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科学论文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 ‎   内容提要]《科学课程标准》给常识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和要求,如何上“有点科学味的常识课”,在常识课堂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小学常识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常识课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要做到:1.创设情境,诱发探究动机2.自主探索,经历探究过程3.实践运用,拓展探究空间。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得到不断培养。‎ ‎  关键词]科学探究;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实践运用 ‎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现行小学常识学科同科学课程接近,我们要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独立思考、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及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一、创设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  探究性学习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的。教师只有通过“引”的创造,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己领悟,才能实现学生“探”的创造。因此,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多角度地去分析、思考问题,进入问题的探究状态,形成具体的探究方案,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诱发探究动机。‎ ‎  如教《空气与燃烧》一课前,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在桌子上点燃两支蜡烛,然后把一支蜡烛用一个大的玻璃杯“全封闭”式地罩起来,另一支蜡烛用灯罩罩起来,这时会看到,玻璃杯里蜡烛的烛光渐渐地小下去,而灯罩里的烛光没有变化,等到林子里蜡烛的光一灭,教师“哦”地一声,做出惊异的表情。这时神情专注的学生,就会疑窦顿生:为什么杯子里的蜡烛熄灭了,而灯罩里的蜡烛没有熄灭?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  常识学科涉及自然、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内容,范围广、知识性强,教学时可运用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如实验法、观察法、故事法、谜语法、投影法、录象法、提问法等。其目的是设置疑问,引发探究热情,明确探究方向。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不要急于释疑,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否则创设问题情境也就失去了意义,学生探究学习也无从谈起。‎ ‎  二、自主探索,经历探究过程 ‎  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解科学知识,而且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做科学”、“懂科学”。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单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前苏联小学教育家莫纳什维利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知识和领悟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会明白知识的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们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因此,常识教学中也应该遵循“问题一假设-求证-结论”的探究路径,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反映到教学中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  如教《马铃薯的沉浮》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拿出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和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水槽。(大水槽里面盛碱水,水面较高;小水槽里面盛清水,水面较低。)然后把小马铃薯放入大水槽里,大马铃薯放入小水槽里,出现大水槽里的小马铃薯浮在水面,小水槽里的大马铃薯沉到底下的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大水槽里的小马铃薯是浮的,小水槽里的大马铃薯会沉呢?学生一般猜测会认为有如下几种原因:① 大的马薯重一些,所以会沉,小的马铃薯轻,所以会浮。② 水槽大的,马铃薯浮,水槽小的,马铃薯沉。③ 马铃薯在水多的水槽中浮,在水少的水槽中沉。④ 两个水槽中的液体不同,浮力的大小也不同,所以一个沉,一个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各自对马铃薯沉浮猜测的原因,把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例如“马铃薯大小组”、“水槽大小组”、“水的多少组”、“水质组”,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怎样来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的分组实验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① “马铃薯大小组”的同学可能把大马铃薯与小马铃薯交换位置,即把大马铃薯放到大小槽中,它浮起来了;把小马铃薯放到小水槽中,它沉下去了;从而来否定自己的假设;去寻找其它原因。② “水槽大小组”的同学可能会把大小两个水槽中的水相互对调过来,再把马铃薯放进去,会发现在大水槽中的马铃薯沉下去了,而在小水槽中的马铃薯浮起来了,就会发现水槽的大小与马铃薯的沉浮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想到可能与水有关系。③“水的多少组”的同学可能会把大水槽中的水倒掉许多,直倒到比小水槽中的水还要少,再把马铃薯放进去,会发现大水槽中的马铃薯依然浮,小水槽中的马铃薯依然沉,从而推翻自己的结论。④“水质组”‎ 的同学可能把两个马铃薯先放到大水槽中,发现两个马铃薯都浮,再把两个放到小马铃薯放到小水槽中都沉,就会想到很有可能是两个水槽中的水不同,加强对自己的猜测正确性的信心。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再次提出假设: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可能与水槽中的水有关。然后引导学生用“烧”的方法来验证两个水槽中的水是不同的,得出马铃薯在碱水中是上浮的,在清水中是下沉的结论。‎ ‎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分组实验、观察讨论、小组交流,到动手制作,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这种“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 ‎  三、实践运用,拓展探究空间 ‎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大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外实践活动,是常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常识课中许多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实际,学习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  比如我教《物体的弹性》时,尝试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物体弹性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学生有的选择研究弹性在玩具上的应用,有的选择研究弹性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又如学习《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等后,指导学生课外考察附近河流有否受到污染,周围哪些地方空气受到污染,河流和空气受到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止河流、空气污染等问题,并写出考察报告。小学常识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动手去实践,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亲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  小学常识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探索,不断完善“探究性学习”的常识课堂教学模式,“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