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学生在预习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论文之让学生在预习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导者。教师已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走了出来,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生自主阅读、思索探究的开始。它不仅可以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基础,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叶圣陶曾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他说:“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能力,总不能什么全喂给学生,更不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就是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那么,教师在预习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养成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导之以法,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古人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的基本方法。 1、根据文体特点来把握课文。如阅读记叙文,应搞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阅读说明文,则要弄清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等。议论文的预习,可让学生先找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然后根据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来划分课文段落,归纳大致内容。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点,又能正确的把握课文的方向。 2、查阅字、词典,掌握生字词,丰富语言积累。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生字词掌握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应针对自己的情况,翻阅词典,以求解答,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真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的情况,判定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苏教版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一文,就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20个四字词语和5个句子,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指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正是向“不需要教” 迈出了第一步。当然,这些基本方法的指导,并不是要给学生预设束缚,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作品的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在推动人们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兴趣的满足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复述故事。如《郑人买履》一文的预习,抓住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要求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字词后,进行复述故事的练习,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改变了初学古文的枯燥单调的局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三得。 2、创意诵读。针对一些优美的散文与诗歌,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的感情基调进行配乐,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诵读诗文,学生一方面受到高雅音乐的熏陶,一方面又融入了感情,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对高尚审美情趣的养成很有裨益。一些写景成分较浓的诗文,可以让同学发挥想像,根据意境创作书画作品。绘画对许多学生来说比较感兴趣,语文绘画,学生更是感到很新奇,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少同学的作品想像丰富,还真有原诗的一点韵味。 配乐、配画这种特殊形式的诵读,既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使艺术和语文学科交叉在一起,学生对诗文的欣赏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这种特殊的“诵读”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3、表演课本剧。《摆渡》是一篇颇有哲理的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学后,改编成课本剧,并通过自荐形式,让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来排演。学生们兴趣浓厚,各个都跃跃欲试,使得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充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才能。 4、制作学具。如学习冰心的《小橘灯》,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参照课文,仿制一盏小桔灯,加深对制作过程中一系列动作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直接经验的获取,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有探究和动手的欲望,主动学习意识大大增强。 三、点拨重点,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学生在预习稍有难度的课文时,要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路,给一把钥匙来开启思维的门扉。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以及课文相关的地理、历史、人文知识。如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可让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的介绍材料以及她的诗歌作品,感受作者的才华和魅力,激发起学习的欲望,树立起人生美好的目标;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可查阅了解各地在端午节的不同风俗。这样预习,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学会了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索引方法,学会了上网查询,甚至学会了调查走访,不仅增加了阅读兴趣、拓宽了知识面,又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联想扩展,搜集课文相关的诗文,树立大语文观,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拓展思维空间。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可让学生联想其他咏月的诗词,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学习《春》,可以让学生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 四、设疑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就是要敢于质疑。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一般来讲,初学者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往往会针对课文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看课文。然后课上教师点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通常的做法。但教师更应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围绕课文题目、文字内容、插图标点、课文结尾等提出疑问。要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鼓励他们大胆推想,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的进行。教师的引导要“精”,“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采用恰当的方法。在新授课前,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做到教有目的,避免盲目、重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