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宁夏考察调研心得体会5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习总书记宁夏考察调研心得体会5篇

习总书记宁夏考察调研心得体会5篇 ‎【篇一】‎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看望了已经脱贫的村民刘克瑞一家。在看望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了解了刘克瑞一家的工作情况,并和他们算了算全家一年有多少收入。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地考察,常会去看望贫困户或刚脱贫的老乡们,在“算账本”中问政策、询冷暖、聊变化、提想法,上演了一幕幕“暖心时刻”,让党员群众广泛关注、津津乐道。‎ 有这样一句老话,“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道出了算账对一户家庭能不能过上富裕日子的重要性。算好账才能当好家,一户之小账,恰恰关系国家之大账。如果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同乡亲们一起把“小账本”算清楚,制定好长远规划,该花的花、该省的省,精打细算、持家有道,不仅能够帮助乡亲们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也能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刨根问底深究,算清一笔“明晰账”。算账算账,关键是把账算精算细算准。对此,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从生活冷暖到安居乐业,从柴米油盐到收入来源,从教育医疗到致富增收等各方面,都主动过问、深入了解。“算账”和“算账扶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算账”的过程本身是搞调研、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过程,除了查阅相关表卡簿册,一项一项比对、一项一项核算之外,还需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沉到一线与乡亲们“拉家常”“坐炕头”,与乡亲们面对面摸实情,手拉手聊发展。可见,算对一笔“明晰账”,不仅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群众“认账”,更能总结群众的经验,吸取群众的智慧,得出科学的结论,做出科学的决策。‎ 精打细算俭省,算好一笔“节流账”。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考察时指出:“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不比进城务工高,但省去了住宿、伙食、交通等费用,还能照顾家庭,一举多得”。“算账”不仅仅是摸清“家底”,还要与乡亲们共同想办法,克勤克俭、细水长流、能省就省。在与乡亲们“算账”的过程中,并不能“一算了之”,在比对、核算中,还要多琢磨乡亲们花的哪笔钱可以由政府“买单”,哪笔钱可以少花甚至不花,多办一些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好事。根据实际情况,将项目、资金、保障等各项资源有机整合、统筹利用、下沉基层,在吃穿、交通、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想办法为群众“节流”,帮助乡亲们扎紧“钱袋子”的“出口”。‎ 千方百计开源,算出一笔“收入账”。俗话说,大钱靠赚,小钱靠攒。脱贫摘帽只是新起点,关键是确保贫困户能够稳定增收,确保可持续发展。“算账”就是要算好乡亲们的“可预期收入账”,根据地区实际和市场背景,帮助乡亲们多研究适合种什么、养什么、如何集约化发展;根据群众自身的一技之长和身体条件,帮助研究适合干什么、适合到哪个用工单位,并结合自身职能,积极进行协调,将各项措施及时落地,进一步选准和拓宽增收“路子”。需要看到,许多产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收益,对此,在“开源”中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怀,着眼长远谋事,脚踏实地干事,多创造含金量高、收益稳定的项目,帮助老乡们种好持续增收的“铁杆庄稼”。‎ 毛泽东同志曾提到:“为农民算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算清了一家一户的“‎ 小账本”,才能更精准算清一个地区前进发展的“大账本”,进而跑出幸福美好生活的“加速度”。‎ ‎【篇二】‎ ‎6月8日,习近平赴宁夏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黄河吴忠市城区段,了解当地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养育着千千万万华夏儿女,使得我们14亿中华儿女体魄强健,指引我们翻越一座座困难的山峰,达到充满希望而又美好的胜利远方。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唱响对母亲黄河的赞歌,也要演绎一首真心为民的“情歌”。‎ 实干出真章,用勤劳和汗水为“情歌”填词。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一道,开展一场空前激烈的战斗——脱贫攻坚战役。在这场惠及民生的伟大战役中,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和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脱贫攻坚战役“最吃紧”的阶段,我们要做到广摸排、勤收集、分类别、精筛选,切实把人民群众反映的苦事、难事放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我们要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紧紧和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用“实干”作为为民情歌的“词”,让歌曲的内容更加丰富,让内容更加切合实际,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听懂、看懂、读懂“词”的真正含义,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更加深厚,更加宁静致远。‎ 昂扬斗志,广大党员干部面对困难,临危不惧,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为脱贫攻坚“定调”。脱贫攻坚犹如一场慷慨激昂的“进行曲”,我们用实干为“进行曲”作词,我们也要用意气风发的精神劲为“进行曲”谱调。在人民群众遇到烦心事、忧愁事和揪心事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低沉的“曲调”,轻轻缓缓地、抒情一般地了解人民群众内心所想、所望、所盼,给予他们最真诚的问候,用真心、真情感动他们,做他们故事的倾听者。当我们了解他们的困难以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个时候,我们应当让“曲调”激昂起来。