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以“尽”制“动”,提高学困生转化实效
其他论文之以“尽”制“动”,提高学困生转化实效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学困生转化工作,搞好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说是“为了一切学生”。学困生具有基础差、缺乏自信、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自制力和毅力低的特点,在课堂上将精力放在了玩乐、调皮捣蛋上,成为纪律上的“问题生”,并且在转化过程中,容易反复,甚至恶性循环,坏毛病层出不穷,呈现“动态”。对这些学困生,粗暴草率,简单消极的教育法是不足取的,是事与愿违的,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者应积极而非消极,主动而非被动,发展而非静止的探索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建议采用四“尽”策略,以“尽”制“动”,使学困生转化有实效。 一、现时期学困生的成因: 通过调查发现,学困生形成有家庭、社会、学校、学生自身等多反面的原因,一是“打工潮”的兴起,家庭教育在转移、托管中消失,相当一部分留守学生成为了“学困生”、“双差生”;二是独生子女增多,家庭溺爱过盛,吃苦耐劳精神的流失,一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成为“说不得、管不理”的学困生;三是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不读书出去也能挣到钱,甚至挣得多;“读了大学也不分配” 读书无用论在学生中影响较大,原本学习就有困难的这部分学生于是更不想读书了,甚至一些原本基础好的学生逐渐滑入学困生之列。四是某些教师认为学困生太难转化,歧视困难生,轻则责怪、厌弃、嘲笑;重则以粗暴的言行将学生赶出教室,哄回家去,造成学困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一步一步地丧失学习的毅力和动力。 二、采用四“尽”策略,转化学困生 1、去“尽”厌恶之心,摘下有色眼镜,换个角度看待学困生。 许多教师只要一提到学困生,讨厌万分,常会给其定性“哎,这个学生这么差,没救了?不要管他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所谓“学困生”,并不是没有能力的“笨孩子”,而是一批潜能未被开发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学生,也有他们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他们之所以落于他人之后,也是由于诸多复杂的困素造成的,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之处,不要岐视他们,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评价他们,公平对等他们,要把机会留给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正期盼他的进步。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永远坚信的。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关爱之心去发现,去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亲其师,信其道”,要真正走进弱势心灵,必须从建立感情入手,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来对待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的教育,结不出健康的果子,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素质教育下的办学理念时时提醒着我们:“ 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摘下“有色眼镜”把他们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语教育也乐于接受,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各种行为,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就会驶向成功的港湾。 2、倾“尽”爱生之心,捕捉亮点,点燃理想之灯,唤起学困生的自信。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经常与差生谈心,用爱心温暖差生,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的污染,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勇于与困难挑战,对学习语文充满着热情。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不可否认,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潮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他们可怜的一点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公然对抗教师的消极行为也时常发生,这要求教育者在批评引导的同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灵魂的搏斗” ,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 3、想“尽”千方百计,抓准时机,对症下药,帮助学困生不断进步。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解除他们的疙瘩。尽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帮他们耐心辅导,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对待学困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高自我认识,促使自我反省,实行自我控制,使其内心深处认错,做到心悦诚服,乐意改正。 给学困生提出适当的目标,结合其实际情况,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能把桃子摘下来”。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做好转化工作。契机恰当,教育时感情融洽,学生才能敞开心扉,鼓励学困生大胆创新,多提宝贵意见和独立见解,这样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加强家访,促使转化。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求得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与家长经常联系家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同家长共同商议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与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 4、用“尽”千钧之力,持之以恒,勤抓不懈,防止学困生反复。 学困生转化,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往往考验的不是教师的教育水平,转化方法,而是考验教师与学生的意志与耐力,恒心与毅力,“笑在最后的才是笑的最好的”。不可“以力小而不为”,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一定会迎来学困生灿烂的笑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