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心得)之体育与健康课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体育论文之体育与健康课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体育与健康课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摘要:本人通过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阐述,进一步使我们明白开展心理健康的必要性,最后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得出七点体育与健康课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使我们更清楚的知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心理健康 2000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新教学大纲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充分地体现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之中, 这也说明了我们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小学生中产生心理障碍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根据近年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表调查报告表明,全国中小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愈来愈高。因此,中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引起普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置身于激烈竞争的21世纪中,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1、中小学心理健康现状1、1心理健康内涵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其内容极为丰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精神上、躯体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非仅指没有疾病和病症。”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据中小学生具有的特征、特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2)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3)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4)能保持对学习较浓的兴趣与求知欲望;(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情良好;(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1、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我国当代中小学生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如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知识面广、获取信息能力强等;同时也确实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据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1995)对1684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心理障碍检出率为15·4%,其中,小学生为23· 2%。辽宁教育学院1995年对北京、上海的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有35%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而独生子女的心理变态率达50%以上。张家治等人(1995)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占25%,心理卫生指标阳性项超过70%的学生占10·3%。兰自力等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中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性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在25%以上,在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等5个因子均分显著地高于国内正常青年人水平和国外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欠缺,依附性心理强;群体意识较差,环境适应能力较弱;意志品质薄弱,调控自我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和焦虑、紧张的情绪;大多数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2、开展心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2.1现实的要求从以上青少年心理现状来看,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而且日趋增多,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同时,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如,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疑难问题,主要有交往不当、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行为不良等;在个性心理素质方面,表现为依赖性强、自制力差、责任心不强、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许多学生有孤独、悲观、忧虑、“活得不快活”、“太累” 的感受,这又使他们产生任性、厌学、自卑、脆弱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闭锁心理、退居回避心理、舆论环境中的逆反心理及焦虑情绪等。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他们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愿以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但心理仍处未成熟期。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还存在过于重视智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成为教育,的盲区。有研究表明: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疾患,迫切需要科学、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2.2政府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一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 基础。直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以疏通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讲究实效。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是复杂多样的,较之其它学科要丰富得多。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势。3、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表明了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这门课程以身体锻炼和健康行为实践为主要特征,是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众多研究表明,身体锻炼本身就可以产生巨大的心理效益,具体表现可以总结为以下七个方面。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必须有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主要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个性,调动和提高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因此,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独特的优势,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3·1 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的敏捷、灵活,3· 2 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工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3·3 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3·4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3·5 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大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3·6 学校体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其心理紧张。焦虑和抑郁是普通人和精神病患者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 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体育锻炼能提高智力功能,改善情绪状态,培养勇敢和自信等意志品质,治疗心理疾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目前体育锻炼被公认为一种心理的治疗方法。椐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3·7 学校体育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意志力体育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活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从事体育锻炼和进行体育运动竞赛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失败、困难、挫折、疲劳、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长期的学校体育活动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种不同的考验,能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勇敢、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以达到挑战自我,磨练意志。4、结束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发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素质教育理念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与健康教学达成目标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己经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之中,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从此,体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被挖掘出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体育课程中占有了应有的地位。体育教师应利用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特殊的作用,在实践中应加强研究和探索,开发和创新教育教学艺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世纪新人。 参考文献: 李向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7(3) 王 霞.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体育科技,2003(2) 夏成前.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于文谦,苗治文.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J].体育学刊,2002(3) 王华倬.论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谢安.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