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2021——2025年某区住房发展“ 十四五 ”规划稿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五篇稿合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荐2021——2025年某区住房发展“ 十四五 ”规划稿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五篇稿合编

荐 2021——2025 年某区住房发展“ 十四五 ”规划 稿和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五篇稿合编 荐 2021——2025 年某区住房发展“ 十四五 ”规划范文材料稿 目 录 第一章 “十四五”住房发展形势与需求..................... 1 一、区住房发展背景 ............................ 1 二、区住房发展挑战 ......................... 3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6 一、 指导思想 ................................ 6 二、 基本原则 ....... ........................ 6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策略 ........................... 8 一、 规划目标 ........... ........................8 二、 规划策略 ................................. 9 第四章 工作任务 ................................ 11 一、 拓渠道 , 多措并举加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 ....... 11 二、 优结构 , 搭建多元包容的全结构住房体系 .. 13 三、 引人才,提供梯度化住房支持人才沉淀 ............13 四、 谋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区域平衡、优化居住空间布局 ....14 五、提品质,探索老旧片区改造机制,分类型提高存量住宅品 质 ......14 六、 补配套、公共配套基础设施“三同步”,构建分社区生活圈 ...... 15 七、 增 补 贴 、 实 物 供 应 与 生 活 补 贴 并 举 , 强 化 基 本 住 房 保 障 ........15 八、 稳市场,加大政策调控力度,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促进租赁 市场发展 ........15 第五章 保障措施 ...............17 一、 加强政府领导,完善工作决策与领导机制 ...........17 二、 加强统筹对接,建立项目筹建管理评估机制 .......17 三、 促进信息共享,各部门联动推进工作开展 ..........17 四、 完善监督管理,确保计划与规划严格执行 ...........18 五、 加强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力量协同与参与 .......18 六、 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完善的专项督查机制 .........18 第一章 “十四五”住房发展形势与需求 一、区住房发展背景 (一)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充分落实住有所居的中央住房发展导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宏伟蓝图。新时代的各项工作中,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 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 得新进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 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 体人民住有所居”。 (二)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民生幸 福标杆对区 提出更高发展要求。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 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重要指示,市到 2025 年, 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意见》指出 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 为“民生幸福标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 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 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 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 供给多渠道 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提出 坚持以住房供应 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针对不同收入 水平的居民和专业人才等各类群体,构建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 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 各类主体作用,优化调整增量住房结构,盘活规范存量住房市场。 《市落实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用地供应的暂行规定》 提出为加 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落实《改革 意见》中住 房供应目标及供应结构要求:引导多主体参与,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 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能力和市场主体积极性,由政府全面 统筹引导,拓展供应渠道:坚持新增供应 和存量盘活相结合的原则, 确定了十一种用地供应渠道;保障供 应结构:科学编制安居工程年 度实施计划,明确各类住房分布及 结构比例,合理分配各区安居工 程年度建设筹集和供应任务;挖 掘用地潜力:进一步拓展居住空间, 坚持横向扩展和纵向挖潜相 结合。 区应当将高质量编制住房规划,落实全市“十四五”住房发展目标, 优化和提升区住房结构与住房品质,作为落实 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民生幸福标杆的重要支撑。 (三)住房发展应当响应区加快打造湾区核心、智创高 地、共享 家园的目标。 区在六届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十三五时期“滨海、产业名城、活力之 区”目标定位基础上,提出新时代改革发展 的目标定位:通过打造 “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率 先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新样板,并力争 通过 3 个五年计划,实现这一 目标。 区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应充分结合独特的空间发 展特征和湾区核 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的目标,加大人才安居力度,打造国际一流 的营商环境和宜居环境,全力实现先行示范区“住有宜居”的目标。 (四)住房发展为转型发展主要抓手,支撑人口结构优 化重要基 石进一步吸引人才,升级产业的关键举措。 区“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应综合现状住房挑战和国际先进理念拟 定住房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发展目标、产业类型、人才需求特征,采 取针对性的住房供给策略,进而支撑人口结构优化及产业转型升级发 展。 二、区住房发展挑战 区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近年来随着 人口持续 净流入以及商品住房价格快速上涨,住房供需不平衡、结 构不合理、保障不充分等现象日益加剧,集中表现为总量、结构、布 局以及品质四方面挑战。 (一)住房需求与供应总量矛盾突出 目前区居住用地占比较低, 供应紧张,区实有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约 26 ㎡/人。未来随着 人口增长及人才比例的提高,区住房供应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二)成套住房结构性紧缺,制约城市提质发展 成套住房(商品 住房和公共住房)的套数总和仅占住房总套数的 20 ,其面积总和仅 占住房总建筑面积的一半左右。城中村 和宿舍提供了 70 以上现状 实有人口的居住空间,但此类住房因非成套住房,品质较低,产权不 完整,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品质宜居的需求。 (三)住房空间布局合理性有待改善 2019 年底全区人口于本区工 作占比超过 70 ,总体职住水平较为平衡,但全区商品房和公共住房 主要集中于南部片区,面向未来发展格局,住房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四)住房居住品质亟需改善提升 住宅老化,公共配套缺失,质 量安全隐患等影响居住品质。从全区居住状况来看,存在质量安全隐 患、配套功能不完善的小区占比过半,居住水平较差。 (五)住房发展核心挑战总结 维持区的创新优势、保证创新人才 扎根,推动城市发展, 关键在于高品质、低成本居住空间的供给。 