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新课堂常规下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新课堂常规下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新课堂常规下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新课堂常规下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新课堂常规下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新课堂常规下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新课堂常规下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新课堂常规下小学科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成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具体有哪些活动,每一个活动间该如何处置,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呼唤怎样的课堂,应该建立怎样良好的新课堂常规。为此我们从合作与讨论、合作与交流、合作与倾听等多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展开了深入而细致地研究。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一个良好的课堂常规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健全完善我们的课堂常规,将讨论、交流、倾听与合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合作学习才会开展的更加成功,从而新课程提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渐渐地转变了。 关键词:新课堂常规、讨论合作、交流合作、倾听合作 一、我们的问题(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为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首先,合作学习可以使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合作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验科学家的合作探究活动——在发挥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完成研究任务。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共同努力、相互依赖、同舟共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合作、通过交流,她能使学生养成乐于与人合作、乐于探究的良好科学品质。(二)、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上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我国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证性研究才刚刚开始,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因此而有大的改观。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交流、倾听同学发言到全班讨论、交流,这其中学生往往较自由散漫,没有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学生都感到比较累,课堂的效率往往比较低。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汇报无序性表现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讨论时成了各自聊天的好时间;汇报时只是盯着你老师看,说的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觉得……”。 最后,许多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最终演变成了个人的表现或是竞争的课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互动”的多,“互助”的少;全班一节课下来真正合作,达到效果的只有寥寥几人,合作的课堂最终演变成了竞争的课堂。 如何让学生有序地讨论、发言,养成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结合以上两大方面的问题,我们的实验研究主要是从新课堂常规的落实,从合作与讨论、合作与交流、合作与倾听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学习的研究。二、我们的理论依据及假说(一)、我们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性质和理念的决定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合作、发展的过程;自主小组、小组合作,新课程倡导的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交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她要求我们的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探究科学的同时更要学会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此外,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而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2、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随着我国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但我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并没有同步的跟上,这中间的“希望”就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很多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反复通过实验验证:一个人“单枪匹马” 往往是完不成大事的,让我们的学生长时间“独立”容易形成清高、不合群的心理特征,这其中不排除会产生个别异常的心理疾病,这是不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的。由于小班教学中更需要师生及生生间的交流,所以在小学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从而为他们以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决定合作学习的重要特点是依据学生的能力、性别、个性特征、专长、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混合组成优势互补的群体,因而合作组员的异质分组是合作学习的有效结构方式,它至少体现了以下优势:由于每一个群体内体现了合理差异,而且每个合作群体之间又保持了大体均衡,因而具有教大的竞争性和可比性。合作群体内的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群体间的同质又为各合作群体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由于群体组织成员合作交流过程所形成的气氛与互相启发的影响,使得每个参与者的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因而会产生最佳的群体合作效应。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决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更强调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主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及信息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在开展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正是学生建构知识、建构方法、建构能力的过程;更是建构合作,培养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的过程。