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与生成
语文论文之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与生成课程它既包含静态的计划、安排,更包括动态实施的过程。静态的计划与安排是教学的准备阶段,那就是预设,生成是师生教学活动按课前的设计安排进行展开,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由的思路和教案,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这一整体的两翼,是整体的两个方面,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的苗,无线的风筝。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的生命体现。没有生成,课堂便是一潭平静的湖水。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但对预设与生成的把握要有一定的度,过分关注某一方面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的课堂是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作为具体的操作者,我又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摆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在教学中进行预设与生成?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让生成演绎精彩?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对于语文课堂上如何促进生成有了一点感悟,下面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及听了别人的上课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课堂的生命之源——预设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充分的预设是必须的,对学生的预设,对教学过程的预设,要生成先要做好预设。(一)、关注学生需求,放弃无效预设学生的情感需求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本学期第一次骨干教师展示课,我上的是第六册的《翠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预设了这样导入:播放“百鸟争鸣”的乐曲,目的是想先引出“鸟”,再引出翠鸟。没想到上试教课时,问学生“你们听到什么声音?” 我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生成了很多我预想不到的回答:“那是翠鸟的声音。”“那是很多很多的翠鸟在一起时的叫声。”“那是翠鸟们刚刚醒来来时在互相问早。”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回答,我不得不告诉大家:“同学们,这不是翠鸟的单一的叫声,这是很多种鸟叫声。”……试教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学生知道今天上翠鸟,一听到鸟叫,认为肯定是翠鸟的叫声。所以,这种情况下的生成就这节课来说是盲目的、无价值的。于是,在上展示课时,我就放弃了乐曲的播放…… 效果比试教课好多了。为了避免无效的生成,教师应该考虑到文本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之间的关系,在预设时就避免这种无效生成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有效生成的空间。如果课堂上已经有了无效的或价值不大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机智地把学生的需求转移。(二)、联系学生实际,多角度弹性预设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又是从学生出发的,多角度、有弹性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个性、能力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多角度进行预设。上学期也是一节骨干教师展示课,我上第五册《丑小鸭》,这节课我把丑小鸭丑的样子和白天鹅美丽的样子放在一起教学,并进行了朗读指导。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这个班级的朗读水平,我进行了两种预设,在教学时,运用多种的朗读方式,读丑小鸭丑的样子,但他们却读得很优美,不行,这一朗读不能为学习下文服务。于是我马上使用第二种预设,在读“……身体瘦瘦的,样子真难看。”这句时,我请学生在“样子”前加一个语气词“唔——”,再用上手势和表情,没想到这一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在朗读“白天鹅……漂亮极了!”这一句时,我引导学生:“刚才我们读丑小鸭的丑时用上‘唔’语气词,你认为这‘漂亮极了’前加什么语气词朗读效果更好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加‘哇’”“棒极了!”我表扬了他们,然后请学生加上“哇”进行有感情朗读。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到了学生在这两个内容的朗读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了两种方案,这样我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胸有成竹地进行师生对话,收获了精彩。这堂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因此在教学中更需要强调多种预设。尽量关注学生可能的生成。(三)、留足时空,为生成而预设不要让预设的教学内容把四十分钟塞得满满的。如果塞得太满,教师难免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时间,忽视或较少关注学生的表现.使教学变得程序化,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弹性灵活的时间安排会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沉着、冷静地思考、倾听,大胆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生命过程”。刚刚上完第六册的第十二课《爸爸的咳嗽》,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这一情况,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我说:“‘这一情况’指什么情况?”学生回答了,但一学生举手说:“老师,‘爸爸’只是去看了病,这一情况环境保护部门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听了,都说:“是啊,环境部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我微微一笑说:“那你们猜猜这可能会是怎么一回事?”学生们议论开了,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我”回家后给环境部门的领导写了一封信;二是医生发现这一情况后向环境部门做了反映。于是我根据学生的这两种情况对学生说:“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向环境部门写这封信;如果你就是那位给‘爸爸’看病的医生,你又如何向环境部门反映这一情况。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封信,第一行顶格写‘尊敬的环境部门领导:’换行空两格写‘您好!’接着写你要说的话。” 同学们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起来…… 这堂课是这篇课文的最后一课时,我弹性灵活的安排了教学时间,预设中留足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因此,面对此情此景,我随机应变,巧妙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一个问题变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这样做,不仅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掌握了文本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也水到渠成,真正达到了“言之有物”的目的,所以课堂上便呈现了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生成” 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让学生的笔管汩汩流淌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让他们的灵性在“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般的想象中自由飞扬。 