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听外出学习教师汇报课有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听外出学习教师汇报课有感

其他论文之听外出学习教师汇报课有感 ‎ ‎  下面就说说我听每节课的收获:‎ ‎  1、听唐云华老师执教的《四个太阳》:‎ ‎  这是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课。低年级的阅读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学词、读句、通文。通过认字识词达到能读通句子,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读顺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语言文字以达到能对课文有自己初步的感受。在感受语言文字优美的同时也有自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并能把这种体验说出来。因此低年级的“阅读课”就是在阅读中认字、识词、学句、读段,其是相互交融的。唐老师充分把握住了“认字识词”这一目标,从学生的“自我初读感知”到“检查初读 交流汇报”‎ ‎,始终围绕字词教学这一目标,而且采用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检查方法,如,带拼音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等,在认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生字,最后还详细指导写生字。我认为这一点体现得很好。觉得有点欠缺的是本节课第一、二课时的分界不清。若这一节课是第一课时的话,可以在认字识词的基础上把带生字、新词的句子或者难读的句子从课文中拿出来指导学生读,在读句子的基础上再次巩固生字新词,读通了带生字新词的句子,再把相关句子入文去读深化巩固认字识词,也就为读顺课文、读得流利、有感情做下铺垫。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要入文这一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 ‎  2、听姚晓燕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 ‎  这是高年级的“阅读课”。《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有以下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  姚老师在本节阅读教学课中有效地体现了高年级阅读课的特点。我最大的收获是:全文能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句,重点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层层深入地读悟,为破文中最后一段的难点有效铺垫。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教学中围绕“桃花心木的生长特点——种树人种树的特点——到后来的质疑、解疑——得出结论——给予启示”这一流程来进行教学,这就为由物到人,“借物喻人”的写法埋下伏笔。若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由“物”生长的“不确定”到“人”成长的“不确定”进行自由交流表达时,学生悟得更深透些,说得更真实具体些就更好了。‎ ‎  3、听李红玲老师执教的《我喜欢的小动物》和刘芳玲老师执教的情景习作指导课《我的名字我做主》:‎ ‎  这是中高年级的习作指导课。两节课均有效体现了习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积累。只有在学习中、生活中学会积累,有效积累,才能为有效习作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这样的习作指导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习作中要做到:抓特点、有顺序、表真情、说真话。‎ ‎  李红玲老师上的《我喜欢的小动物》所使用的指导方法有效的体现了“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有效结合”这一特点,体现了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特点。让学生运用已学《翠鸟》中习得的描写小动物的写作方法,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学会仿写。非常好。我有如此想法:因为三年学生是作文起步阶段,在此节课中老师是否可以重点指导学生写好一个小片段。可从“如何写好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这一个点去切入,引导学生去有效学习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方法。如,要有顺序地去写,要写出其独特之处,如可以按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等方位去有序地写,而且在写时要抓住此动物与*************动物最独特的不同之处去重点描写。让所写动物的“外形”特点只见其文就知其为何物,不见其物就明其特点。这样做到一课一得,效果会更好。‎ ‎  刘芳玲老师的情景习作指导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课堂中有的放矢地创设各种情景,以此储备习作素材及内容,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让学生明白原来“习作”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实践,学会把生活中独特的体验和感受用心地写出来,具体地表达出来就是习作。表达得越具体就越真实。以此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观察,勇于习作的激情。‎ ‎  我认为这两节习作指导课为我们今后的习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值得学习。‎ ‎  通过聆听这四节课,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我有以下思考,拿出来和大家探讨:‎ ‎  1、每节课上完后要追问自己: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有收获?我不教学生自己会学到什么?我教了哪些学生不会的?学生的知识是否有丰富?能力是否有提升?也就是我的课堂是否有“生长点”?若多就是高效的,若有就是有效的,若无就是无效的,若少就是低效的。‎ ‎  2、牢记2011版本《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我国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指明了今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明白当下语文课程转型的两个特点:(1)是从原来以“学习语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明白“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语文课要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2)是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 ‎  3、有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杭州天地实验小学王雷英校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语文教师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她这样解读“小”就是教学中要有“儿童元素”;“语”就是“‎ 语言元素”,包括“字词句段”;“教”就是“策略元素”——即方法(如教学中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原则;先说后写的原则;读写结合的原则);“学”就是“学习元素”,即“认知、模仿、创造、迁移”等规律。遵循这样的规律,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