因为这时候,我们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拿出最强硬的措施;面对困难,拿出最强的干劲,敢于啃下“硬骨头”,争做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硬核党员”。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战胜诸多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调拨出轻松欢快的旋律,因为我们要同人民群众一道,庆成功,祝美好,迎未来。‎ 满怀信心,广大党员干部争做“进行曲”主唱团队员。有一首好歌曲,还要一个有着真情实感和亲身经历的歌手。脱贫攻坚“进行曲”更需要一位真正的“歌手”,把其中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战士,是脱贫攻坚“进行曲”主唱的不二人选。因为身处一线,看到一切旧貌换新颜,内心深处激发的情感真实而又细腻;身处一线,感受到与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连心、共战役,内心深处激发的豪情壮志强烈而又深情;身处一线,品尝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换来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微笑,内心深处那份感动而又自豪的情感温暖每一个人的血液。这份情感,只有投身于脱贫攻坚的战士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才能将这份情感自然而然地传递给每一位听众,也温暖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彼此。‎ ‎【篇三】‎ ‎《那事、那河、那群人……‎ 读懂习近平宁夏之行念兹在兹的牵挂》一文提到,两会后首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首站来到弘德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在村扶贫车间院内,他听取了宁夏以及弘德村脱贫攻坚情况介绍,指出“兴办扶贫车间目的是扶贫,要坚持扶贫性质,向困难群众倾斜,多招收困难群众就业”。时隔数日,再次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宁夏之行的这句话,别有一番体味在心头。‎ 发展扶贫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多体现社会效益,体现“扶贫”需求。扶贫产业要能够吸纳一定数量的一般劳动力,要能够对于地方脱贫工作有明显带动作用,同时扶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激励措施的全面落实和及时到位。在扶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比如弘德村,村里引入企业从事纸箱包装业务,一举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扶贫工作的适配性就非常好。其他地方在推进扶贫产业发展时,也要注重产业的适配性,要按照总书记指示,在产业工人录用上,适当倾斜照顾贫困户,同时要防止其中可能存在的优亲厚友问题,防止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扶贫”需求的现象,切实让更多亟需照顾、亟需帮扶的贫困家庭、贫困户,能多一份就业脱贫的希望,能够助益更多贫困人口。‎ 发展扶贫产业,立足本乡本土,让渡一部分经济效益,多出一份公益属性、扶贫特性。扶贫产业和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我认为就在“扶贫”二字,我们要通过缜密的安排、细致的工作,让“扶贫”属性更加凸显。比如说,产业发展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也是长期生存的必然追求,但从“扶贫”角度考量,有必要适当让渡一部分经济利益,让多一些贫困户参与进来,给更多贫困家庭送去“就业脱贫”的希望。再者,发展产业,追求熟练工人,讲究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对贫困户更多的宽容和耐心,从开始学到基本掌握、从不熟练到熟练,有的贫困户这一路程可能会长一些,走得可能比正常慢一些,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帮扶干部多一些耐心细致,多一些宽容包容,让贫困户在晃晃悠悠中,逐渐自己走起来、稳下来,乃至跑起来、强起来。‎ 发展扶贫产业,要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让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全面小康之路走得更稳健一些,更舒心一些。扶贫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有品质、有特色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心头才会越走越敞亮。贫困群众久居贫困之地,信心容易受挫,好不容易获得的就业机会,绝大多数人是珍惜的。同时,也要看到,贫困户因为贫困日久,普遍教育水平、工作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无论是扶贫产业带头人,还是扶贫干部都要多一份将心比心,多一份“扶上马送一程”的主动作为,尽量消减在贫困户中可能存在的这种惶恐不安,让他们的脱贫之路走得少一些艰辛,让他们早日摆脱“穷”字困扰,让他们的信心在日子一天天过好中逐步涵育,这是体现党员干部初心使命、责任担当的现实需要,也体现出一名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为民情怀。我们要多一份细致、多一份主动、多一份理解,帮扶贫困户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走出贫困泥淖,在通向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携手共进。‎ ‎【篇四】‎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考察时这样强调。‎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是靠着这种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拼搏精神,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伟大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组工干部作为履行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重要职责的实践主体,在工作中要全面理解、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重要论述,进一步鼓足干劲、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拼搏争先,为奋力谱写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壮丽新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甘当人梯,埋头苦干。