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论文之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渗透 ‎ ‎  《新课程标准》把审美教育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也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要求在学校中以各种美育的形式进行教育和学术活动,使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某些知识。‎ ‎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把审美观的建立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统一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使儿童认识语文美质,培养语文美感,开展语文美育,陶冶美的心灵。从语文教育自身而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反过来又会促进对语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语文教育和审美统一起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  通过创设情境来感受意境美美,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教材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为载体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因此,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来更好地体会形象美。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搭石》等课文时,通过感知人物形象的心灵美、精神美以及高尚的行为,会激发起学生要做一个像叶圣陶、村民们一样追求真善美,做一个心灵美的人,为他人着想的人。‎ ‎  让学生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 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通过朗读来感受情感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朗读教学中品味优美的语言,产生直观的美的感受。‎ ‎  《新课标》特别强调注意情感体验,指出要在朗诵过程中体验情感。体验情感是学习语言、感受语言的内在动力,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主观因素,更是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表情朗读则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表情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而有感情的朗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表情朗读的指导,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  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说明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在审美教育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字的抽象符号性可能对学生造成的认知障碍,让学生顺利地感觉出课文所反映的事物的各个侧面。在课堂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断,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中美的意蕴,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 ‎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亲人离别时那真诚、依恋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别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呼唤。同时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这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对学生起到了审美教育的作用。‎ ‎  通过品味句子来欣赏语言美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足见文学离不开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教育。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感染力强的语言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小学语文,有很多都是语言佳作,许多课文都从不同侧面来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或大自然雄伟壮丽,绚丽多姿的景色;或社会生活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情景;或人物形象高尚机智,生动感人的细节。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读优美的诗文,去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时,学生经常要对课文情境和形象进行感知、感受,这就要发挥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既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成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必须依靠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有衍生、迭出新的内容,也需要联想和想像。对学生来说,联想和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  通过想象来表现美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和表现美。同时,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而且还要训练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以达到发展语言的目的。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根据这些问题,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并且把联想和想像的内容表达出来,就能改善、增进他们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他们会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引起内心的震动,心灵受到洗礼,激发出积极健康的情感,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体验形象美。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发挥美育的形象功能,创设美的情境,给予学生美的体验。多媒体形式多样,教学手段主要有录音、投影、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等。在授课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挂图、幻灯、录像,让学生入课就感受到那份美的意境,从而更深层次地领悟到文章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实践来创造美审美教育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主动地到实践活动中去创造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特别强,善于从各类活动中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可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折纸、画图、搞些小制作、小实验等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验证所学的知识。并且在布置书面作业的同时可以布置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如”洗手帕“、”钉扣子“、”洗碗“、”烧一盘菜“、”种一盆花“、”喂养一只小动物“等等,并把实践的经过及当时的真实感受记下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使学生理解人生,热爱生活,学会在实践中去创造美。‎ ‎  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陶冶感情为目的也。“总之,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审美修养。教师要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学生,并用美的语言贯穿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体验美的生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美,用敏感的心灵,去感悟美。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更深入的挖掘出文章中的美,与学生一起来探讨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