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选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 5 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 5 篇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 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 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 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 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华 传统文化讲座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1 通过我院开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传统文化有 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 西离我们很远,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 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大到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民族小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 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 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 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 已迷失了自己。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我们现在 有些年轻人能够流利讲出国外的服饰历史以及饮食文化能 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深, 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诵一篇孝经。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 富,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 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 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 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 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 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 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 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该得到继承的。 有段时间,我学习了关于《孝经》的知识,父母在最初 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 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 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首先回报给他们 的是顽皮和顶嘴,我们忘记了父母将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 里那些日子,我们忘记了父母是怎样把毕生的心血一点一点 的传输给我们。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 让我学会了感恩。 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一个人有了良好 的品德,才会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 民族做出有利的贡献,才能是个有精神有信仰的有灵魂的 人……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2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 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今天的“中国特色”作出最真切 的解读和阐释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依靠否定、割断自身的文 化传统,而照搬外来理论走向复兴。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如 果不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也不可能在民众中间扎下 根来;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 要的桥梁。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恰恰是因为融入了中国 元素、变换了中国面孔,才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从而得以有 效地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生长于中国这片 沃土,必然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纳、继承和发展, 从而被赋予鲜明的中国魅力、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脱离了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 可能枝繁叶茂、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党历来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理论和实践的推 动作用。毛主席很善于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结合实 际深入浅出地阐释道理、揭示规律。1938 年 10 月,他在党 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谈到党的学习任务时指出:“从孔夫子到 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孔 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 行者。毛主席将这两个伟大人物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 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 和理解。在他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 是跨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 是教条,而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正是基于对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新认识,毛主席 才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总结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进步意义的成分科学地加以阐发,使当代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比如,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作为党的思想 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吸纳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致知力行、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贵在 力行、循名责实、重效致用、实干兴邦”等思想,并赋予了 它崭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再比如,《管子》中,即有 “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记述。我们党确 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 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 同样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 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夫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等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又比如,和谐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 在“万物一体”本体论基础上,和谐被视为世界万物的最高 伦理,是处理人天、人际、身心等关系的理想范式。和谐社 会作为一种生存向往、一种文明形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孜 孜以求的梦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中华民族 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本质属性。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重要思想和文化渊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大众化的重要纽带。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 “黏性” 特质,能够在 价值多元的今天遵循文化底线构筑起基本价值观的统一体 价值观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不同价值观 之间的和合性大于差异性,多种价值观的存在就会彰显社会 的开放与活力。如果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和合性小于差异性, 就会引起韦伯所说的“价值的争斗”。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 向现代的转型,使主导价值观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 的发展,使主导价值观与我国目前存在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 差异性大于和合性,从而引发了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为此, 吸纳各种文化视角和价值立场,重构主导价值观,构建“一 主多元”格局,是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发展的必然走向。 马克思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 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 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历史告诉我们,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而 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是进行新的创造性劳动的既定前提 和基础。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价值理念为主包含多种价 值理念的丰富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 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而不 同”主张的是,应在保留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保持社会的整体 和谐;“和为贵”追求的是人际环境的和谐。博爱并不是西 方所特有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博爱的价值 理念。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愈的 “博爱之为仁”;墨子的“兼爱”,“老而无妻子者,有所持 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这 些论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各派对爱的理解虽然有差异,但却 一致认为,爱不仅涉及家族内部成员,而且超越了家、族、 国的界限,推向天下、万民和世界,即博爱。因此,我国构 建主导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把中国传统 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博爱”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资源, 充分展现我国主导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今天,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我们寻求文化多样化发展、 谋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同时,也应注意到 一个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除了需建立多元化的文化 对话机制之外,还需建构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 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成 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这些思想既符合中国 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人们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 德修养。其中心环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 必然结果。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 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 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 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 绳,以“礼”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 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 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对中华民族的历 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 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 文化基因。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和平发展 具有借鉴意义,而且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重要启 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 安康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 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 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 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局部战争依然此起彼伏, 贫困饥饿依然广泛发生,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 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 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 展才有希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 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 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 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 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 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 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 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 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 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 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 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 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 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 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 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 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 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 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 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 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 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总之,在 21 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 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 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 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 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 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 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 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 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 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 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 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 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 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 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 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 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 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 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 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 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 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 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 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 12345 是生数,67890 是成数。生数和 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 5 和 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 神龟数据。头 1、6,尾 4、9,左 3、8,右 2、7,唯独没有 0 和 5。0 和 5 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 —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 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 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 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 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 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 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 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 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 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 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 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 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 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 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 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 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 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4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十分广泛,内涵极其丰富学习,特别 是蕴含了丰富传统哲学,那些简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闲 人的人生智慧总结,这些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 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与为人 处事的原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 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 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 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 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 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 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 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 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 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 说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 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无喜亦 无悲,无欲亦无求,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呢? 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 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 我的心开朗了许多,就像突然遇见了太阳。能够提高自己的 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 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读书可以修身,但是 读些怎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 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把 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 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 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 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 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 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特别喜欢《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 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 自己,交给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做好一个强者、智者。我 经常在想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两句就会是一个圣人,又想起 温总理在上任时说的那两句话来勉励自己:“雄关漫道真如 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摸索”。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随便精研点就受 用终生了。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 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 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 5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 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 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 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 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 《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 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 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 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 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 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 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 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 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 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 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 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 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 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 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 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 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 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 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 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 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 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 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 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 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 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 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 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精选范文 5 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