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让智慧回归课堂 让课堂充满智慧
数学论文之让智慧回归课堂 让课堂充满智慧 江苏省部分城区第25届教研协作年会交流论文构建智慧课堂 实践有效教学 让智慧回归课堂 让课堂充满智慧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夏建平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可见,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市“三大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什么是智慧?北京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它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辞海》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更是简单明了,明白之至,“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有人说:知识,只是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智慧则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精髓与灵魂,目前,我校倡导的以教学案研究为起点,以”路队“ 建设和感恩系列教育为抓手的教与学的互动,这是与智慧教育如出一辙,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体会到,新课程追求的就是智慧教育,我们就是要在目前重视教学三维目标整合的同时,让校园,让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像沐浴阳光一样沐浴智慧教育,让智慧回归课堂,让智慧唤醒课堂,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培养创新性的智慧,进而为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如何让学生获得只是在智慧课堂里体会求知的快乐呢?笔者认为:1.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语言充满智慧的课堂 智慧课堂应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一个人在认知清晰性和口头呈现的清晰性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的课堂语言或讲话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在工作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很有才华,可惜上的课却并不受学生欢迎。这与不能清晰语言展开教学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些公开课之所以很成功,给学生及听课的老师以一种享受,教学语言的精心设计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而教师的智慧首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因为语言是教师的第一智慧。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那样:“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需要生动且幽默的语言。教师幽默的语言往往体现了教师教学的智慧。因为,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够缓解甚至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够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从而促进课堂上师生之间心灵与思维的互动。教育家思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如果我们认可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彰显。如化学教师教授氯化钠一章时,开始就风趣地说:“昨天我到商店买东西,老板就是不卖给我。为什么呢?……因为我把盐说成了氯化钠”。试想,这堂课气氛肯定活跃,学生参与度肯定很高,自然,效果也就好了。 2.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凸显探究的课堂凸显探究就要引导学生争辩,争辩使学生和教师的智慧火花交汇,碰撞、学生思想驰聘四海,翱翔蓝天,他们的灵性、个性得到张扬,争辩的过程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相长的过程;智慧课堂应该是充满疑问的课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为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过程甚至比结果重要,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智慧的课堂教学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开启思维之门。 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来源不清楚,对知识体系的不清晰,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只会复制例题,不会创新应用。就如《笑话》中所说,一个小孩子问他爸爸:“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带我和妈妈玩遍天涯海角”,他爸爸说咱没钱呀,孩子说,“那你去银行拿钱时为什么只拿那一点点,把买汽车的钱也拿回来不就行了吗?” 这个笑话中的孩子与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样吗?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下,鲜活的知识来源被无情地截断,前人对知识艰辛的探究过程被“边缘化”。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因为,按照后现代知识观,知识不是确定的事实,不是对现象的准确表达,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知识是在批判中发展的。死记书本知识只能导致思想的僵化。但知识又是有价值性的、个体性的和情境性的。知识的个体性和情境性,决定了知识来自于建构,没有建构的过程,不可能真正地获得知识,没有对知识建构的过程,不可能使学生进入真正的知识殿堂。“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还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乐趣,因为死记知识的条文是枯燥无味的,在适当情境中对知识进行探究才会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过程与结果都是重要的,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因为智慧往往生成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之中,因为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才会变得更聪明。基于此,我认为,智慧的课堂教学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须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感悟真情实感,开启自己那扇思维之门。 3.智慧的课堂应该是走进生活的课堂知识本身没有意义,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知识的应用之中。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尤其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教师之“魅”在于懂得“有所为且有所不为”的道理,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课堂常常是那种以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公式、定理、法则等符号体系为主搭建起来的知识场景,它同生活世界有许多差别和距离。正因为如此,课堂行为和事件时常需要面向联络、亲近、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是课堂行为和事件发生的“孵化器”,是使课堂场景得以保持实践意蕴和生命格调的动力和源泉。生活世界是教育和教学的“母机”,生活的故事常常激发教育和教学的反思。生活总是指示、启迪着学生成长的路向、样式和真谛。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因为“学生”这一概念的根本内涵在于学习人生和学会生活,即有本领、有意义、有品位、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智慧是植根于爱的,教师不仅要尊重和宽容学生,更要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多元见解,不排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节外生枝” 。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教师要善于构建这样的生活课堂,应该时常检视自己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永远保持一份敬畏、责任感、谦卑和宽容的情怀。因此,教育是那种被人的心灵、良知、激情和智慧所召唤的事业。 4、智慧的课堂需要智慧的教师。智慧课堂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所有的智慧,都表现为一定的创造性。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它首先体现在对文本的重视,体现在教材教法上,也就是说:立足于文本提供的情景,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强调教学的独创性,成为“有规则的自由活动”。试想: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教师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智慧领袖。当代教师需要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他们不仅需要具有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具有机敏、幽默、豁达、洞察的智慧。教师们只有用智慧的心灵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教师之“魅”在于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教师智慧是教育的一种过程,一种境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的智慧性表现为对学生的关心,并把这看作是教育者的崇高使命。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教育体验实现的。教育体验是指对教育的情境、关系及行动的体验。教师智慧始终指向具体教育情境的具体学生,将触角伸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探及学生对世界的内心体验,时刻关注学生对具体的情况、关系或事件的体验,然后以‘心向着学生’、‘向着学生的生存与成长’ 的角度,探寻在具体情境中如何机智和充满智慧地采取行动,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特级教师田慧生认为:教师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从这一角度来看,教师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也认为:教师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还有教师的教育品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的智慧、课堂语言的智慧、角色把握的智慧、临场应变的智慧等。综上所说:智慧的课堂应该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课堂的真效益。它应该包括学生完善的人格成长、差异的知识建构和创新的智慧发展。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要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老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组织学生学习时,要努力处理好自己的角色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经验告诉我们:考察课堂教学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上,是否体现“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整体要求;二是在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是否在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上有序运行;三是在学习环境管理上,是否在“努力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合理调控课堂学习情绪”上多向协调;四是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是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张扬、智慧发展和健康成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