通过合作,她能使学生建构成一个个良好的个体,更能建构成一个良好有效的团队。(二)、我们的实验假设通过实验研究,改进学生的课堂常规,形成与新课程、新理念相呼应的新课堂常规。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建立在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乐学、会学、爱学,成为学习的真正小主人。通过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课堂常规,从而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一)、合作与讨论 小组讨论是探究的基础,是合作学习的灵魂。在课堂上,四个脑袋凑在一起这就是讨论。他们在讨论什么?又是怎样讨论的?讨论的效率又如何?这些问题早就摆在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事实上,我们的课堂讨论效率并不高,因为有些学生在讨论与上课无关紧要的事,有些小组讨论的声音还特别响……如何规范课堂的讨论秩序,在此我深入某一个小组充当了一回记者,将他们的讨论记录了下来。案例1:科学三(上)《有趣的指纹》片段(注:生1为小组长,生2为记录员,生3、生4是主要讨论者。)师:关于指纹,同学们有哪些问题?请各小组先讨论并将你们的问题及看法简单地记录下来,如果小组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待会我们全班一起来交流。生1(小组长):我们现在开始讨论,请×××记录,请××先说(该小组科学学习相对较弱的同学),我们再来补充;大家同意吗?小组成员:同意。生3:我对指纹有这么两个问题。第一,每一个手指上的指纹为什么都不一样(生4已经举手,要进行反驳)?生1:请××先讲完,你再补充、提出意见;请××继续。生3:第二,就是如果没有指纹,我们会怎么样?生1:请大家补充。生4:我觉得××讲的不对,我们手指上的指纹并不是都不一样的,你们看我的,食指与小拇指的指纹就是一模一样的。还有,我也有一个问题,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有区别,那人类一共有多少种指纹呢?生1:××(生2)你有补充吗?生2:我觉得指纹有两种,一种是箕形,像我的大拇指;另一种是簸形,就像我的中指。生1:大家还有什么补充吗?我觉得我们小组一共有四个问题,前面的大家都已经讲到了,我也有一个问题,公安部门是怎么知道那些坏蛋小偷的指纹的。…… 走进该小组参加了他们3分钟的激烈讨论,只见记录员在本子上简单地记录了5个问题,并对其中的三个问题做了简单的推测及回答。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讨论是建立在一个有效的团队基础之上的,她要求我们每一个队员要讲究秩序、乐于合作、乐于倾听、乐于交流。为了使我们小组讨论好,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四方面:首先,讨论要讲究秩序。从案例1《奇妙的指纹》中可以看到:在该组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和谐的讨论氛围。其中小组长是主要的组织、协调者,他使该小组的分工很明确;同时该小组的成员是乐于合作、乐于倾听的,在这个小组中我们可以找到民主、和谐、团结。做任何事都是有始有终的,小组的讨论更是如此。每一次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组长不是发号施令的。作为小组的一名成员,他也是以一种协商的态度在与队员们进行对话,在得到了队员们的响应之后才开始安排组内的活动。其次,讨论要注意方法。谁先说,谁补充,谁最后来总结。作为教师我们当然有分寸,可作为学生他们能够想到并且能够做到,说明我们的小组合作是建立在和谐、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当然,在课堂的实际讨论中我们并不需要去给每一个孩子戴上一顶帽子:你应该第一个说(因为你的科学学得糟糕),你应该最后一个说(因为你聪明,如果让你先讲了,谁还愿意听哪)。讨论的方法,这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程序。我们不要求我们的小组一定要这样去实施,但通过一次次地讨论,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小组的队员养成一种良好的秩序。再次,讨论要控制时间。刚才《有趣的指纹》作为课堂的开场白给各小组安排了3分钟的时间。3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平均每个队员不到一分钟。如何来看待这3分钟?这3分钟是有效的,还是一种简单的浪费,关键的关键教师要将时间控制好(最好科学教室要配备一个钟,教师自己也最好戴有秒表的手表)。一般小的问题(简单、次要)最好控制在1分钟之内;比较大的问题(内涵较广、探讨价值大的问题)适当延长时间,但也应该控制在3分钟左右;超大型的问题(涉及面相当广,要花一定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5分钟。因为时间长了,学生就易疲劳,尤其是刚刚学科学的三年级同学。学生如果没有了兴趣,他们就爱讲话,课堂秩序也就乱套了。最后,讨论要注意规则。各班往往有各自的班规,小组讨论也有它的规则。每一次的讨论总有一方是发言者,一方是倾听者。养成良好的讨论规则会使小组的讨论更加规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二)、合作与交流交流是合作的延续,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案例2:科学四(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片段师:怎样制定研究计划呢?我们的研究计划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起来,师巡视了解学生们的讨论情况。)师:我们的研究计划讨论好了吗?谁先自高奋勇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我们组认为要研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这个科学小问题,首先要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勺子、食盐;然后一勺一勺地加食盐,看水能溶解多少勺。师:同学们觉得他们组的研究计划怎么样?生:好(全班)。师:还有没有小组要补充的?生:还要水。师:我们的研究计划已经讨论好了,接下来我们就把它写下来吧!请每个组的这位同学(手势表示)把研究计划拿出来,我们还可以再讨论一下,请一位同学把大家的讨论结果写下来,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好。(小组开始讨论并写研究计划,师巡视了解情况。)师:哪个小组认为你们的研究计划制订的最好,请上讲台来给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吧!(同学们显得很激动,有小组的学生马上跑了上来。)师:你们组最快,先上来吧。其他小组可以在旁边等一下。还有两位同学也上来吧,我们希望全组的四位同学都上来。(师将汇报小组的研究计划在投影上展示出来。)师:你们组先汇报吧,请其他组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评价。生: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我们的实验研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烧杯、玻璃棒、小勺子,还有水;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是先往水里加盐,等溶解后再加盐,等到不能溶解的时候看看用去多少盐,就知道溶解了多少盐。师:你们组还有补充吗?生:把盐放入水中以后要用玻璃棒搅拌。师:大家觉得他们的研究计划怎么样?生:马马虎虎。生:太简单了。师:哪个小组再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一小组的四位学生马上跑上讲台)。生: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步骤是先把一勺食盐放入带水的烧杯里,再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等食盐融化为止,接着再放,再搅拌……看看能放几勺食盐。师:大家觉得这个小组的研究计划怎么样?生:好。生:很好。师:那好在什么地方,谁能来说说?生:我觉得他们的研究计划写得很具体,比我们小组的要好。