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闲暇意识-
语文论文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闲暇意识" 【摘 要】 人们日益关注学生闲暇教育,语文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与闲暇教育关系最密切。语文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闲暇生活(学习)质量;反之,闲暇生活(学习)因其迥异于课堂教学的学习特点对语文素养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起重要作用的原因是闲暇学习有极大的自由度。自由是闲暇学习的本质,契合语文精神。将这种“闲暇意识”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必将极大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给被程式化、神圣化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松绑,还学生精神自由,还语文与语文教学以常态。 【关键词】闲暇 语文课堂教学 闲暇意识 自由度 当前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其着力点大多在于精心组织教学、精确时间安排,尽力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一堂语文课上得是既“紧张”又“活泼”,全在教师的严密组织与控制之下,学生正襟危坐,教师环环相扣,点滴不漏,大有程序化、神圣化的倾向,似乎这样才能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唯独看不到“闲暇意识”。似乎,“闲暇”是与严肃、庄重、神圣的语文课堂教学格格不入,抑或这与我们对学生学习的传统要求相距甚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胆渗透“闲暇意识”,展示“闲暇意识”! 一、 闲暇、闲暇教育 什么是闲暇?所谓闲暇,就是指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① 自由性是闲暇的最本质的特性。② 闲暇时间就是按个人意愿自由支配的时间。 人们早就注意到了闲暇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和价值,认识到了闲暇的教育价值。早在2000多年前,《学记》就曾有个精辟的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研究之后,惊人的发现“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更直接: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③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中小学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广大中小学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教育观,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 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西方闲暇教育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闲暇教育正在蓬勃发展。闲暇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到人们的观念中。 二、 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价值 (一) 语文学科与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正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语文学科与闲暇联系最密切,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闲暇生活(对学生而言,就是课外生活)的质量;而丰富而充实的闲暇生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④ 语文教育工作者更看重后者,他们已注意到了闲暇生活对语文教学和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丰富的闲暇生活,就没有高层次的语文素质。 (二) 语文学科的闲暇教育功能 经验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课内“得法”、课外“补充”。无数事实证明:语文学的好不好,主要不是靠课内,而是靠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即闲暇语文实践)。这里的语文学习(实践)当然不是学校规定的语文学习,而应是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行为,和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无直接相关。 上海陈钟梁先生在《语文狭窄瓶颈的阻塞》一文中指出:“说实在的,我们学生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少,自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哪一个年级不开语文课?哪一个年级的语文课不是为首的?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中,要上3000堂以上的语文课。据吕叔湘先生统计,恰好是全部课时的30%。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多数学生仍未到合格水平。” 为什么语文教师精心打造的语文课堂学习,竞敌不过学生看似无计划、无目的、无组织、无系统的流勇散兵式的闲暇语文学习(实践)呢? (我们希冀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找出闲暇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用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 (1)自由的状态 闲暇语文学习,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没有任何功利性,没有任何压力,不为应付考试,不为应付教师的检查,有的只是与语文心灵的接触。这样的读书学习,使学生从以考试为指挥捧的学校教学中挣脱出来,而在迥乎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环境下,自由的呼吸,思维活动也信马游疆,主体在一种完全开放的心灵背景下,找到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或者在旧观念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激发了创造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由于学生不再充当被指导被管教的角色,也不必囿于多方面的限制,而努力使自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他们很多在课堂上以被管教者的心态下遮遮掩掩的诸多想法,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自由地付诸于行动,然后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英国的G?R克罗斯、美国的H?C林格伦和A?E伍尔福克等都认为,过度的焦虑会影响、干扰正常的学习。⑤ 任务低难度,高焦虑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任务难度高,高焦虑反而会影响任务完成的效果。语文学习正是一种高难度的学习,需要在低焦虑状态下学习。一般的学校教学,总是想尽办法去激励学生学习,却不知不觉误入了语文学习的歧途,导致了学生的高焦虑。克罗斯指出:“有把握认为,要想提高作业成绩,蓄意使一个班级充满激情,从而达到疯狂的程度,完全会误入歧途;它可能会激励少数学生,但一定也会阻碍大多数学生。”⑥ 闲暇语文学习,正是没有了一般学校教学的挫折焦虑、评价焦虑、作业焦虑,因而始终处于低焦虑状态下,效果反而会更好。 (2)自由的选择 闲暇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自由开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有选择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可以很好的补充、发展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最好有教师指导)。这比学校教学划一的教育内容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的“拼盘式”的看似营养全面的“大餐”,未必能适合每个学生的味口,未必能满足个性迥异的学生,未必起到全面发展的作用。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是非常个性化的学科。 (3)自由的学习 闲暇语文学习不强调学习进度的统一和学习方式的划一。