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有感心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有感心得

2021 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有感心得 2020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 1 “我想先跟大家说一个数字,‘3000’。大家知道 3000 代表了什么吗?”李永翠说,“这是在 自动化码头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开过的技术研讨会的数量,而每一个研讨会的背后都是 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我们的开局——很难。” 截至 2013 年,全球已经建成了三十多个自动化码头,但我国,乃至亚洲,却没有一座真正 意义上的全自动化码头。 2013 年 10 月 23 日,青岛港成立了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正式开启了自动 化码头建设的征程。 当时,整个项目组陷入特别焦虑、特别迷茫的状态。最后还是“连钢创新团队”的主心骨— —连钢组长拍了板儿:我们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而且, 一定要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动化码头! “开局决策难,决策之后开始的码头设计——更难。” 设计之初,团队面对的是只有一条海岸线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成员几乎天天熬夜,白天讨 论、晚上“恶补”相关领域的知识,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分析报告。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 一点一点成型。 “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我们前后总共设计了 40 多稿方案,”李永翠说,为了 确保生产流程能够顺畅运转,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 7000 多个,反复测试达十万多次。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通宵达旦,是一次次挑战极限。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 仅仅用了 15 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方案设计,要知道,在国外,这项工作至少需要三年。 “设计完成了,码头开始建设,又是——难上加难!” 15 个月历经千辛万苦孕育出完整方案。2017 年 5 月 11 日,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 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开业!不同于欧美,“连钢创新团队”的自动化码头,不仅创 出了开港效率全球最高纪录,而且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第一次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 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 2020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 2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探索,锐意创新。”这是 客运公司党员杨茂国在参加“连钢创 新团队”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后亮出的公开承诺。 近日,该公司党委组织开展学习“连钢创新团队”主题党日活动,围绕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 提升工作效能等内容进行充分讨论、撰写心得体会,并最终形成“一句话”公开承诺,在支 部微信群、公示栏等平台进行公示,接受职工群众监督。 4 月 20 日下午,烟港物流公司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向“连钢创新团队”学习的主题党 日活动,强化全体党员的政治担当和实干作为,提升爱岗敬业、创新创效意识。 党员们纷纷表示,“连钢创新团队”不仅是时代的楷模,更是奋勇追赶的标杆,要时刻保持 初心、牢记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建设“一流强港”贡献力量。 近期,集装箱公司利用主题组班会、业务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学习“连钢创新团队”的精神及 事迹,激发全员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营造了爱岗敬业、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 活动期间,公司技术人员主动将学习活动与现场技术攻关相结合,自主设计并成功制作了新 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将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来的 4 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时也解决了 漏斗残余货物难清理的问题。 铁路公司机务段利用交接班时间集中学习了“连钢创新团队”精神,并在鼓励职工在实际工 作中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号机车主发电机滑环出现穴蚀故障,按常规应先将柴油机从机车上吊离后才能 进行维修。他们集思广议,采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装磨石,用电机自转进行自磨削的方法,仅 用了一天多时间就巧妙完成了滑环表面的修复作业。 2020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 3 一个六年级的小女孩说,5 岁的时候,最怕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因为它会跟自己抢妈妈。 一位叫王晓燕的女士坦言,她只求他平安地从手术台上下来,往后一起过宁静的生活。 过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默默地在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国际大舞台 上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4 月 23 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举行的“连钢创 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张连钢和他的伙伴们走上台前,讲述他们为国争光、创新逐梦的奋 斗故事。 “未来港口”不是梦 “只要我们反复论证,千百次的测试实验,最终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拼命加创新, 就是我们的代名词。”“系统性,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性,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一 时领先不叫领先,唯有不断创新、甚至自我否定,才能始终走在前列。”这些都是“连钢创 新团队”建设世界级自动化码头的底气。他们用“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 足”的坚守与拼搏,把中国的码头推向世界强港的行列。 一路迎难而上的中国智造,屡创世界纪录的中国速度,凭什么敢与世界强港掰手腕?“连钢 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李波说,是根植于血脉里的海港人的精神。他们用了 2 个月的 时间,使桥吊单机效率从 26 个自然箱提升到 30 个,又用了 3 个月的时间,突破了 35 个自 然箱。4 月 15 日,他们一举创出桥吊单机效率每小时 44.6 自然箱的世界新纪录。 建设“世界港口”的追求与梦想,解决世界难题的成果与首创,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创造奇迹? “连钢创新团队”的周兆君、吕向东、王崇山和振华重工的夏茂辉说,他们的施工是超规范 的,创造了新的行业标准。整个系统都在为效率服务,自动化码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提 速的过程。要做创新一定是联动的,是操作+IT+机务的创新。 “振超精神”永传承 山东港口青岛港“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这股劲,是“振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新时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表示:“振超精神 不是我一个人的精神,是整个山东港口青岛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劳动、奋 斗、创新的精神。”在报告会上他感慨地说:“这么多年轻人,能继承青岛港的这种拼命创新 的干劲,看到这个世界领先的自动化码头,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也正因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才让“连钢创 新团队”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码头建设中。 主持人问已经读小学六年级的李永翠的女儿:你现在还怕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吗?小女孩 说:“不会了,现在感觉到自动化码头来得很不容易,为妈妈感到自豪。”张连钢的妻子王晓 燕说:“码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支持他、尊重他。”