生:我觉得他们组说‘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等到食盐融化为止接着再放食盐’,这段话讲得很好。生:我也觉得他们很好,研究方法和步骤相当具体。师:大家都觉得很好,还有没有小组觉得你们的研究计划比8组(刚才这个组)还要好。…… 没有小组敢上来,是不是你们都承认8组的研究计划是最好的?生:没有。生:我觉得还有美中不足之处。师:那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小组请上来啊!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好,表扬他们(有小组的学生上了讲台,全班在老师的带领下鼓起了掌声)!生:我们的研究计划是放入水中的一勺食盐必需融化;先舀一勺放入水中,等它完全溶解后看一下水有什么变化;再舀一勺放入水中,看看水有没有上升;看看最后这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师: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全班学生)师:那我还是要问,好在哪里?生:他们写得很具体。生:他们不仅写得具体,还把在实验研究中的怎样观察,观察什么也写进去了。师:对!5组的研究计划的确写得很好,我们待会儿在做的当中就应该注意这些问题。让我们再次以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全班掌声再次响起)看到了课堂上热闹的气氛,这是合作学习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升华。一种融洽的探讨、合作、交流,体现出一个团队、一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我们感受到了合作的乐趣。为此,我们在交流中应该注意以下四方面:首先,交流要讲究秩序。“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不论是组内的交流,还是全班的交流,都应该讲究秩序。在《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多次交流中,学生既是交流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倾听的主要参与者。当一个小组汇报材料时,首先是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他的意见不是个人的而是小组的;当这位同学汇报完毕,同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而其它小组必须要等该小组汇报结束后再次进行汇报交流。其次,交流要注意方法。没有任何特定的方法,“方法往往是人为的”。当第1排小组汇报时,我们要求所有汇报的学生转过脸去面向大家;当最后一排学生汇报时,我们又要求其他同学将身子转过去看着他;当教室边上的学生汇报时,我们也要求他们面朝多数同学。简单地说,就是当学生汇报、交流时,面要向着绝大部分同学。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教师在此时已是一位幕后工作者。再次,交流要合理安排时间。什么时候交流?怎么交流?交流到何种程度?时间的合理安排非常关键。一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时间适当可以安排少一点;而全班的交流该花多少时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大、易交流,甚至问题容易产生碰撞,时间可以安排多些;问题小、不易交流,已经没人举手了,干脆就“点到为止”。最后,交流要强调技巧。一般交流分组内、组间及全班,目前组间的交流开展得还不多。无论哪种形式的交流,作为教师都应该控制好节奏,尽可能的满足大家的需要。作为教师,不应该插学生的嘴,重复学生的话;作为学生,也不应该插嘴,应该养成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三)、合作与倾听 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习惯。每一个学生从第一天学习开始就受到了“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的课堂常规教育,但时间长了他们就难以做到了。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倾听、合作、多思” 的课堂,这其中对学生提出倾听的要求也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秩序(要求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出现),要求前排的学生发言要面对后排的学生,让后排的学生也听得仔细;这样学生间的交往就更加贴近,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倾听能力的重要性。课堂倾听的效果与学生间的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倾听的课堂必定是和谐、民主、合作的课堂,师生间的交流是空前高涨的。当我们的课堂有学生在做小动作,或者是有学生开始要讲话,首要考虑的就是课堂的常规没有落实好,尤其是倾听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做他们的真实朋友。 倾听他人发言本身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你是否有耐心,是否专心),更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当然,一种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在课堂上老师要这样反复讲很花时间,但为了良好课堂常规的形成我们应该这样去做;如果学科间能够统一要求、规范倾听,相信课堂秩序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四)、其它新课堂常规及相关事宜 关于合作学习,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在此,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第一,小组长的任命。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是无庸质疑的。如何培养、让他们成为称职的小组长,又是合作学习的一个话题。通过一年的实践,每个班的学生都当过至少两次的小组长。在以往的实验中,只让一个学生(学习成绩、能力等各方面都较强的学生)当小组长是很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新课程“以人为本” 的理念: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发展的学生。设想:一个班级始终是这些同学当小组长,一方面他们的压力会感到很大,关键还是其余的学生得不到发展,缺少了锻炼,这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10个小组,每人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的任命是由各小组自己决定的,但原则上还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先当,给其余同学做好示范及榜样的工作。经过一年的研究,各个小组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因为每一位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合作者,为了自己所在的小组他们要将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出来(关于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将在《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策略与研究》中详细地阐述)。此外,由于每月小组长的变化,各组的实验员、记录员、观察员等职责也在相应的不断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而有效的发展。第二,实验前后的两整理。学生喜欢科学,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课有实验可以做。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实验,但真正养成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学生并不多。他们的表现大多:实验前不检查实验材料的缺少及破损,下课了也不及时检查而是先“溜之大吉”。