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的课改尝试 ---课堂实战经验总结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的课改尝试 ---课堂实战经验总结 怎样做一个好语文教师呢?吕淑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十多年来,语文教学在改革中实践,在实践中改革,作为一线教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具体可以归纳为三大块:学生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因素 大家都知道,也认识到,学生从来就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这里先就学生自身的情况谈一谈,像我们十多年来担任两班语文课,下课后,同课头的老师也是在热情的交谈学生的情况,比如:有的班级学生基础好,思想活跃,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班级只有十多名这样的学生,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课堂气氛就带起来了,这就给任课老师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十八般适合的教学方法、方式尽管用,加上学生的集思广益,随堂生成和发挥的空间让师生同悦。 但相反,喜好自学和回答问题小声哼哼的班级,会形成反而情况,无论老师怎样启发,会的也不举手,就是老师提名,声音也很小,照此下去,恶性循环,老师失去了发挥的空间,课堂上少了多少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点燃,我就遇到这样的一个班级,虽然我尽最大的努力去调教,鼓励,结果到月考,学生的齐答才积极些!要想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想法,展现自己的气质,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看来,学生的本身因素是不可忽略的“活”起来的基础。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 1、教材处理要突出训练重点。 一节课时间有限,若面面俱到,就会蜻蜓点水,不能给学生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而如果简化头绪,精选内容,指出最精要的一处或几处,有针对性地进行读写训练。这样训练具体了,学生的感悟也就深刻了,收获自然就有了。如李森祥的《台阶》,文章篇幅长,只要设计两个主要问题就能完成任务:(1)、父亲的形象、(2)、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样学生就能进行上下勾联,即理解了父亲,也理解了中心。再如《观舞记》,本课最大的优点是语言美,那就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选喜欢的优美的段落反复读、品,最后仿写一个舞台片段。再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较长的课文,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第一部分,重中之重在对百草园景物描写上,其它内容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言、理解,学生明白了主人公由童年到青少年的成长是自然的、正常的,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不再是教条式的理解课文。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处理,找准侧重点,学生是自由的、活泼的、兴趣盎然的,老师是得意的、笑在心里的,有的课文的深浅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达成激“活”的目的。 三、导入语的设计 语文教学,一般新手都喜欢用优美的导入法,既是一种享受,又积累了语言,美化了课堂,吸引了学生。一节课的开始,忽略了合适的导入语是有缺憾的,比如《台阶》一课,导入语很不容易设计,而有一位语文老师是用多媒体展示出生活中的不同用途的台阶,配上适合各种台阶的优美的语言,一下子就激活了学生的注意力,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和掌声,有文化内涵的导入更会使学生有好的积累,比如《故乡》的导入:中国人对故乡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思,一旦远离故乡时,往往就生出思念故乡的愁绪,你听,崔灏站在黄鹤楼上高声吟道“日暮乡关何利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你看,李白漫游祖国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走来的便是马致远,当“夕阳西下”时,他因思念故乡而“断肠” ,辗转外乡多年,迅哥儿满怀喜悦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带给他的倒是满怀愁绪,那么,他的思想深处受到怎样的触动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乡》,找出原因吧,这样能抓住学生,让他们带着真情实感,投入活动,总之,一堂好课,不能忽略合适的导入语。 四、好的学习切入角度 当今时代学习语文,首推勤奋智慧的余映潮老师的理论:回归文本,赏析语言,积累语言,对于一篇课文的切入角度,余老师也是有研究的,比如《狼》教学设计八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论语十则》等就有很新、巧的切入角度,贴近文本,积累了语言,因为好的切入角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思维活动。比如奥地利作者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篇幅很长,按部就班上课会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一位老师就采用了抓住斯科特的日记制成幻灯片,一篇篇展示,结合联系课文,理解人物,从头至尾,上下勾联,赢得了全体学生的好评。而我认为本课还可以纵向引出,横向拓展,《伟大的悲剧》,伟大和悲剧都表现在哪些地方?表现在他的死亡,他们是怎么做的?然后就可以从全篇的角度对人物进行赏析,达到了较好理解课文的目的。再如《我们家的男子汉》,抓住理解男子汉的形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当然,切入角度的新巧是根据不同的课文而突破的,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 读完胡明道老师的《名师讲语文》,我深深的被她的“从课文中学写作文”的独特方法所吸引,而大多数自读课文都可采用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学习,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学效果,比如美国华裔女作家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设问:已是老人的两位生还者,在今天的默哀中会想到什么?就可以启发学生仔细读课文,上下勾联的联想,写出一篇同体裁的文章来。而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则可以练习写片断作文,于无中生有式的提问: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完成对文章的升华理解。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爱默生说: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大舞台,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析的,学生可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我在教《核舟记》这篇古文时,对于船头部分的三个人的姿态、神情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反复读课文、译文的基础上还不明白,这时,我让他们小组合作来表演苏东坡三个人的位置、神情,选择表演到位的一组同学上台演示给大家看,在同学们的会心一笑中理解了课文。 以如《愚公移山》一文,写了一位“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的老愚公决定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后被山神感动,搬走了这座大山。学生在掌握实虚词含义、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评价。设计问题如下:(1)有人说:“愚公真的是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教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如何看待此言论,正方观点:愚公不愚,反方观点:愚公实愚。(2)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或“愚公精神过时了吗?”)又如《奇妙的克隆》一文,可设置如下问题:文中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以“我看克隆”为话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再如,我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对于蔡桓公所说的“寡人无疾” 这句话,让学生模拟蔡桓公说话的语气、神态,而且一连叫了好几位同学来做,使学生很好地体会到了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又比如《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故事情节可一略而过,重点抓住品读课文,把握人物这一环节,设计问题,你对谁最感兴趣,找出你认为最能吸引你的片段,读一读,说一说他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人?诸如此类很多,学习《马》这一课,让学生充当解说员,《苏州园林》让学生当导游,这一篇篇课文,在不同的教法下,就会“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说完以上三个方面,给课堂增加活力,不能不谈一谈课堂上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很重要的,魏书生老师重视学生的自学,自学成才,很少有品读的教学环节,而被批评为缺少语文味,没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实以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课堂,品读积累怎能忽视呢?余映潮老师在讲《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读了一百多读课文,而他也重视课堂上的教师范读,常常能做到声情并茂,确实,我在课堂教学中也体会到了朗读带给大家的愉悦,比如课文中重点段落的品读,古文的品读,理解后读一读,读出层次来,朗读抓实了,课堂气氛也烘托出来了。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中之重是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好,语文课才会充满活力,才能使语文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