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幼师培训心得体会11
幼师培训心得体会 11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教师是否具有对话意识和对话精神,是否与 儿童保持一种对话的关系状态,都可以在教师与儿童的共同活动中, 在教师对儿童的态度中表现出来,在教师对儿童的有意和无意的行为 中表现出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儿童面前,教师是会处于一种优势 地位,儿童处于弱势地位。从对话的角度看,我往往会形成不利于对 话的局面,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穿新鞋走老路” 在新《纲要》颁布以来,有些教师理解的不够深度,停留在皮毛 上,如:我们一再强调要“蹲下来”看幼儿,实际上就是指尊重幼儿, 真诚的对待幼儿的精神情感世界。而有些教师的做法是:从动作上真 的蹲下来了,但却做着训斥孩子的事,类似这样,即使老师的高度降 的再低,幼儿也不会感到丝毫的平等,从而影响到教育的实施。 二、家长的言行,对幼儿是暗示 如今社会,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掌上明珠,大多数父母忙于事业, 部分是老人带,还有的是请保姆带,这对幼儿的教育也有一定影响, 如我们经常听到爷爷奶奶这样说:“你闹,我就给你送幼儿园,让老 师好好管管你”。有的会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您的话就是圣旨, 您好好说说他,他就听您的”等等。孩子在这种语言的暗示作用下, 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对老师的恐惧心理,这也是不利于建立良好师生 关系的,从而影响到教育。 三、教师缺乏对话意识 过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把幼儿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幼儿 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虽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人际交往,但作 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不存在,师生关系因而失去了 “教育意义”。例如: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儿童“跟随”教师提 出的“……是不是?”;“……对不对?;” ……好不好?等问题随声 附和――“是!”、“对!”、“好”这样一来,儿童的回答成了他们 不假思索的“齐声合唱”儿童成了教师的“应声虫”,这说明教师所 希望的只是儿童能够跟随自已的思路;并通过回答问题“是”、 “好”、“对”来判断他们是不在跟随自已的思路,教育活动成了 “告知性”的活动,长此下去,儿童很可能形成一种惰性或对教师的 依赖性,这种损害是任何现在知识都无法弥补的。 现在,多种形式、自由式的教育观盛行,多种教育模式共存,如 今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对话过程,它表现于教师与儿童在活动中的对话 关系,而师幼间的对话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 要从和幼儿者说接触的每一句话入手,提高自身素质,把与幼儿交往 的一句一字都看成是教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