强调人-房-地的总量 平衡关系,实现住有宜居的基础。构建符合区 定位和人口特征的住房结构,尤其需要加大对公共住房和特色的低成 本空间 的供应力度,拓展供应思路、加强配套管理政策。同时应正 视市 民生活改善所带来的住房改善需求,差异化住房的供应以满足 新人置业安家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实现“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转变。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认真落 实习总书记对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中共 中央国 务院《关于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的意见》。深入 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住房发 展以建设民生幸福标杆 典范城区为目标,充分考虑发展目 标、产业类型、人才需求的差异 化特征,培育世界一流的城市品质,提升对于金融、科技、文化、创 新创意等世界级人才与企业的吸引力,建设住有宜居、共享家园。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人才友好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 生,提高广大市民的居住生活水平, 建设和完善保障性住房与人才 住房制度,聚焦人才的需求和特 征,提升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二)稳量提质,合理定标 坚持住宅总量供给与住宅品质提升并 重,立足全区资源、人口、环境条件,科学确定全区住宅建设规模和 结构,提升住房功能品质。优化调整增量住房结构,盘活规范存量住 房市场,多渠道并举增加住房供应量,稳步提升人居品质,实现住房 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协调,政策引导 统筹处理市场供应与政府保障住房关 系,协调发展商品住房租售市场,积极创新政策措施推进机制,充分 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作用,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 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积极推动落实市相关住房政策, 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四)绿色品质,宜业宜居 依托科技进步发展,加大住宅科技投 入,发展绿色和装配式建筑。着重营造健康的人居生态环境,有机融 合人、住宅、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建设 住有宜居、 共享家园。 第三章 规划目标与策略 一、规划目标( 一 ) 总体目标 面向区长期的发展目标应从全面满足有居提升到追求 兼顾可负担 与高品质的宜居、长居,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宜居的住房保障体系, 提高优质人才吸引力的住有宜居、共享家园。因此本项目提出“构建 民生幸福的宜居、共融发展的包容”规划目标。 ( 二 ) 分项目标 1. 筹集建设目标 加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区“十四五”住房总量 目标建设筹集各类住房不少于 10 万套,其中商品住房不少于 4 万 套、 公共住房不少于 6 万套(含配套宿舍、不含拆迁安置房)。(后 续将根据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进行调校,下同) 2. 土地供应目标 合理提高居住用地比例,通过加大新供用地供应、 力争实现 2025 年新增居住空间不少于 700 万平方米。积极推动更 新整备用地出让、加快工改保等多渠道用地供应等手段,计划供应居 住用地规模不少于 2 平方公里,其中商品住房用地不少于 1 平方 公里,公共住房用地不少于 1 平方公里。 3. 居住品质目标 引导住房建设适应城区发展的要求,符合城市设 计以及住 房建设标准的指引,基于居民需求提升居住环境及品质, 提高居民幸福感。 新增住房建设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进一步强化执行节 能强制 标准和绿色建筑标准,实现住房保障低碳发展。落实新建住房项目周 边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要求, 确保项目入 住后的生活便利。 二、规划策略 ( 一 ) “包容有居”:多主体多渠道筹集满足住房 总量需求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理预测住房需求,供需 匹 配预测住房需求。并结合多途径的住房供应潜力,对应当优先实施 供应住房的路径提出定性和定量的建议。落实市政策 6 类 15 种渠 道,进一步加强各类住房筹集建设力度。 ( 二 ) “乐业安居”:吸引人才安居、构建多层次住房结构 构建符合区定位和人口特征的多层次住房结构,优化 住房类型结 构、搭建多元包容的全结构住房结构,分配各类公共 住房供给及运 行,“租售补”完善人才安居制度。 ( 三 ) “品质宜居”:匹配产业住房布局,打造高品质社区生 活圈 优化职住空间结构,基于国际先进地区经验和大湾区格局引 导住房空间布局。提升社区服务质量,营造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构 建配套种类丰富、便捷可达的社区服务体系。 第四章 工作任务 一、拓渠道 , 多措并举加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 加大居住用地规模,多主体,多渠道加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 建设 筹集各类住房不少于 10 万套,其中商品住房不少于 4 万套, 公共 住房不少于 6 万套(含配套宿舍、不含拆迁安置房)。计划 供应居 住用地规模不少于 2 平方公里,具体供应渠道如下: ( 一 ) 新供应用地 推进新供应公共住房居住用地面积不少于 19 公顷,建设筹 集住房总套数不少于 1.2 万套,均为公共住房(含配 套宿舍 0.3 万套)。 推进招拍挂商品房用地用地面积不少于 18 公顷,筹集住房 总套 数不少于 0.7 万套,其中商品住房不少于 0.6 万套,公共 住房不 少于 0.1 万套。 (二)盘活存量用地用房 推进城市更新渠道供应居住用地面积不少 于 98 公顷(不含 工改工配宿舍用地),筹集住房总套数不少于 4.2 万套,其中商品房不少于 2.3 万套,公共住房不少于 1.9 万套(含 配套宿舍 1.2 万套)。 加快推进棚户区渠道供应居住用地面积不少于 24 公顷,筹 集住 房总套数不少于 0.8 万套,均为公共住房。 推进社会存量用地建设渠道供应居住用地面积不少于 7 公顷,筹 集住房总套数不少于 0.4 万套,其中商品住房不少于 0.1 万套,公 共住房不少于 0.3 万套。 推进土地整备留用地/征地返还用地/非农用地建设渠道供 应居住 用地规模不少于 17 公顷,筹集住房总套数不少于 0.7 万 套,其中 商品住房不少于 0.7 万套。 推进工改保渠道供应居住用地面积不少于 9 公顷,筹集住 房总套 数不少于 0.6 万套,其中商品住房不少于 0.1 万套,公 共住房不 少于 0.5 万套。 推进社会存量住房租购,城中村、工业宿舍综合整治规模化租赁, 筹集住房总套数不少于 0.8 万套,均为公共住房。 ( 三 ) 公共设施综合开发 推进独立占地、具备条件的公共场站、配电站、消防站等市政公用 设施上盖配建渠道供应居住用地面积不少于 3 公顷,筹 集住房总套 数不少于 0.1 万套,均为公共住房。 推进轨道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渠道供应居住用地面积不少于 19 公 顷,筹集住房总套数不少于 0.5 万套,其中商品住房不少 于 0.2 万 套,公共住房不少于 0.3 万套。 ( 四 ) 城际合作 推进城际合作和临区建设大型安居社区。加强区与相邻光明区、东 莞、中山城市规划的协调编制和轨道交通联合建设,并沿着主要干道 及轨道交通线路在城市边界地带建设新城镇和新居住点,解决区临莞、 临中就业人口的住房需求 。 二、优结构 , 搭建多元包容的全结构住房体系 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 主体供给多 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 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作用,优化调整增量住 房结构,加快公共住房建设,盘活规范存量住房市场。 保障商品房稳步供应,加大公共住房筹集建设力度。“十四五”建 设筹集商品房不少于 4.0 万套,商品房建设筹集套数年均增长不低 于“十三五”。 按“十四五”目标,建设筹集公共住房不少于 6.0 万套。根据政 策导向、筹集建设供给路径、各片区需求、合理确定三类公共住房配 置。安排人才住房建设筹集不少于 3.5 万套(含配套宿 舍 1.5 万套),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筹集不少于 1.5 万套,安居型商品房建设筹集不少 于 1.0 万套。 三、引人才,提供梯度化住房支持人才沉淀 ( 一 ) 关注人才置业 需求,适当提高可售型公共住房比例适当提高中部、南部及石岩等片 区的可售型人才住房比例, 探索建立完善可售型人才住房制度。 ( 二 ) 全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确立人才安居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多层次人才货币补贴,采取“自主选择、货币补租”与规模化 租赁并举的途径满足人才住房需求。针对多元人才群体 的需求,构 建以人才公寓租售、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租赁、商品房购房支持、住房 补贴发放等多方式并举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提供梯度化住房支持, 确立人才安居工作长效机制。 