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心理辅导课的实践研究——谈“引导鼓励——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其他论文之心理辅导课的实践研究——谈“引导鼓励——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按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心理辅导形式。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应该有两个目标:发展性目标和预防性目标。其中发展性目标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而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展自己在学习、生活、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学会矫治和调节心理偏差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健康的情绪。所以心理辅导课程不是强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而是应当保证全体学生全身心的参与,人人平等、相互促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 一、主题讨论,全班交流。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能引发大家的思考,而交流可以分享各自的思想和认识,及时调整自己不合理的认知。所以在心理辅导课中我较多地采用这种形式。首先要确立一个饶有兴趣的主题。这一主题应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吸引学生;它要有一定的深度,耐人寻味;应具有时代性和启迪性。如在讲到《漫谈青春期交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两个讨论题:(1)我喜欢的男生(女生)、(2)如果收到异性的纸条我会怎样做?这两个话题一下子吸引了大家,还没等老师让他们讨论,学生已经自由组合议论开了。主题确立后,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人员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按教室座位组合,有时也会以性别等特殊要求组合。这样,有利于学生广泛交往,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参加班级交流。讨论时,老师不仅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还要引导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认识。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调整自己的认知。 二、角色扮演,交流感受。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体会角色的情感,评判角色情感的是非曲直,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改变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以辅导目标设定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或模仿一些角色。如在讲到《走近老师》这一板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学生屡次抄作业,被老师发现后,耐心地引导教育他,而学生百般狡辩……两位学生扮演,在这类似的情境中体验老师的感受。表演完了,让大家谈谈在扮演老师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说当时非常恼火,甚至有同学说到想将对方打一顿。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他所扮演的角色当时的心境,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误会和不必要的矛盾。而且,角色体验经常需要学生的即兴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 三、相互咨询,寻找对策。 高中生已有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所以,通过同伴之间进行相互咨询,寻找对策,使学生有了共同分担问题和困惑的机会,能分享同伴的经验,又避免了来自教师等成人的压力和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在辅导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倾诉自己的苦恼,在同伴中寻求帮助,寻找对策,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形式比较适合解决一些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挫折、焦虑等。我在讲《如何应对挫折》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形式。我通过调查,在学生中选择了生活、学习、交往三个方面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为自己的同学出谋划策,最后,教师把大家所说的给予归纳,总结出一系列应对挫折的策略。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安慰,达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目的。同学之间的督促、提醒、启发和鼓励的效果往往比老师说教好。学生是被教育者、被辅导者,同时他们又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辅导者。他们会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其他学生,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四、组织游戏,开展竞赛。 游戏的非真实性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忘情而自然地表现自己,流露自己的情绪、情感;游戏的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有机会观察他人的情绪反应,并分享、分担他人的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教师要根据辅导目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设定的游戏。以游戏作为中间媒介将学生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进而在自娱自乐中完成“体验自我”、“认识自我”等一系列过程。游戏的本质和特征往往能使被辅导者主动投入,放松地表现自我。它的魅力体现在:自主性、创造性、互动性,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产生情感体验,获得认知。如在《协助交往》课程中,通过人际交互作用的辅导游戏,学生不断地从他人对自己的接纳或不接纳的态度或撞击中获得体验,帮助他们较快地发现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积极或消极心态以及人格问题。在游戏的欢乐气氛中感受友爱,合群的愉悦,同时,减轻乃至消除交往障碍。为增强团队凝聚力,可以采用对抗赛的游戏。采用“击败对方”的游戏动机,一般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团队情绪认同,即成员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和群体视为同一,成功与失败时有共同的感受,意识到大家是相互依赖的,只有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团队目标和自己的目标。随着游戏的进展,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在争夺胜负的紧张中,一些交往退缩的学生能够调整心态和行为,从而提高群体性,不断增进团队精神。 五、心理体操,集体训练。 自我的心理放松是必要的,但有些控制、调节和平衡情绪的能力需要借助专门的心理体操,加以专项训练才可以形成。心理体操是一种类似于体育活动的形式,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制定出教育目标和训练内容。训练时要有规定的时间、指令、规范、程序,大家进行集体训练。如在讲到《驱散不良情绪》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根据指令,进行松弛训练。学生通过放松躯体和精神,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水平,减弱肌肉紧张,消除焦虑等主观状态而获得心理上的放松。 在心理辅导课中,教师不是一个道德、价值的灌输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不是教给学生一套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参与一个过程,并不是你教我学,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教师要想尽办法让他们学会思考、分析、判断、选择。心理辅导课不是居高临下的你讲我听、你说学生去参与,只有让学生参与他们才会有所体验,才会领悟人生的道理,才能学会自我调节,达到自助的目标。正是在“引导鼓励——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直接地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并在体验中获得自我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