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

语文论文之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 ‎ ‎   安徽省庐江县城南小学  夏晓春 ‎ ‎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①]。‎ ‎ ‎ ‎  王国维是一代国学大师,他所述的三境界不仅适合成事业,做学问,以教学境界与之比拟,也是恰当的。联系当下的学生的阅读情况,也可做出类似的比拟:功利性阅读、工具性阅读和人文性阅读。笔者曾对部分地区的学生阅读情况做了统计调查,结果发现:中小学生功利性阅读占据了绝大部分,工具性阅读占了很小的部分,至于人文性阅读就少之又少了。‎ ‎ ‎ ‎  还是先对三种学生的阅读境界做一下界定。功利性阅读是指为达到某一目的,完成某一任务,而有针对性的阅读。这种阅读,主要是在学校的背景下进行的阅读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当然,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也会读书,但读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或者教辅资料。这种阅读,更重视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似乎处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的环境下,且有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无助。工具性阅读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其他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阅读。这种阅读,强调学习材料是一种媒介,而获得只是能力才是目的。比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十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此种境界,学生不再感到阅读是十分痛苦的,主动性开始增强,认认真真地投入到阅读中,以至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给语文学科性质进行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阅读是指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的同时,受到文化思想的熏陶的阅读。这种境界强调以人为本,阅读主体学生是主动的,学生已经把阅读看出生活的必须。学生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决心,又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灵感和追求知识的快乐。这是阅读中最佳的境界。‎ ‎ ‎ ‎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境界呢?‎ ‎ ‎ ‎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需要,营造阅读氛围 ‎ ‎ ‎  人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需要食物。这就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包括胜利需要在内,人具有四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在这基础上,还有一种发展性的需要,即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阅读需要应该属于第二种需要,即发展性的高级需要。‎ ‎ ‎ ‎  语文阅读过程,既包括认识语言知识的过程,也包括体验母语人文思想,道德情感的过程。阅读需要是形成并维持阅读活动的动力,有了阅读需要,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阅读的实践中去,这样就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不久前,我在学习发起了一项关于学生阅读的调查,结果发现80%的学生阅读的课外书主要是学王、课课通、一点通等教辅材料,而学生对这些书的兴趣却是非常小的,这种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 ‎ ‎  学生需要读什么书?已经读了什么书,能读什么书?这些问题,教育者应该首先考虑,关注学生的阅读需要是当务之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但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作为读者,尤其是社会成员的许多,必然有其独特的阅读需要。幼儿时代,孩子们总喜欢问着问那,对周围万事万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可是一到学校,却沉默不语了。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我想很大程度是教师抹杀了学生的阅读需要,对知识的好奇心。然而,我们也会发现,每当新书一发下来,学生总是迫不及待地翻阅一下,可见,学生并不是丧失了阅读需要。‎ ‎ ‎ ‎  我们如何不去抹杀学生的阅读需要呢?‎ ‎ ‎ ‎  首先,给予学生读书权。在倡导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提议尤为重要。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27日读书周刊曾刊载这样一篇文章“我们给读书一个特权”。文章介绍了诸城实验中学如何对学生读书权利的重视,该校还通过举办读书节,开办阅读欣赏课、开放式阅读课等手段,体现了其对学生读书权的尊重。‎ ‎ ‎ ‎  其次,营造读书氛围。我喜欢一杯茶、一盏灯、一支笔的读书氛围,你喜欢一屋人、一段话的读书场景。个人对阅读场景的偏好会有所不同,儿童阅读需要也会受到集体氛围的影响。一所学校的校风,一个班级的班风,一组成员的学风都可能是营造读书氛围的重要内容。北师大附小利用同伴阅读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学生开始从教师对其阅读产生影响转向同伴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学生更易于接受。他们在平等的相互学习中培养了对阅读的需要。‎ ‎ ‎ ‎  其三,尊重学生阅读需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偏好,相同爱好的同学也有着不同的阅读感悟,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纠正只允许学生读教材、教辅的做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个性。‎ ‎ ‎ ‎  总之,学生有了不可一日无数的心理需要,阅读境界就已经提升了一步。自然也就摆脱了西风凋碧树的处境了。‎ ‎ ‎ ‎  二。改革阅读教学,提升阅读境界 ‎ ‎ ‎  曾有人这样描述教学的三境界:磕磕碰碰一节课,认认真真一节课,潇潇洒洒一节课。