四、谋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区域平衡、优化居住空间布局对接空 港新城、立新湖片区、燕罗片区、沙井片区、尖 岗山—石岩南片区、 西乡铁仔山科技城片区、新桥东科技城片区、中心区—大铲湾片区等 重点发展产业片区战略规划,住房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轨道交通规划 相衔接,积极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 衡。 构建“多中心、多组团、网络化”住房发展格局。打造南部新安西 乡宜居城区,北部沙井新桥活力新城区,以大型安居社区为中心形成 若干居住组团。 五、提品质,探索老旧片区改造机制,分类型提高存量住宅 品质 ( 一 ) 建立存量资源整合利用机制,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落实 《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加强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共建 共享。制定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年度计划,每年完成不少于 10 个老旧 小区综合整治提升。 (二)切实推进居住社区品质完善,低成本居住区品质提升。 探索采用 PPP 等投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综合整治等政策工具箱, 引入专业化租赁运营机构,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投资 +业主参与+专业运营”模式,推动存量住房改造、探索设立城中村 公共专项维修基金、实行工业园区宿舍共享式管理,为中低收入家庭 提供品质化居住空间。每年完成不低于 5000 套低成本住房品质提升 任务。 六、补配套、公共配套基础设施“三同步”,构建分社区生活圈 增 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尤其是增加 公共教育 设施供给,精准匹配人群宜居性需求。公共配套基础设 施“三同步”, 全面提升住房品质和物业服务水平,坚持新建住 房与市政公用配套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七、增补贴、实物供应与生活补贴并举,强化基本住房保障 面向 为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行业人员、先进制造 业职工等群体, 通过租、售、补相结合的方式优先保障。 公共租赁住房坚持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优先解决轮 候库中 排队 3 年以上的家庭住房需求。完善安居型商品房制度, 合理划定 户籍家庭租购安居型商品房收入财产限额。发挥大型 安居社区的民 生功能,加速住房供应,稳定各区住房保障轮候预期。 八、稳市场,加大政策调控力度,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促 进租 赁市场发展 稳房价增长、促区域居住空间布局平衡。鉴于全区南北 房价 差异大、商品房供给需片区统筹考虑,保证全区房价平稳增长。 进一步落实中央“房住不炒”定位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 期的工作要求,落实市《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 稳健 康发展的通知》,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规范商 品房市场,抑制投资投机性行为。优化市场商品住房供应户型结构, 优先供应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正确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 观念,保障住房资源合理分配。 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供应主体,完善租赁平台,加快完善住 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的功能,实现租赁房源全覆盖、租赁环节全打通、 公共服务全纳入。加强住房租赁信息化建设,通过住房租赁交易服务 平台与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市场主体的业务 系统互联互通。制定不 同片区的租金指导价格。运用整体评估技术精准评估市场租金,建立 住房租金指导价格,明确住房租金指导价格发布形式,建立住房租赁 价格指数系统,稳定住房租金价格。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完善工作决策与领导机制 区区人才住房和保 障性住房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协同各 成员单位,推进人才住房和保障 性住房建设,从顶层制度设计、 配套政策指引方面不断夯实和完善制 度基础,给予人才住房和 保障性住房工作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推动工 作有序、深入实施。 二、加强统筹对接,建立项目筹建管理评估机制 构建“智慧住房” 管理体系,以住房保障精细化管理为目标, 构建从规划筹建、入库管 理、分配管理、配租配售、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体系, 通过各工作环节预警设置,提高工 作效率。 构建项目配套设施评估预警机制。对目标项目进行公共服 务设施 与公共交通服务进行评估与优化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步 行范围内公 交站、轨道站覆盖评估、步行范围内商服、文体、医疗、养老服务评 估、学区范围内中小学教育设施评估。总结评估结果,建立配套设施 缺口预警库,根据十四五实施项目逐一排查缺口,定制化形成配套提 升规划建议库,提出具有实操性的住房品质提升建议。 三、促进信息共享,各部门联动推进工作开展 区人才住房和保障 性住房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牵头会同更新、 规资等部门,建立起住房联 动管理机制,实现功能衔接、工作互动、服务联动的工作方式,做到知 全局、掌细节、心有数,确保各类住房管得住、控得好。 四、完善监督管理,确保计划与规划严格执行 持续完善规划、计 划、跟踪、评估“四位一体”的住房建设规划工作体系,对本规划实 施定期评估、检讨以及动态修订,加强住房建设规划在全区住房建设 中的统筹和指引作用。 五、加强宣传动员,发动社会力量协同与参与 创新利用报纸、广 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相关政策 与工作,切实提高社会动员响应力, 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关 注、配合、参与和监督安居工程, 增加各方面推进工作的自觉性和 积极性。 六、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完善的专项督查机制 建立区保障性安居 工程专项督查机制,定期开展规划计划的跟踪评估工作,定期对参与 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集、供应和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考核,确保 住房建设规划与年度实施计划的有效执行。 2021——2025 年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范本五篇稿汇 编 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范本 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重 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 5 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我国的制度优势。从 1953 年制定 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现在,我国制定和实施五年 计划或规划已达 14 个,是世界上中长期发展规划最多、效果也最好 的国家。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和人民生活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 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或规划,各地区和部门再以此来制定 各自的发展计划或规划,中央和地方以这些计划或规划指导经济社会 发展。60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这一做法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步步达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我们的这一优势,就连西方国家的 一些政治家也已看清。有人认为中国政治有稳定性、连续性,有人认 为中央能统筹全国的发展。 规划《建议》立足发展的高起点。这个起点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 奋斗目标和奋斗结果。1978 年,邓小平同志出访日本、新加坡等国, 看到了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巨大发展差距。之后,他相继提出了“中国 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命题。1987 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 温饱、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02 年,党 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习总书记讲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也是“一个也不能 少”的小康社会。