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诗歌美育的因素及实施途径
语文论文之诗歌美育的因素及实施途径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本文现从诗歌教学出发,就诗歌的美育问题,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诗歌的美育因素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它有着其它文体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美育资源。纵观现行人教版七 ~九年级语文教材入选的111首诗歌(现代诗歌21首,古诗词30首,课外附录古诗词60首),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性诗歌,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首诗都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 1、美在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①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②可见,情感是诗歌美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凡优秀的诗歌,往往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游子思乡之情,《关雎》中的男女恋情,《乡愁》中的渴盼统一之情,《沁园春雪》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报国豪情……诗歌美育教育讲究以情动人,就是要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感动和震动。 2、美在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臻于精粹的一种艺术,处处闪烁着美的光华。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它既有精炼含蓄的特点,又有优美生动的神韵,因此,语言美是诗歌中的主要审美因素之一。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曾用过“到”“满”“过”“入”等十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它看似平凡,却动静结合,表达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描绘出江南春意的盎然生机,也暗示了作者再次进京的喜悦之情。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这与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咬”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以后才写入诗歌的,内容表达贴切准确,在浓缩的诗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具有极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3、美在形式 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而《马嵬》这首咏史诗,则是以倒叙见奇,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二是表现为建筑美。从诗歌的外在形式来看,往往具备一种建筑美,即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再如《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着,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4、美在意境 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③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韦应物《滁州西涧》则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可见诗歌的意境美是诗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美的能动反映和创造,因而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而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美。因此诗中的一朵花,一片页,一棵树,一个人,都具有感染人的力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