的积极作用,同时可以补智能的不足。体育学科是以身体语言为主的特殊学科,比较容易培养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首先令到项目有趣,引起学生乐意去练习,在引起学生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的志趣。例如篮球运动引起一些学生的兴趣,非常乐意练习,在有系统的艰苦训练后,他有了一定的水平和比赛成绩。在这个基础上老师要指导他把这种兴趣和自己的理想,人生观等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志向,也就是志趣,最终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对所有的体育锻炼项目感兴趣,如果连兴趣都没有,志趣就无从谈起了。面对学生的消极情绪,教师应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用体育运动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其产生兴趣,然后给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最后再对其加以引导: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兴趣,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得多了。 3.3情感教育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的。柳斌讲过:"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过去的教育没有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师生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中的情感力量。使学习流于机械、被动,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不能沟通,反而形成了情感减力,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学双方的创造力。在个别敏感的学生身上甚至出现了以逃避教师指导为乐的畸形行为取向。因此现代教育开始重视情感在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项目的评价方式和过程较其他学科更直观、更具对比性。学生很容易获取成就感,亦很容易感到自卑和怯懦。由于学生的自我表现评价能力还处在幼稚阶段,还不能立刻发现并纠正自己或骄傲或自卑的消极情绪,往往会失去进取心。 教师就要小心地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进行客观、善意的评价,有能力者向他提更高的要求,暂时未能成功者鼓励其不要放弃,并利用帮教活动、小型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团结友爱精神。这种团体性的情绪作用在体育运动会中体现得更为充分。 现代体育教育中的情感投入能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个性。学生学会 爱,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体验快乐,学会无私享用创造的财富,概而言之也就是学会关 。 总之,情感因素和智力都是人类智力潜能的重要方面,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发展情绪智 力,促进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才能让中学各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互相作用的整体, 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