8 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 新的大台阶,预计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 100 万亿元。脱贫攻坚 成果举世瞩目,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13 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 盖近 10 亿人。14 亿多人口的大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规划《建议》的制定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典范。去年底,习 总书记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组织开展前期研究。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 系列调研报告。今年 3 月,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从 7 月下旬到 9 月下旬,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 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和建议。 8 月,首次在网上征求意见。中央还将建议稿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 见,也专门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习总书记主持召开 2 次中央政治局会议、3 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 2 次起草组会议, 研究审议规划《建议》稿的总体框架、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重要内 容。五中全会期间,出席和列席会议的同志对建议稿进行充分讨论, 又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建议。规划《建议》稿征求意见范围之大、参与 人数之多、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 规划《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符合实际的。规划《建议》 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还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 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这些指导思想和原则,多数是十八大以来已经 被实践所充分证明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也有针对国内外形势新 变化提出的因应之道。 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举措和落实机制是有力的。规划《建议》 就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全面深化 改革、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统筹发展和安全等 12 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很实 很细,具有可操作性,符合人民期盼。规划《建议》还强调,加强党 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确保中央部署落到实 处。 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范本 2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 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 五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 升,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 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的追求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 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 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日趋 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 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 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到提出经济 发展进入新常态,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 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段……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 科学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力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着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 变革,努力_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 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取得重大突破,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体现在国 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 夕的紧迫感。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使发展成 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高质量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总 的要求,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和习总书记交给纪检 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更加准确地把握新时代新阶段对纪检 监察工作的新要求,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主题主线,将 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作为首要任务,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 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紧扣党章宪法赋予职责,进一 步明确了纪委监委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基本任务,是纪检 监察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要胸怀全局,立足职能职 责,更加突出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督促全党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 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障党中央政令畅通、全党在新征程 中步调一致前进。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高质量发展 是一个长期过程。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也要坚持不懈、久久 为功。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新阶段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 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 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 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落实“十四五”规划营造风清气正的良 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至为关键。 要从严从实加强自身建设,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把对党忠诚作为第 一位的政治要求,自觉在践行“两个维护”上作表率。规范化法治化 建设是纪委监委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要严格限权、行权,以法治思 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监督、防治腐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公平正义 需要。要继续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三转”,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工 作的科学性、严密性、有效性。