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城乡对比分析
班主任论文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城乡对比分析 一、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对比分析(城区与农村之间;不同城区之间) 1、乐山市五通桥区城区与乡镇(农村)教育机会均等状况比较分析(同一地区的城乡对比分析) 乐山市五通桥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距乐山城区约20千米,本区由乡镇12个,初中15所,其中城区3所,小学(中心校)22所,村小30余所。本地区城区和农村地区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地区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城区学校开设的课程较为合理,都设有艺体课程并且相关部门会严格要求艺体课程的开展情况。同时为了丰富城区学生的生活,相关部门会定期开展一些艺术比赛,比如书法或绘画比赛,从而使该地区城区的教育教学活动面向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其注重特长的做法必将促进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但是这一地区的城区在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校的师资配备结构方面不尽合理,以一所小学为例,学校内一名教师兼职数门课程的现象较为普遍,师生比出现一定的失衡,凸显出本地区在教师资源的配备方面存在缺口。与城区相比较,这一缺口在农村学校表现的更为严重,农村地区学校的优秀教师却纷纷涌向城区,造成农村地区教师资源和师资质量的严重匮乏。 其次,城区小学和农村小学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城区小学的教育配套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受教育需求,在一些校内的基础设施方面,基本上不存在安全隐患,但是乡镇和农村一级的学校,在教学配套设施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比如,体育运动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课外活动的时间便游离于学校的管理范围之外,从而对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形成一定的隐患。 第三,城区和农村学校的家长在对待子女前途的态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经济支持方面与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两地区的家长在对待自己的儿女方面产生不同的想法,农村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方面不是很强烈,多数家长对儿女的未来顺其自然,甚至会有家长主动劝导子女早日退学的想法。与此相比,城区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较高的期望,在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他们的学业,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通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和比较高的社会地位,基本不存在劝说子女退学的现象。另外,城区家长的文化程度多在高中或大学本科这个层次,而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文化水平,这种文化程度的差别自然就造成了两者在工作档次与收入水平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城区和农村家庭在对子女教育投入和思想期望值的方面的差距。 鉴于以上问题,造成两地情况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 (1)城乡财政投入失衡 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在承担义务教育经费方面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起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促使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在基础教育的弱势地位方面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而且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使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负担主要压在了乡镇两级政府的肩上,这必然会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不均衡。如表一: 学校类型 地区 每位学生每学期(元) 公共经费每年每生(元) 初中 县城中学 135 80 乡镇中学 120 小学 县城小学 110 40 乡镇小学 95 表一 (2)城乡教师待遇失衡 农村地区,由于教师工资待遇太低,在教师补贴方面农村与城区也存在较大差距,甚至有时会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状况,致使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稳定,一些优秀教师会流向城区等发达地区,从而造成了农村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不能满足和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只好大量聘用非专业性的代课教师,从而大大影响了师资质量。 (3)城乡教学环境的失衡。 农村和乡镇学校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和校内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体育等资源和器材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城区与农村的教育水平在起点上根本不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由于大量优秀教师处于更好的教学环境的追求,从而造成了大量优秀师资的流失, (4)教育价值取向的失衡 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学生家长的的价值观念对于子女受教育程度以及未来的期望值,同时也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对自身的期望值。不同阶层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与价值观念,因此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期望值,同时城乡学生的自我期望值差异也会影响到他们学业成就及择业机会的实现。农村地区存在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也抑制了农村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2、成都市郫县县区与乐山市五通桥区城区的教育均等状况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城区比较分析) 成都市郫县位于成都市西北部,郫县古称郫邑,为古蜀国都城。郫县是我国第一批全国课程改革试验县,也是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强县,而乐山市五通桥区城区则与郫县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在教师结构和数量方面的差距。郫县现在共有一线在职教师3719人,教师的基本结构较为合理(表二)。教师的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老师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而其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达到应有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自身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在这一方面,乐山市五通桥区城区不论是在教师总量还是在教师学历结构方面都与郫县城区有一定的差距,最终导致了两城区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方面的不均等。 学校 本科及以上人数(人) 本科及以上占所有教师比例(%) 完全中学 533 78.61% 高职 148 60.91% 初中 614 49.64% 小学 158 10.12% 表二 〈注〉:小学教师的从业要求是专科以上学历,专科以上(含专科)学历的教师总数占到总的小学教师总数的58.32%。 其次,两地区在教育投入方面上的差距,也是造成两地区教育机会失衡的原因。两地区在教育投入方面的较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因素是国家教育经费主要依靠县乡两级政府负担,但两地县乡政府在财政收入方面的差距极有可能造成两地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严重失衡。