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数学论文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 ‎  作者:厉兆炉 玉山镇中心小学 ‎  摘要: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学生数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提高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转变数学教育观。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培养学生靠自己“参与捕鱼”,才能自我“得鱼”的心理,对于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  关键词:情境 兴趣 方法 途径 ‎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问题情境 ‎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月亮是圆的,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  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量出北京到昆明的图上距离,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这时学生的兴趣很高,他们的好奇之火被点燃啦——利用地图还能计算出广州到我老家有多远?学生的思维被放飞!有的学生还提出:如果我回老家乘坐火车,知道火车的速度,我知道了实际距离除以火车速度,不就知道需要多少时间吗?有的学生还说:我乘飞机比你用时间少得多呢!有的学生还想到如何利用假期去旅游,时间、金钱等如何合理安排等等。‎ ‎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  二、培养学生提问题兴趣 ‎  引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兴趣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得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这样,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了一个没听懂的问题也不敢问一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一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最终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我认为学生不敢“提问题”,往往都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当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后,如果遇到了老师的责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这个问题我不是刚讲过”、“这个问题自己去解决”;当学生提出一个新奇或怪异的问题后,如果遭到同学的嘲笑或老师草率的否定,试问这个学生以后还敢“提问题”吗?还有勇气“提问题”吗?所以我认为,学生敢于“提问题”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必然结果,即使是错误的意见或问倒老师的问题,老师都应表示欢迎,予以重视,然后加以引导,消除学生对问题的模糊认识,这样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  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主动性。“好奇”是青少年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而细致地观察与思考,探索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尤其表现出对于新奇的疑难问题敢于主动进取,大胆追求,及时提问。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应该加倍爱护及时引导,引导他们讲出他们想讲的问题。‎ ‎  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连续性。处于青春初期阶段和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大大增强,这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总想表现出自己的想法比别人高明,比书上讲的要独特,所有这些,都给教师培养学生“提问题”的独立性提供了有利因素。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肯定学生的“新”和“异”;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使学生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且继续引导学生提出更新更异的问题。‎ ‎  要使学生敢于“提问题”,还必须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拘束感,为学生敢于“提问题”奠定基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教学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提问题”的机会、时间、场所,使每个提问题的学生都感到老师对他是热情的、信任的、尊重的,从而受到鼓舞和激励。‎ ‎  三、教师要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提问题中提高 ‎  学生之所以有问题提,要么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模糊的认识,要么是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新奇的想法,对解决问题有了新的思路。这些都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的分析、深入的研究。如何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教师要交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猜想法等等。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学生可提出“这样的图形有什么特点呢?”,“它和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在讲“不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可提出“是否把等式的性质中‘等式’两个字都改成‘不等式’就行了呢?”;在讲“矩形、菱形”时,学生可提问“矩形的哪些性质菱形不具有呢,而菱形的哪些性质矩形又不具有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做完题目后学生要习惯于问:“还有更好的解法吗?”。这些问题有的学生一开始并不会问,我们做教师的可以先交会他们,慢慢他们就习惯于问了。‎ ‎  “提问题”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手段,学生正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又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提问题”的次数多了,他的成绩也渐渐地好了。当然成绩好了,他也就能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了。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期盼的,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  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途径 ‎  1、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  2、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 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  3、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  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  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  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特别在新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提些思考的问题,给学生动脑的机会;多创设探究的氛围,为学生留有发现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常赏识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对新知的探求思维沿着好奇→好问→好想→发现这一流程活动。‎ ‎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进步,在提问中提高,在提问中获取新知。‎ ‎  参考文献:‎ ‎  1、孙大志,浅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  2、卢全礼,关于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思考,小学数学教研,2005.12‎ ‎  3、聂双亭,浅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小学数学杂志,2006.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