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看清纷繁复杂国 际国内形势背后的本质,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始终保持 清醒认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 责,努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和保障党和国家各 项事业破浪前进。 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范本 3 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规划和设计, 明确提出了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确定建成文化 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彰显。统筹推 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 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 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按照中央部署,“十四五”规划完成后,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得到 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 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 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再过 10 年,到 2035 年建成 文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屹立于世界 东方。 文化宏图绘就,建设任重道远。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 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在文化建设对外方向上, “西强东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未来必须解决好争取国际话语权 这个重大问题;国内文化建设中,尚需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 文化生活向往的各种需求。 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内外兼顾,以提高国家文化整体软实力。 今后十五年必须紧扣建成文化强国重要目标,完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项重任。 建成文化强国其中一个重任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也是现代 化国家的标志,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 明风尚、行为规范。同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尽享更加充 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 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文化在 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支点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 文化影响力。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习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 有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 聚力量、站稳脚跟。 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最关键的引领力量。必须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 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战胜前进道路上 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更重要的力量源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包 涵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 度与广度。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中华文化之光照耀现代化国家建 设征程,更加彰显影响力、凝聚力,历久弥新永葆生命活力。 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范本 4 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 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 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时”与“势”,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坚定信心、乘势而上,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情,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战略定力既是一种冷静睿智的战略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坚定沉着的战 略行动能力。有无战略定力,关乎事业兴衰,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命运。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自信,就能头脑清醒、处变不惊,进 行冷静观察、通盘考虑,做到科学应对、谋定后动。在中国革命、建 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临危不惧、 从容不迫,坚持走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引领党和国 家事业勇毅前行,矢志不渝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前进。 回首“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 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总书记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扭住奋斗目标、克服矛盾 困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 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保持 战略定力,做好自己的事,方能砥砺奋进、御风前行,推动国家实现 富强、民族走向复兴。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 2035 年远景目标。新蓝图催人奋进,新 征程任重道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 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只有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 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 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和 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全会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 全面部署,也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到 2035 年“基本 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十四五”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 重大步伐”,目标远大,前景光明,任务艰巨。保持战略定力,做好 自己的事,要坚定决心意志,强化使命担当,锐意开拓进取,确保国 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接续推进,不断把新时代强军事业推向前进。要 贯彻习总书记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 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 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 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坚强保证。 十四五规划心得感悟范本 5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 五中全会谋划长远,为中国擘画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征程的壮丽图景。 核心领航掌舵,旗帜引领征程。 全会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 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 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并强调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推进社 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生动体现。 