语文学习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差异,也是最值得尊重差异的学科,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学校教学过于强调“统一授课、统一问题、统一方法”的整体性原则,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学习是主体以固有图式去主动同化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学校教育恰恰填平了固有图式和同化方式的差别。看似高效的学校教学,却无法深入人“心”。 (4)自由的交往 闲暇教育使同学们自觉地走出课堂的小天地,通过一系列自由的课外活动增进同学们的交往与相互了解,使他们从狭小的自我走出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类、也了解自己。“变封闭分散的个体为密切相联的群体,” 这是个体个性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也是有效语文学习的前提。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是一门需要活动、实践、交往、对话的学科。学校语文课堂学习也会有活动、讨论,但往往急于达成既定的所谓目标,而不能在一定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或把课堂看得过于严谨神圣,既无讨论的时间,也无讨论的氛围。 自由的心态、自由的选择、自由的学习、自由的交往。自由是闲暇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学生正是得益于课外的自主学习(读书),看似不经意的游戏,语文能力却在其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 闲暇教育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让语文教学在课外得到了“实惠”。那么,何不把“闲暇”的触角伸向语文课堂教学,让闲暇精神荡涤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使之充斥“闲暇意识”,从中受益。因为闲暇意识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目前课堂教学过于严谨,少有自由,在教师的全程控制之下学习语文,有程式化的趋向,扼杀了学生灵性,走向了事物的反面,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初衷相背离。 三、“闲暇意识”与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当然不可能是闲暇的语文学习,不能用闲暇语文学习来代替。它有着与闲暇语文学习不同的特点、地位和任务。我们当然不能盲目夸大闲暇语文学习的功效,也同样不能盲目贬低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但闲暇语文学习过程的闲暇内涵和精神,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是有益的。(以下部分意在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渗透“闲暇意识” 的必要性和理论依据。) (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看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⑦ 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对话就一定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需要“闲暇意识”。 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而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不必把语文课堂看得过于神圣,把师道看得过于尊严,把课堂搞得太严肃、太正规,太过于程式化,容不得有自由的额度。当你走完我们习以为常的程式后,会发现对课堂的激情、对文本的热情也走到了尽头,语文也远离我们而去了。还课堂、还读书以本来的面目,让自由对话充斥课堂,使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煎熬。笔者一直在思索:学生为什么会喜欢阅览课?我们上的课也还算精彩,也很热闹,分析也很到位,为什么还比不上“没有人指点”“东翻翻西看看”的阅览课?现在想来,上课时没有多少真正自由的心灵对话活动,有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至多也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尽可以放心地以闲暇心待之。学生未必欢迎老师们精心组织设计的教学,还学生自由对话的时空,还学生常态学习。 (二)从教育心理学看 我们常说,语文不是教师“教会”的。语文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大量语文实践的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两个维度,对知识作了如下分类: 从中可以发现语文学科最终主要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两种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着不同的策略。程序性知识它的习得速度慢、遗忘也慢,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靠教师的“耳提面命”式的讲解,它的习得是在主体原有的知识背景、认知发展水平、动机水平下,通过自身主动地加以构建而获得。训练的策略和思维过程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过多的讲解和统一的、刚性的教学要求与教学过程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它的弊端。 “同一种活动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在考虑方法时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⑧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渗透“闲暇意识”,让学生在闲暇状态下,精神上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表达。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给他们尽可能大的自由度,适应自身的学习要求。 (三)从语文教学论来看 不要迷信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安排过于理性化、科学化、系统化,急功近利,完全没有了自由度,这是语文教学最大的忌讳。“传统教育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目标’容不得学生置疑和追问,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落实这个目标。”⑨ 今天新课标已经把探索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那么,传统的教学目标理解就不合时宜了。我们理解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可变化的、具有生成性的。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 再说,就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未必是必然的。一堂课里,没有什么非教不可、非学不可的内容。甚至人们开始怀疑,我们现在严密而系统的教学目标的科学性了。语文学科搞过于严密的目标训练体系有悖于语文精神,有悖于闲暇精神。 以此,在语文课堂上应有“闲暇意识”,让学生自由读书,没有必要过多地为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强诱导、硬剖析,非达成目标不可。没有必要有错必纠,退一步说语文教学中不一定就有很明确的对与错的标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常态下去同文本接触;才不至于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老师们不是给足学生时间,营造利于思考的宽松的氛围,而是反复诱导,“苦苦相逼”,非要榨出答案不可。实际上,我们应该给足学生思考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常态下学习,这是教师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包办的。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充满深情地说:“ 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不必死记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之类的‘名句’,不必……;有的只有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⑩ 这是常态的阅读。还阅读来本面目,它是心灵与心灵的崇高的对话。 不要迷信看似天经地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做”得太多,而不是太少,侵占了本属于孩子们的时间。教育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占有学生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他们的精神的时空。 闲暇读书,闲暇教书,在你的课堂上勇敢地亮出“闲暇意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