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浅谈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其他论文之浅谈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 ‎  学校、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人,而非动物或流水线上的产品,我们管理的初中学生是有血肉、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人不仅仅是简单地体现他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他是具有思维和意识。因此,他要讲人格、讲人性,讲人的发展变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且全面运用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一、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  师生之间的平等是沟通的基础。师生关系不应该是从属、服从、压制的关系,而应当是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是双方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老师闻道在先,学有专攻,阅历丰富,但是人格上是与学生平等的。从思想上说,应该把学生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大写的“人”‎ ‎,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更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收购站。从地位上说,教师与学生可以是朋友式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见解。在教室里,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来倾听,用心与学生对话,畅谈体验,展现个性。我们教师不妨走下讲台来看学生,和学生一起看世界。因为只有走下来才能和学生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才会给学生一种信任感,而非居高临下的感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站着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就要仰着头来和你说话,这是非常累的,久而久之就会成为畸形。可是,多数的学生是不会这么傻的,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对教师不予理睬,不和教师交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走下来,学生就能看到教师的眼神,从中他能体会教师是否跟他处在平等的地位。教师的举动、言语都会从眼神里流露出来,他能体会你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亲昵的还是敷衍的。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正处在由少年向成人过度的十字路口,心理上特别渴望平等。‎ ‎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  学校、班级里的大事小事应该说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校、班级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唱主角,而不应该变成木偶,成为老师的操作对象。也只有激活潜意识中的“主人观”,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才会爱惜学校的一草一木,才会保持每一块墙壁、地面、玻璃的一尘不染,才会把公物当作自家的东西倍加呵护。近几年我校通过“小帮手”、“小伙伴”、“小卫士”‎ 评选活动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教室如果要天天打扫,甚至一天还要打扫几回的班级,不能认为他们制度健全,管理有方,相反也许说是管理薄弱、效能极低的表现,假设因为如果学生已培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不需要如此重复劳动的。以下几点尤其值得重视:(1)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学生。养成一个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人,而不是能被别人管理好的人。(2)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如文体活动的参与,各种兴趣小组的参加,不妨以学生的兴趣代替老师的意愿。(3)把时间还给学生,而不是把学生变成一颗螺丝钉,随着老师一刻不停地转。魏书生曾经提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享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使学生真正成为时间和事情的主人,自己的事自己做,而不是由老师过度地包办。‎ ‎  三  要让规章制度体现人文关怀 ‎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在学校管理之下,我们期待的是生动活泼成长的一代新人。学校的教育功能是教书育人,强调以人为本位,以人为中心,尊重理解人,更多的是需要心灵的推动、说服、沟通,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心情舒畅、奋发向上的宽松环境。制度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举措,但是制度的制订与实施需要因班而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养成而不是以检查、纠偏、惩罚为目的。人的本性告诉我们,没有谁喜欢被强迫或遵照命令行事。‎ ‎  众观我们的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虽然有一定健全的行为规范、处罚条例、奖惩细则,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规则,有些可谓规章制度具体全面,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的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在些常常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最后却落实不到行动上。我们过分强调了科学管理,强调了量化考评,期望以严格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学去管理学生,有时候会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挫折,也许这种管理本质上还是一种非人性的管理,是见物不见人的表现。所以我们不妨试试用充满着人情味的管理制度去管理学生,有时候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我们所教育的学生天生是具有差异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校个性化的教育是旨在创设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施教。‎ ‎  而我们身边却每每出现这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出现偏差的怪事。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在读七年级的时候,智力非常好,学习成绩也不错,可就在上课的时候坐不住,老是做小动作。为什么呢?因为课堂对他没有吸引力,一堂课的内容,他大部分都会,当然就坐不住了。老是做小动作,老师肯定要批评。时间长了,批评也就多了,老师跟家长的反映也越来越多。孩子白天在学校里接受老师的批评,回到家里又要挨家长的骂。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厌学了。一位智力优异的孩子从此就成了一位后进生。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又是一个非常悲惨的故事,可它是现今社会存在的事情。好在我们及时发现了这种情况,及时进行纠正。这种事情的形成也许是我们的老师不了解我们的学生造成的,也许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去观察分析我们的学生造成的,也许是学生自己没有与长辈们沟通造成的。实际上却是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应该实施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实施而造成的,这个例子实在令人痛心。不知做老师的我们能否静下来思考一下,有多少先天素质并不差的学生,是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当导致他们滑向“差生”的?如果像这样一位优秀的孩子都要被教育淘汰,那么智力差一些的学生呢?长此下去,我们的教育如何才能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特别是我们如今面对的更是有着自己个性的初中学生,他们身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们不妨试试正确看待这些初中学生的个性,用科学的教育观去教育我们的学生。‎ ‎  以人为本,是一个涵义非常丰富的话题,远不止我们所能知道的范围。许多人都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效。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灌输的容器,对于当前教育来说十分的重要。在学生管理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还需要我们持久而深入地探讨和探索,共同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