从 60 多年前实施“一五”计划到现在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的建议》,每一个五年规划(计划)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实施。 自十四届五中全会起,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持 续被党的历届五中全会列为重要议程。在形成规划纲要之前党中央提 出《建议》,确定大政方针,作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已经形成了 传统和制度。 今年 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十四 五”规划建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习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先后主 持召开 2 次中央政治局会议、3 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和 2 次起草 组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很多重要的批示指示,多次到地 方和基层深入调研,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多次修改审定文件 稿,进行战略谋划,倾注了大量心血,确保了规划《建议》稿的起草 得以高质量完成。 从“一五”到“十四五”,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计划) 编制实施,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新中国成 立 70 多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规模最大、 速度最快与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一茬接着一 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最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五年规划(计 划),持续对脱贫攻坚作出部署。在“十三五”实践中,五级书记抓 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 辉煌篇章,5575 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小康胜利在望。今 年以来,党中央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策略,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 济社会发展工作,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了经济增长“由 负转正”。这些重大成就进一步彰显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党的领导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 我们党和政府的支持率高达 95%,居世界各国之首。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 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要_许多难题,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 形势越纷繁复杂,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 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 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原则是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战争 年代,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用电台指挥全党全军,“嘀嗒、嘀嗒”就 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执行。在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要做到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上下 步调一致、令行禁止。 《建议》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定的,以中央委员会全 体会议的方式审议通过,代表了党中央的领导意志、战略意图,是党 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引,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决维护习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 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 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 一步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 一到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和重大决策部 署上来,坚定不移把全会精神贯彻好执行好。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决贯彻“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 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 平。 全会通过的《建议》,注重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 接,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二 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标志 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 措,统筹谋划好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其中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 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不是被动应对、不是 权宜之计,而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我国国际经济 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主动作为、长期性的战略部署。 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 健全决策机制、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 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方方面面,以钉钉子精 神抓落实,确保全会提出的战略性、创新性举措落到实处。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党和国家事 业领导力量的建设。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以推进高质量发 展为主题,只有党的建设做到高质量,才能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断推动全 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把 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有一支 政治过硬、具备现代化领导能力的干部队伍。要以党的初心使命激发 全党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 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 程的强大力量。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 能力和水平,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是 政治机关,要带头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 持稳中求进、坚定稳妥,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一体推进不敢 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为落实“十 四五”规划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要突出政治监督,严明政 治纪律政治规矩,促进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在新征程中步调一致前进。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 亿中国人民向着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毅跋涉,一往无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