组织部门是政治部门,组工干部是政治工作者,要胸怀大局、甘当人梯。党的事业在路上,组织保证就要时刻在路上。在为党的事业精准识人、选优配强干部的同时,组工干部常常面临着加班加点的工作常态,工作压力大,需要比别人吃更多的苦、流更多的汗,付出十倍、百倍的艰辛与努力。《组织部的灯》生动形象地映照出了一代代组工干部忙碌的身影,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实干作为,组工干部要继续发扬“站起来是送人的梯、躺下来是渡人的桥”的组工担当,发扬“安专迷”的劲头,让“信念”之灯继续照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之路。‎ 党建引领,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能力强不强,抓重大任务落实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必须在“干”字和“实”字上下苦功,真抓实干,干出新时代党建新成绩。面临新时代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组工干部要牢固树立“真抓实干”的意识,做好党建引领工作,做实基层党建引领这篇大文章,不断建强基层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建引领体现在加强政治建设上有实招、在推动重点工作上有实绩、在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上取得实效。‎ 汇聚人才,科学巧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什么?人才!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根本,组织部门要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招贤纳士,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人才制度创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组工干部要瞄准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做好人才引进、安居、就医、就学等方面的细致工作,助推政策落地见效,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招来才,留住心,全力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用好人才“巧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组织部门在招才引智上的应有贡献。‎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组工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本职工作,以实干托举梦想,以实干涵养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彰显新时代组工人担当!‎ ‎【篇五】‎ ‎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提出,“要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不要搞大水漫灌,要根据节水的要求,以水定产,力求少而精,提高附加值。”节水不仅仅是一种积累资源的手段,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党员干部一定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巧用节水化思维,在扶贫过程中不仅要用“水”,更要节“水”,使扶贫资源高效集约地使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汇聚强大力量。‎ 精准灌“水”,靶向发力,扶贫扶到点上根上。精准滴灌式扶贫是解决地方“粗放式扶贫”问题的关键。近来产业扶贫出现了“随大流,赶时髦”的怪现象,一个引人注目、发展较好的特色产业,往往各个地区都争相模仿,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都来干,最后浪费了资源,失去了市场。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同一个扶贫产业,不是所有群众都适合同一种扶贫方式,精准灌“水”‎ 首先要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既考虑共性问题,又兼顾个性需要。在扶贫工作中必须要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家里调研,掌握当地和群众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把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帮扶计划和措施,确保靶向发力,对症下药;对于扶贫工作一定要端正心态,不要一味地求快、求成绩,认真沉下心来研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解决办法,努力让各项扶贫资源落地落实,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工作。‎ 科学用“水”,加强整合,扶贫需要提质提效。扶贫资源不能用于“造盆景”,只图光鲜好看却没有实际效果,不能不顾贫困群众的个性需求,将有限的扶贫资源简单平均化地“排排坐,分果果”;不能图一时摘帽尽快达到脱贫目标,把扶贫资源集中用到少数人身上甚至非贫困户身上。要科学使用扶贫资源,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资源用在关键处;要杜绝扶贫资源“垒大户”“搞平均”这种现象,要按照贫困规模、贫困程度合理分配,突出公平性和科学性;要加强扶贫资源的整合,建立扶贫资源与其他涉农支持资源的协调配合机制,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率。‎ 涵养“水”源,激发活力,扶贫重在基层基础。扶贫政策需要基层去实施,扶贫项目需要基层去推动,扶贫资源需要基层去分配,所以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要培养一批作风优良、敢打硬仗的基层干部队伍,筑牢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为脱贫攻坚工作不断输送强大力量。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基层观”和“政绩观”,培养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基层干部队伍。要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的后备力量,要选拔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到贫困村工作,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扎根基层,把基层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