第一次收到妻子送 的花,张连钢有些激动,并以回献鲜花的方式表达了对妻子的感谢,“建成自动化码头,我 们的功劳不是一半一半,我只占了零头,剩下的全归她。”张连钢说。 2020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 4 “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波说:“效率,一直被 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线。在传统的人工码头上,青岛港的‘振超团队’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振 超效率’;在建设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时,我们同样满怀信心,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码 头装卸效率!” “在自动化码头创造世界纪录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三次亮剑。”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剑: 开港时桥吊单机效率突破每小时 25 自然箱 自动化码头从 1993 年在荷兰起源,到“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组成立时的 2013 年,已发展了 20 年。但开港的桥吊单机效率始终没有突破每小时 20 自然箱。 “那个时候,我在项目组负责业务流程设计和集成测试工作,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始 由于没有经验,第一个堆场的集成测试用了整整 15 天,”李波说,“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 为了赶进度,整个“连钢创新团队”都拼了,连续十几天吃住在单位,白天在现场测试、记 录问题。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统代码,逐项讨论测试案例和测试方法,全速推进测试工作。 第二个堆场 53 个流程、1200 个测试案例他们只用了 7 天,第三个堆场仅仅用了 3 天。接下 来,就开始多线作战,多个堆场同时开展迭代测试。 2017 年 5 月 11 日,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在船长 366 米、载箱量 13000 箱的“中远法 国轮”作业中,所有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桥吊单机效率达到了每小时 26.1 自然箱, 一举打破了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不过 20 的魔咒。 第二次亮剑: 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勇创世界纪录 “自动化码头开港后,我们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作业流程,让这个码头更加聪明和 健壮。”李波介绍,比如,为了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将最普通的抓箱、放箱两个操作, 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然后来到现场,拿着秒表,站在 50 多米的高空,在海边零下 10 几度 的环境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一点一点地优化,不断提升作 业效率。 2017 年 12 月 3 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平均效率 每小时 39.6 自然箱的新纪录。 第三次亮剑: 将“中国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 2020 年 12 月 17 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在 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 47.6 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今年 4 月份创造的 44.6 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将“中 国速度”又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2020 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 5 如今,“连钢创新团队”经过几年发展,已从最初的 8 人发展到百余人。奔跑着的 AGV、运 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码头上,镌刻着“连钢创新团队”践行新时代“振超精 神”的每一个脚印。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 码头导引车该跑什么路线、什么时候转弯?轨道吊该把集装箱放在堆场哪个位置?抓取集装箱 怎样准确辨明方位?……这些问题,过去都要靠人来规划,而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 这些全交给了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 码头装卸曾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特殊工种。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高地”, 背后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输、不畏艰、不怕难、不满足”的坚守。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清楚地记得 2018 年初,她发现桥吊双小车的平台访问逻辑 出现问题,作业效率大受影响。大家分析生产数据,怎么也找不到症结所在。 到现场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碍,爬上 56 米高的桥吊大梁,和团队成员连 续观察了两个小时,完整看到设备配合的全过程后,解决方案浮出水面。 “现场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往现场跑,善于在现场发现问题。这也是张连钢组长常对我们说 的话。”李永翠说。 扎根生产一线,“连钢创新团队”不断优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 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 173 次,优化功能 2000 多项,自动化码头也 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的港口。 “大国工匠”家国情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 程,被誉为“大国重器”。它的缔造者,是“连钢创新团队”。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将“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抛在脑后。党员干部就是要 冲锋在前,他带领整个团队如同火焰一样燃烧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动化码头,团队的通力协作尤为重要,每个人都不敢懈怠。 8 月 26 日一大早,记者见到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闸口冷箱经理管廷敬。2017 年 3 月 15 日,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首船测试成功。就在首船测试前,管廷敬的母亲突然 去世,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红了眼眶。 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的建设、调试工作。攻关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妻子去世 后,不擅表达的徐永宁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 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项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宁一个人遥望大海,任泪水流淌。 对码头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 殷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苦。工作要顾,家庭也要顾。但团队里没有一个人因为个人的原 因,造成整个项目的拖延。每个人都咬着牙挺过去,最终实现整个港口的梦想。” 变“不可能”为“可能” 以许振超为榜样,“连钢创新团队”仿佛生来就带有创新的基因:“创新让我快乐”“纪录是 用来打破的”“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采访时,团队成员的话里流淌着胆气和干劲 儿。 他们向难题叫板。660 米×430 米的堆场内,高低差控制在正负 2.5 毫米之内,解决了“码 头堆场不均匀沉降和平面度”这一世界难题。 他们与时间赛跑。16002 米的轨道梁工程提前 30 天完工,1440 段箱角梁工程 20 天竣工, 15762 米的钢体轨道 15 天铺设完成。 高 4 米、宽 2 米的氢燃料电池模块要与轨道吊合体,350 个接口要在 72 个小时内完成,团 队成员三天三夜没回家。 就这样,“连钢创新团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连钢创新团队’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们几乎是‘白手起家’,在没有样本可供学习、 复制的情况下,用精神催化生产力,最终让山东港口青岛港有了颠覆性变革。”“改革先锋”、 金牌工人许振超说。 如今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样。自动化桥吊在港口上 空划过,优美的弧线穿越海雾,一个个集装箱精准高效,箱起箱落。这座新兴的自动化码头, 逐渐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