二、课堂的生命体现——生成课堂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随时捕捉教育机会,相机而教。而教育机会的捕捉与课程内容的生成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在学生主动的质疑中才能产生。课程内容的生成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那么,如何有效地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关注课堂动态,引导有效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动态,促进有效生成。四年级第七册的《熟能生巧》这篇文章,我上第一课时时,在解决了生字词,安排一定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后,我在黑板上写了“百步穿杨”这一成语,请学生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等学生弄请意思后,我又说:“课文中有一段就是写那武士百步穿杨,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本来我的预设是学生一定能找准这些句子,但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引起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那武士……果然射中……的枝条。” 是否写武士的百步穿杨?我没有立即下结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正是有效生成的契机,于是我马上放弃了原先预设,鼓励学生的争论,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并进行分析和推理,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学生的辩论过程也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对这一成语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经过交流、争论之后,学生逐渐明白:写那武士百步穿杨,不仅要有武士的行为,还必须要由这一行为产生的最后结果。教师的精心预设,为课堂上的生成创设了条件,使生成更加高效。其实,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备课时精心预设,尽可能地加大储备,才能对课堂上的生成“处变不惊”,使生成因预设而精彩。(二)、倾听孩子心声,尊重学生生成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创生过程。新问题的生长点往往来自学生。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发言,捕捉教育的契机。上学期我听了我校一位老师上的公开课,她执教的是《坐井观天》,前面都上得很好,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让我在课后进行了深深的反思,事后也与她进行了交流。这个片段是这样的:……老师说:“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小鸟说得对。” “小鸟和青蛙都说得对!”(众生笑),老师(面带微笑)说:“同学们都笑了,你还认为青蛙说得是对的吗?” “青蛙说的是没错呀,它看到的天是只有井口那么大。” 这位老师放弃了这生成,说:“现在我们让青蛙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天究竟有多大?”出示大量课件并要求学生根据课件用“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的天 。”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事后这位教师告诉我,她本想以她的“微笑”想让学生自己说出“我错了”三字,没想到学生并不买帐,仍在捍卫他的个性化的独特理解,而这个极具探究价值的问题恰是达成“理解成语的寓言”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如果教师此时能倾听孩子的心声,把握住这一美丽的“ 生成”,在明确青蛙说的是没错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思考:青蛙说这话根据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探究青蛙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这时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他们不由自疑:那么青蛙究竟错在哪呢?这时教师再一次引导组织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文本,成语的寓言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师再从文本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自悟生活中的“坐井观天”的人和事,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个成语的人生哲理,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的课堂生成的生命活力和教学的终极目标所在。 《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三)、随时调整预设,抓住生成契机,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为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和可能的走向,“暴露”预设之外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预设,敢于引领学生进入有价值生成性的探究活动中。我在上第六册《课间十分钟》这篇课文时,在学到小同学爬竿时,一个学生说:老师,“纵身一跃”是什么意思? 我笑了笑说,吴老师也想知道这个词的意思,谁能帮助我们,这一下,学生都用起了工具书,很快有学生说了:“老师,我知道了,全身猛烈地向上或向前一跳。”“你真棒!会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大家要记住哟。” “那什么时候会有这一个动作?” 学生一时无法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于是我做了一个纵身一跃的动作,请学生说,你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时候会用到吴老师这样的动作,这下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那谁又能上台把这位小同学“纵身一跃”的动作演一演?(几个学生上台表演,台下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然后我请下面的同学也演一演。(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评议) 大家演得多真逼真呀!读这一句时,能不能把小同学爬竿气势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以上教学片断中,我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并据此展开成为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于是我只能重新调整对这节课的预设。因为这是一个稍纵即逝的生成契机,如果那时没有抓住它,这种资源就会被冷落了,教师应有的作用也失去了。对于难得的教学契机,教师只要点一点,导一导,四两拨千斤,就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把它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多训练自身的调整预设意识,加强教学机智,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生成问题,及时有效引导,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又鼓励学生生成,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水到渠成。“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于生成,那是不够优秀。”但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能做一个负责又优秀的引领者。此教学叙事获市、区级三等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