阅读教学的课堂要做到潇潇洒洒也不容易。教师要改变传统条分缕析式的教学。改变割裂语言与文化、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做法。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我们进行的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样东西,而是一个整体。[②]阅读教学应从重视学生知识传授发展到重视学生的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发展、自主学习上来;从重视语言文字教学发展重视人文教育和语言教学相结合上来。‎ ‎ ‎ ‎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我们可能急于把自己的最深刻的了解,通过与个别优等生的交流上来,并把对词句段篇的理解用标准答案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 ‎ ‎ ‎  首先,阅读教学应重视人文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设置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激情范读、生活实例、角色扮演、音乐渲染等方式常设不同的阅读情况,让他们充分感受,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情感,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阅读的主体,而不是客体,更不是阅读的机器。‎ ‎ ‎ ‎  其次,阅读教学应重视语言积累,更应重视思想的积累。‎ ‎ ‎ ‎  新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五年制小学语文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小学语文不少于150万字。‎ ‎ ‎ ‎  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结合,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积累思想。可以利用晨读、语文活动课阅读兴趣小组等活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想他们推荐各种浅显易懂的古今中外的名段名篇。在阅读教学中,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要三到指导学生做笔记、批注,写心得、读后感,巩固和深化其语言和思想。‎ ‎ ‎ ‎  其三,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技巧 ‎ ‎ ‎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快速阅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据2000年公布的国际中学生评量计划研究报告:芬兰学生阅读能力排列第一,依次是加拿大、新西兰、韩国、英国和日本。2003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组织实施的一项对34个国家的4年级学生教学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4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比许多外国同龄的学生强得多。专家指出,导致国人阅读能力较差的关键原因在于阅读速度太慢。因此,必须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加强快速阅读训练。如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习惯,经常性地进行阅读速度比赛,采取计时法单位材料所需时间,计量法单位时间完成阅读材料的数量等方式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只对影响阅读效率的六大障碍——音读、点读、回读、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时限、缺乏阅读思维程序。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改变传统阅读观念,提高效率意识,并境界主动地发挥感觉器官的主体功能。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求索,发扬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精神,让阅读方式突破工具性阅读的境界。‎ ‎ ‎ ‎  三、促进自主阅读,全面升华阅读境界 ‎ ‎ ‎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一个人语文素质有多高,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③]‎ ‎ ‎ ‎  自主阅读,是将语文的理解、情感的体验以及人文思想的关怀融入一体的阅读。自主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升华思想、净化心灵。‎ ‎ ‎ ‎  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要以真诚的行动去感化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做学生自主阅读的榜样。我时常和学生分享自己童年读书的乐趣。别人我说:那时候,我一边放牛,一边背诵古诗,一边欣赏着家乡美丽的田园风光,它们似乎和诗中写的一样富有意境。学生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想,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很容易接受自主阅读的理念。这样,班级的读书风气大为好转。一学期,学生们竟然学会了近百首诗词,数十篇名家散文。‎ ‎ ‎ ‎  除了让学生主动阅读课内外书籍外,还应该让他们阅读他们的生活,拓宽阅读的范围。信息化速度不仅呼吁我们阅读文本材料,而且也呼吁我们阅读超文本材料,呼吁我们阅读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这样的阅读观才是更广阔的阅读观。因此我们还可以给阅读下一个定义:阅读主体在积极互动中实现意义的自我建构。它包括探寻文本材料,也包括体悟现实生活。我想,无论阅读对象是什么,自主阅读更强调自我的发展,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它是一种人文性阅读。‎ ‎ ‎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的必需品,意义主动地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即便不求甚解,也不会觉得读书之苦。他们刻苦钻研,追求真理,犹如众里寻他千百度。但每有会意,也会有欣然忘食的境界。读书的境界至此,不正如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