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调控 莲都区梅山小学 史佰友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强调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一门基础学科。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科学课堂教学更多的呈现生成性、开放性、不确定性,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调控手段实施即时调控,使教学流程呈现出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态势,从而达到科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活动规则的制定执行、材料的提供时机、课堂评价的导向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怎样有效调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调控 【正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就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所以活动多、实验多是科学课的主要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很容易导致科学课堂教学出现乱而无序的状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偏离了目标和内容,教学效率低下。而要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经历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收获,教师就必须给予有效地调控。否则,科学素养的培养、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都将是一句空话。导致小学科学课堂乱而无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合作小组的成员分工不明确,组员之间不能有效合作、各司其责。实验探究时大家争着动手操作。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实验结论的归纳整理,无人问津。或者只是由个别学生全部包办代替,其他成员成了忠实的观众。(2)必要的学习规则的缺失。比如操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倾听的规则等,学生没有了这些规则的约束,必将导致课堂的无序。(3)由实验材料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材料缺乏结构性、典型性,学生用实验材料做一些与本课内容、本实验活动无关的事,或是材料过早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实验前的指导缺乏有效性,使学生对实验操作无所适从。(4)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导向机制。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功能是鼓励、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评价在课堂上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又在课堂内外起着激励作用。所以,评价导向的缺乏,会让课堂失去榜样的引领。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小学科学理念的实施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如何才能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有效地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一、学习的兴趣,是课堂调控的前提基础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儿童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而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多彩,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乐此不疲。这样,科学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的方法很多,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有效的方式。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进而培养科学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三年级的科学始业教育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科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小朋友想学好科学吗?生:(齐声回答)想。——学生的回答或许是出于真心,或许是迫于教师的威严,但这无关紧要。师:现在,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学好科学的秘方(出示一张用米汤写上字的“白纸”——并不告诉学生事情的真相),你有办法看到吗?学生看到了是一张“白纸”,露出一脸的茫然。接着,我让学生取来一小盆水,在里面滴了几滴碘酒,把“白纸”平铺于水面。顿时,“白纸”上显现出几行蓝色的字,学生“哇”的一声,惊叫了起来,并情不自禁的读出了这几行字:“勇于实践,尊重事实……”师: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科学课中,像这样有趣的实验非常多,你有信心去发现、去探索吗?学生的情绪高涨,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欲望充分地暴露在了那一张张小脸上。师:……通过这样一个趣味性的实验,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空前地调动起来,探求身边的科学的奥妙开始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燃烧。可以预见,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总是会带着一种期盼走进课堂。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崇拜,也将会有部分的转化为对科学教师的崇拜,以后的科学课堂,自然就会更愿意听从教师的调控和指导,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心理基础。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这类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让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并逐步让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二、小组的管理,是课堂调控的关键因素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决定了小学科学的学习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学生如何参与学习,如何分担任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学生合作过程中的有效管理等,教师还存在很多困惑,教师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直接导致了合作学习的低效,也成为小学科学课“乱”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在学习中说:“老师,他不让我玩” ,“老师,他在捣蛋”等不和谐的声音,这从侧面反映出教师还没有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到位的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分工不明确,合作意识没有有效地形成,这样的科学课堂,不乱反而是一种怪事了。这些现象无不告诉我们,对合作小组的管理和调控是上好科学课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简言之,教师对科学课堂的调控,归根到底是对各个合作小组的调控,因为合作小组是科学合作学习的基本元素。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科学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尽量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各司其责,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这样,实验观察在进行时才会井井有条,有序有效。其次,在强调合作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竞争机制。