因为这,很多科学老师很讨厌实验(或许是因为实验器材准备的烦琐,或许是学生留下一个“烂摊子”让你来收拾感到厌恶)。 鉴于这样的问题,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明确的实验职责及分工。一年的实验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请小实验员(各班都有两个小干事,专门负责协助我准备、整理实验材料)协助准备实验材料;上课(实验前)让学生先检查实验材料的完好及缺损情况;实验完后,再次检查;最后,请小实验员进行复查。两名小实验员是我的得力助手,学生在实验前后的检查为我节省了很多的时间。通过一年的努力,大部分小组的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第三,“停”的艺术。在上课时,尤其是讨论、实验,学生往往停不下来,往往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课堂秩序。鉴于此,我在一年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尝试着进行了“停”的培养。具体操作过程是:以无声操作为主,当讨论、实验时间到时,用“STOP”的手势表示立刻安静下来。这时,有的学生、有的小组看到了,他们会立刻安静下来,并同时指挥周围的同学及小组立即安静下来。这样做,减少了课堂的噪音污染,还学生一个整洁的课堂。一年下来,如今大部分小组已经能都做到这一点。我从初时要花1、2分钟使他们安静到现在几乎用不了5秒,学生都已经进入到下一内容学习了。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及分析(一)、合作学习使学生的责任心大大提高新课程希望我们的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通过合作学习中每月小组长的轮换、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课前、课后整理实验材料;按时上交作业本等平凡的事迹,我们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已经有了“质” 的飞跃。他们对自己、对小组、对班级都付出了强烈的责任心,这是新课程希望我们做到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二)、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加强一个有效的团队是一个奋进的团队,他们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讨论、交流、倾听、思考;这样的学习习惯促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尤其是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进一步深入了解,这时他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赏识,学会了如何交往;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 的重要写照。合作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亲历社会的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一年下来,各班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不少学生已经走出了自己班的教室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甚至是高年级、低年级同学搭建起了友谊的桥梁。(三)、合作学习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合作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时,一个团队的学生共同努力就很快达到一个目标。这就意味着对劳动的分担,汇集几个人的智慧,可以使课堂效率大大增强,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能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感受与他人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升。由于习惯的养成是先慢后快的,大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期还没有领会合作学习的要领;但到了第二学期,无论是师生合作,还是生生合作(尤其是生生合作)学生们已经非常熟练了,原先课堂40分钟的效率最多只有30分钟或者是35分钟,而到了此时40分钟几乎大家都在探索着,渴望着科学的奥秘。 五、我们的实验结论及建议通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一个良好的课堂常规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只有健全完善我们的课堂秩序,将讨论、交流、倾听与合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合作学习才会开展的更加顺利,从而新课程提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会渐渐地转变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完善合作学习,组建一套完整可行的新课堂常规是可行的。当然,我们在合作学习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合作学习是一种方式,她是学生建构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但是,我们现在学科与学科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与教师间也存在了一定的差距。如何将合作学习贯穿至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去,需要我们统一思想、统一理念、统一方法。其次,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自主”、“公平”、“激进”、“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如今,我们的课堂还缺少“民主”及有效的评价手段,这需要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校不断地来完善和修正这样的行为,还学生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再次,合作学习不仅仅针对的是学生,也是我们的教师和学校。她要求我们教师有一颗炽热的爱心去浇灌学生的心灵,要想学生好,首先我们自己要好。所以说,合作学习对我们学校、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形成一种良好的新课堂常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做“有心人”,不断地去摸索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及心理素质去扣开科学的大门。 参考文献: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学生发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新课程与学校发展》、《新课程与家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美〉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著:《合作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版。5、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6、〈美〉霍华德·加德纳(Gardner.H.)著:《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版。7、张红霞著:《科学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8、樊琪著:《科学学习心理学——科学课程的教与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9、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0、孟繁华主编:《赏识你的学生》,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