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有地方政府的巨额财政收入和充足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保障,因此这些地区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有较可靠的保证。相比之下,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政府经济薄弱,无力足额拨付教育经费,且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无力支付的子女的受教育费用,因而这些地区适龄人口的受教育机会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由于成都市郫县的财政收入是乐山市五通桥区的数倍,这必然会导致两地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不均衡,从而造成两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第三,两地区在教育的发展程度上存在的较大差距也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原因。郫县教育的标准化程度比较高,此地区现在已经取消村小,取而代之的全部是中心学校,本地生源的流动性不大,但是外来人口流动相比较大。由于本地的优势教师资源集中在城区,因此城区教师的工作压力很大,一些教师甚至凸显出愿意到农村教书的“返乡教书”的奇怪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发达地区教师的心理变化趋势。而五通桥城区的情况则恰恰相反,这一地区相对于郫县来说,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标准化建设尚未起步,村小还没有完全取消,城区的多数老师还是希望能有更好的工资待遇和更高质量的教学环境,甚至有些较为优秀的教师有继续向较本地更为发达的城市涌入的趋势。这种由于不同城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造成的教师在心理和观念方面的不同变化趋势亦导致了两地区在师资配备方面的不均衡。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现阶段,教育权力与教育机会的实质便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竞争,对教育机会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节,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正成为我国城乡人民群众日益迫切和强烈的呼声和诉求。立足现阶段我国国情及教育发展的现状,借鉴国内外经验,通过针对四川两地区间两个角度的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改革 要促进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解决,就必须继续深化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在遵循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的财税制度和国家统筹、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监管体制,努力确保本地区相同层次学校和同年级学生平等的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使生均公共教育经费相对公平。通过适宜的财政拨款,可以克服本地区所辖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经费差异,保证学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2、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宏观调控 首先,针对农村中存在的“重男轻女” 等传统思想,应特别加强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教育执法检查工作,确保适龄儿童都有机会上学。其次,要加强法律与道德在国民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重要性,依法治教,以德治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降低国民教育入学条件,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机会均等的概率,以满足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第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现有教育资源,使各类教育资源既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又不造成浪费;既能满足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需求,又能兼顾到一般群体的正常需要。 3、改革教育人事制度,完善教师待遇和保障体制 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资格,应积极推行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贫困、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配备能够达到一定标准最起码能够达到当地师生比例的最低限度,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毕业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同时支持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学校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交流机制与平台。在教师待遇的保障方面应设立中小学教师专项补贴,实现同一区域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当,尤其在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应设立较高的教师专项津贴,提高在艰苦环境下工作教师的工资待遇以达到稳定山区学校、边远学校教师队伍的目的。 4、制定合理的教育发展战略,完善义务教育目标责任制 首先,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重心不同,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战略,对义务教育尚未实现的欠发达地区,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执行力度,以确保最基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在义务教育已普及的地区,则应注重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同时通过政策和其他一些帮扶措施使贫困和残疾学生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中央和地方层层建立并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发展的目标责任制,公示义务教育均等发展的进展情况并接受群众监督。如果义务教育目标没有达到,政府应主动问责并提出下一步改进策略。 总之,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不仅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而且还关系到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以及国民对义务教育的认知程度。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深化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树立开放发展的现代教育价值观,进一步推动教育机会均等措施的深化,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曾丽芬. 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几点认识 龙岩学院学报. 2005,6. 张人杰.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Z]. 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杨东亮.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 1998(6). 瞿葆奎. 金洲 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张雪. 如何“理解教育机会均等”. 学术研究 2007年第8期 杨丹芳.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J]. 教育发展.(第二辑).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3年. 作者简介:王宁铂.男.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05级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