虽然新课程更为强调合作,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但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认为在小组之间适当开展组际竞争还是必要的,我们可以引导小组间比一比,哪个组合作的更有效,给全班树立榜样。最后,对合作小组的调控,不要忽视合作小组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教师面对全班十多个小组,五六十位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一个善于组织管理的小组长,就可以弥补教师管理上的不足。换言之,教师要善于培养小组长,把对全班学生的调控,转化为对各个小组长的调控,这样会简单有效的多。借班上课的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触,因为课前对学生的接触了解不充分,对学生的分组情况掌握不多,尤其是对学生合作小组的有效性心中无底,总担心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乱子,不能对各个合作小组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调控。说实话,我在这方面吃过的苦头就不少,原科学教师没有很好的组建好合作小组而我对学生又不够熟悉,但因为课堂的需要,不得不临时去组建合作小组,这样,调控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有一次教学经历,却总让我不能忘怀。那是我借一个老科学教师的班级,执教《食用油与水的比较》一课,当我开始讲课后,发现学生听课特别认真,思考时能安静,交流时能认真倾听,教学秩序井井有条。让我尤为惊叹的是,发放在实验桌上的材料有半杯水和小半杯食用油,在我没有发出观察指令之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小朋友去动,有好奇心的同学,也就是用眼睛看上几眼。是学生对材料不感兴趣?非也,曾记得在试教时,就有太多的学生一直乱动,非要老师刻意调控不可。接下来的观察活动中,由组长指定观察的顺序,学生逐个观察,然后逐个发言交流,在老师要求观察结束后,小组长马上把材料放到桌子中间,全组学生端正坐好,交流汇报。这其间,观察、讨论、交流记录是表现的井然有序。试问,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师调控起来何难之有?但这幕后的工作却也并不简单,我曾请教了这位教师,他的经验是要发挥各人特长,满足个性需要,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分工,定期轮换,加强小组长的培养和使用。假如我们的科学教师,在接班之初就能注意这些,科学课堂的管理和调控也必将不会成为难题。三、学习的规则,是课堂调控的有效保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组织教学活动需要制定一些规则,特别是在科学课常用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中,规则的制定对于课堂的调控就尤为重要。1.独立思考的规则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这些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2.交流的规则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点、两点。交流中善于发现别人的亮点,敢于质疑;要做好纪律的组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时,各小组发现发言者的想法与自己有出入时,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形成辩论的氛围。(2)尊重别人的发言:尊重别人的发言,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听完后,能将发言者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做比较,形成思维碰撞。3. “停”的规则科学学习活动小组多,学生小组的探究、交流活动,很容易出现学习进度、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作为教师,既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个有趣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探究,还要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到有待学习的新内客上。“叫停”就成了一种必要的调控手段,教师示意“停下来”时,学生必须做到停止讨论、交流,不再去碰触实验器材。最好是形成一个习惯,老师“叫停”时,学生即把实验材料放到实验桌中间(学生不易碰到的地方),以减少实验材料对后续学习的干扰。四、材料的提供,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科学实验活动的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好玩越好。有的教师选择的“有结构的材料”常常会因为材料本身有问题、材料引起学生过多的无关注意、材料不利于学生认识问题等因素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所以当教师在选用材料时,一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些材料,要作到“心中有谱” ,避免材料对课堂学习活动造成负面影响。材料的典型性,能使探究变得更为有效,材料的结构性能让探究活动层层相扣,使活动更为有序。所以教师要发掘材料的特性,寻求最简洁、最明了的材料来帮助学生解释科学的现象,以求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例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食盐、沙、面粉不同次序地出现,他们的结构非常明显,食盐溶解、沙不溶解、面粉学生一时无法断定或先认为是溶解,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不溶解、认知上有了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触动更大,以后他们就不轻易地会下结论。有结构的材料,学生会被材料本身的特性吸引住,专注于研究材料的结果,因而就会避免同主题无关活动的出现。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掌控,把握好把材料发放给学生的时机和次序,也是调控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材料的呈现及时、到位,学生学习与实验的兴趣高,反之就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削弱学生学习兴趣。对什么材料什么时候发,是一开始就呈现所有的材料,还是一样一样发,发的时间最恰当在什么时候,迟发材料同早发材料的关系和什么时候回收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事先精心设计,早早预设,来不得半点马虎。比如在探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就发放了木条、回形针、蜡烛、牙签、水槽等材料之后,但并不同时提供水,也正是因为没有水,学生在上课开始,只稍稍注意了一下材料,就认真地听课了。活动之前,老师才把水分给各组,探究活动一结束,老师随即就要求小组长把水放到地上,这样,避免了讨论交流阶段,学生再去动手活动,分散注意力。五、评价导向,是课堂调控的必要补充课堂是科学课评价的主要阵地,评价伴随于整个教学活动,不仅能使评价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也是教师调控课堂的一种必要补充。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一方面是能够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有时,一句看似简单的评价,对课堂调控所起的作用却不可想象。比如,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整理好材料,要转入下一环节,但是总有一些小组不能及时停下。此时我们适当表扬一些小组:“瞧,第几组已经把材料整理好,并且端端正正的坐好了,他们真能干”。我们总能看到,马上会有许多小组效仿,课堂马上安静下来,让教师顺利地进行后续的教学。科学课堂的确是最容易“乱”的课堂,但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对课堂中发生的各种“乱”因给予分析研究,适时适当的调控课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乱”会因为有序而美丽。 【参考书目】1.张红霞 《科学究竟是什么》P46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版2.喻伯军主编《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215浙江大学出版2005版3.孙宏安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小学科学》P61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版4.《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学评价——小学科学》P50浙江省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用书 浙江省师训中心2005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