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语文教学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闽侯县南通中学语文组 陈仁捷[提要]自从经历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后,语文教学教法向纵深发展,新的教学教法也层出不穷,但是语文学习效率依然低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事实上,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清楚认识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更要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不仅关系到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以及他未来的事业和成就。为此,我们必须把它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中。[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 认识 重视 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常听的一句或许就是:老师到底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最大的尴尬莫过于学生们按我们的要求努力学了,我们也拼命地为他们加班加点了,却收效甚微;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我们最辛苦的付出,却得到最糟糕的评价。有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排在倒数第二,仅前于政治。这到底怎么了:是我们的语文不适应社会发展了吗?不是!是语文失了去学习的意义吗?也不是!深究其原因,不在于语文本身,也不在于学生,还是因为我们的教出了问题。尽管在经历了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后,语文教学教法向纵深发展,新的教学教法也层出不穷,但我们还是忽略影响语文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非智力因素。《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一份调查是最好的例证:“某地中学教研班,在本地的重点、普通、农村三类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关于语文考试成绩的归因问题方面,79%的学生选择的答案是非智力因素……这一问卷调查,虽然也揭示了语文教学方法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说明了语文教学在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尚属薄弱环节。”[ 1 ]因此,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须要纳入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中。一、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尽管对非智力因素的具体内容是指什么,还有不尽一致的意见,但大家已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可以先看看国内几家有代表性的观点:“王国材教授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此,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而言,第二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第三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主要有1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生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威、义务感、荣誉感、 坚持性、独立性。林崇征教授认为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是指除了一切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①在这点上,魏志如老师的阐述是较为通俗明确的,他认为非智力因素,指的是“ 一个人智力因素以外的诸多因素,包括他的一切心理活动,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 ” [ 2 ] 他还进一步指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对立统一决定着一个人的质量。”因此,智力因素是 一个人 发展的风标,而非智力因素就是为这个风标鼓足最强劲的风。它是培养智力因素的前提、基础和保证,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统一于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这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据此,为了便于在语文教学中可认知操作,我们不妨可将非智力因素归结为如下几个:习惯、兴趣、动机、意志、性格和情感这六个方面。二、为什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一)是语文回归本位,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需要。《课标》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3 ]人文性首次被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出。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工具性成了语文的唯一的本质属性,而人文性被忽略了。这造成了一个严重的后果,语文教育缺少了人文色彩。语文的“工具性”还被扭曲成似乎只表现为用“偏、难、繁、旧”的内容来教育学生、考查学生、选拔人才的“工具” ,成了学生为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背负的枷锁。它完全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观感受体验。为了应付考试,语文教师疲命于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支解成众多深奥的,连名作家、甚至作者自己都无法正确解答的问题,然后用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来“规范”。在学生的眼中,语文科成了“问答科”。这种完全不注重学习主体——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的做法,完全背离了语文的本质。人文性的提出,还原了语文的本来面目。而重视非智力因素,恰恰是重视了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给了学生自我阅读、自我品味、自我评析、自我领略的主动真切的感受,它让语文回归了本位。《课标》在“总目标”的第 3点和第7点,将目标拟制得很明确“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5 ]从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完全是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身感受出发,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个性不尽一致,个人体验当然也不尽一致了。重视非智力因素,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人学习体验,这也折射出“人文性”体现了语文的本位。(二)是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需要。《走进新课程》一文谈到,“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②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③“ 学习方式涉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④这里所提到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就是属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之所以走不出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接受母语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激发他们的兴趣,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诱导他们的学习动机,可以使他们自觉深入品味美文佳句;通过圣贤者的言论、学说、传记,可以使他们的意志更加坚韧,愿意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如果有他们良好的积累、思辨、评价的学习习惯,就会与课文与作者进行对话、争鸣。非智力因素的调动,会让学生释放出智慧力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这些热情、兴趣、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还会反作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进而作用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人曾提出这样的公式:学习效果=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6 ]这个乘式正好说明了:非智力因素是得出学生学习效果“乘积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数”之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对二者的全面重视和培养,提高它们各自的分值,才会有整个“乘积值”的提高。这也恰好地说揭示了长期以来教学质量提不高的原因。(三)是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受应试教育和灌输式学习的影响,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者”和“板鸭” ,在他们的智力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变得内向、被动、脆弱、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缺少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受到摧残。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调动全身心器官积极参与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品味、欣赏和体验的过程。尽管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两篇的文章、一两项语文内容的学习来改变学生,但是,谁又能说,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不会让学生懂得在面临民族存亡的时刻一定要凛然正气、宁死不屈呢?读到司马迁的“西伯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逐著《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又怎么不会领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明白只要意志坚强逆境也能成才呢?读到《曹刿论战》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又怎么不会认识到不论作战行事,都要善于观察,捕捉时机呢?读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不会咀嚼出凡事要想有所成就要有恒心、毅力的能动性呢?学生如果能主动地玩味、品读,性格品质又怎么不会受到感染熏陶呢?语文不只是字词的组合体,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字词,读出潜藏其中的真知,让他们既学得知识又发展身心。这也正实践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⑤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正确的学生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要着眼于全体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挖掘他们深藏的巨大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开放视野,有大学科意识,有大语文观念。让学生学会疑、学会问、学会提出新见解新看法。提倡新观点,多鼓励,多肯定,把学生看成一个对等的学体,培植师生的感情,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学科。其次,要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以课堂为阵地,用一切可为我所用的东西为我所用,随时随地大力培养。现代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学,而是一个师生全投入、互动的交流学习过程。也不再是进行单方面的智力培养,还进行着非智力的培养,二者相互依存。语文教师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有培养这方面能力的优势。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信息,对它进行加工、提炼和利用。宽泛地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的品味,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资源开发利用,通过自身言传身教的吸引感化以及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神奇的语言、博大精深文化、悠久持续稳定的语文学习心理,增强在各种场合学习运用语文的开放意识。”[ 7 ]可以从文章出发,可以从作家出发,可以从自身出发,可以从学生出发。总之,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进行我们的培养。具体地说, 从习惯、兴趣、动机、意志、品格、情感等几方面进行。(1)全面点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时,不妨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工具书、翻找资料,解决字词、典故以及作家作品文学常识;放手让他们阅读文章去发现问题;设置疑问,由他们思考、讨论。平常可指导他们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并做记录;养成写日记习惯,随时随地积累资料,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分析借鉴,发现事物的规律。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查找资料、独立思考、与人合作、认真观察、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